教学反思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2018-02-26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培新小学725000程怀泉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培新小学(725000) 程怀泉
陕 西 安 康 市 教 研 室(725000) 李 志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说明了反思是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怎样借教学反思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找准视点,使反思有方向
1.回顾真实感受,再现教学情景
反思要做到有感而发,课后教师通过追忆再现课堂教学情景,把教学实践中某个片段的真实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教师如能经常有意识地记录课堂教学中某个印象深刻的片段并思考其得失,对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是大有裨益的。名师成长之路就是一条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和修正自己教学行为的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留心观察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体察自身面对学生学习不同状况时的真实想法,经过梳理把感受最深刻的事件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这些素材就能为专业成长积淀丰富的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笔者初次教学准备的是“一星期有7天”的情境。通过一星期有7天,教师追问学生“两星期、三星期……有多少天”。笔者原以为这个题材有现实意义,与生活也联系紧密,但学生却是思绪游离、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木讷的眼神。学生熟悉的情境为什么引发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课后与学生沟通,了解到学生喜欢听故事、看电影。于是笔者问学生:“你们喜欢与七有关的故事是什么?”学生回答:“《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第二次教学,笔者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七个小矮人”的情境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师:同学们,大屏幕上是谁?
生(高兴地齐声回答):小矮人。
师:数一数,有几个小矮人?
生(齐):7个。(从左往右依次数,每数一个小矮人,相应的课件下面就依次出现 1、2、3、4、5、6、7 七个数字。)
师: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每一个小矮人的手里都拿着一个很大的气球。第一个小矮人的气球上写了个“7”;第二个小矮人的气球上写了个“14”,第三个小矮人的气球上写了个“21”。
师:那你能知道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个小矮人的气球上的数字是多少吗?
生(齐):28、35、42、49。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2:第一个小矮人的是1个7;第二个小矮人的是2个7相加得14;第三个小矮人的是3个7相加得21,那么第四个小矮人的就应该是4个7相加,我就用7连加出来的。
师:假如今天要学乘法口诀的话,应该学……
生(齐):7的乘法口诀。
通过这样的调整,课堂呈现了别样的精彩,学生参与的兴趣非常浓。这就是课堂及时反思的效果吧。《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成功架起了学习与兴趣的桥梁。教师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和记忆,愉悦地经历了7的叠加活动,为学习7的乘法口诀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个案例让笔者更加明确“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处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教师进行情境创设,适当借用非数学成分,能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使得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才是有质量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反思后的及时调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2.瞄准同中有异,探求创新路径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会出现同中有异的情况:有时多数学生意见一致,有时少数学生意见一致。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看:多数学生大体相同,少数学生展现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出现这些情况时,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就需给有不同解题方法的学生留足时间,让其说一说解题思路,教师可在学生解说的过程中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探求出现问题的原因。如果时间比较紧,有些问题不能及时在课堂上解决,教师可课后询问不同解题思路的学生,从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方向。
例如,求两个几分之一中间的分数,大多数学生是直接把两个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再找出中间的数,最后将其转换成分数。唯有班上一位“最不安分”的学生找到了捷径:将这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加作为分子,分母相加作为分母,得出的结果就是这两个分数中间的分数。如求1/4和1/5中间的分数,其他学生用化小数的方法,先得到小数为0.22,再转换成分数,这位学生则直接给出结果是2/9。经过笔者的分析,将1/4、1/5和2/9通分后分别得到45/180、36/180和40/180,40/180正好在中间,符合题意。有的学生不服气,又找了一道题“求出1/8和1/9中间的一个分数”。这位“不安分”的学生还是一口说出答案是2/17,经过大家的验证也符合答案。笔者课后反思:虽然求两个几分之一中间的分数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这位学生的方法无疑是最便捷的。
教师应及时抓住课堂实践中出现的同中有异现象,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把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就能为今后的教学实践积累创新思维路径的经验。
3.强化过程反思,力求举一反三
课堂教学反思就是反过来思考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互动过程、评价过程、生成过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反观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分析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思维状态、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学习态度;剖析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效率,思之所思,想之所想,为之所为。教师应注重对课堂教学的全程反思,总结得失,琢磨出现问题的缘由,把课堂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经过回忆及时整理出来。这个整理思维的过程,就是对教学全程再次深刻审视的过程,就是积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过程。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力求举一反三,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思考问题,让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新意和实效。
例如,课堂上教师只是评价回答问题的学生,对没回答问题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经过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评价:回答问题的学生非常积极主动,没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在努力思考,他们正走在思考的路上。这样的评价能照顾到课堂上没回答问题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多维关照,使反思有实效
1.强调及时捕捉,使反思有时效
反思要趁热打铁,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就要抓紧时间把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想法、感受、思维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就算时间太紧不能详细记录,也要把关键的要点记录下来,待到有时间后,再依据要点将其整理成反思文稿。如果反思不及时,时间一长,教师就会把课堂教学中瞬间产生的想法抛到九霄云外,学生当时的课堂反应、学习状态等都将一一被忘掉。反思失去了时效性,反思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教师要在思想观念上将教学与反思等同重视。只要有教学发生,就应该有教学反思存在。首先要就近反思,反思当天,甚至是反思当下的情形;其次要就事反思,遇到有想法或值得反思的事,就深刻反思;第三,因人反思,来学习的学生千差万别,存在习惯、性格、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要对症下药,注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把反思教学行为作为专业成长的一面镜子。
2.凸显比较意识,使反思有效度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也要反思别人。在教学某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依据教学流程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突破等,将不同教学时段、不同班级的同一知识点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也可跟其他教师对同一知识点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教师应根据教学效果来反思教学行为,反思自身与他人的教学中的不同,汲取有益经验,提高反思效率,最终实现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
例如,北京倪芳老师在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发现学生的表现欲强,需要更好的支持和鼓励。在比较各类名师的课件后,她发现学生对动画游戏类的课件更感兴趣,于是她设计了课件“给11~20各数找家”,并在课堂中适时给予学生表扬和夸奖。倪老师的这堂课课堂气氛活跃,课件活泼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得轻松、高效,就是因为倪老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确保了学生在快乐积极的环境中学习,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建立数感。
三、追求多元,使反思有高度
1.行为间接反思,使反思有指向
对课堂中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的再思考就是行为间接反思。课堂上,教师及学生的表情、神态、语气,都值得经过再思考后记录下出来。行为间接反思是对情感反思的抽象体现,有正效能情感反思,也有负效能情感反思。教师若是面带笑容、语气轻快,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若是表情严肃、语气粗暴,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作为教师要主动去反思自身产生的影响。正效能情感会让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率更高,而负效能情感会让学生讨厌使其心灵受挫的教师,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再也不想学习。有经验的教师会权衡利弊,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以便产生正效能,克服负效能。因此,教师及时对自身及学生进行行为间接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反思到位了,才会有明确的引领方向,不仅教师从中受益,学生也会从中得到启发。
2.行动直接反思,使反思有目标
行动直接反思,是指对在课堂上直观、显性的情形进行反思。教师直接批评或变相体罚学生,都属于直接行为。教师要从自身与学生的角度去辩证思考,这些行为表现会带来什么样的教学影响,然后在大脑中及时形成思想回路,让思考留下痕迹。学生产生心结了,教师要开诚布公、心平气和地与他交流,解开他的心结,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在自己的干预中接受智慧的教育。如此,教师也能够从自身的反思中形成新的育人目标,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形成更加独特的教学风格。
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后,笔者让学生从“有时”“经常”“偶尔”等词语中任选一词说一句话。其中一位学生说的是:“妈妈经常打我。”于是笔者在课堂上批评了他:“那说明你平常没有好好表现。”课后笔者经过反思,认为这样的处理欠妥,原因是不符合正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课后笔者再与其沟通,让学生想一想:妈妈为什么打你,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主体意识审视,使反思有眼界
主体意识是抽象的,受客观存在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意识时,都喜欢用概括的方式。其实,这样的审视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力度,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俗话说,一个人做事要有眼界,大是大非要看大方向、看主流,目光要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只认当下,只相信现在。从长远来看,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可是一些教师只看眼前,只对少数尖子生充满信心,这就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例如,笔者在执教“烙饼问题”一课时,讲到烙6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学生的答案有9分钟、12分钟和18分钟。笔者依次让三位学生对不同用时的烙法进行陈述,并对前两位学生进行了物质奖励。第三位学生看见自己没有奖励,失望地坐下了。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如果给这位学生一次重新陈述优化烙饼时间的机会,岂不更好?既为他动手实践的能力提供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也让他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反思对教学预设、教学生成和教法优化等都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师只有重视课堂教学反思,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修正与完善,才能提升专业智慧,使自己的专业之路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