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阈下“家国情怀”的培养

2018-02-26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陵水中学祝云龙

新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忧患林则徐家国情怀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陵水中学 祝云龙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历史课程的目标。中国教育由原来的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过渡到今天的素养立意。

梁启超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我们可以认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是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有学者指出“价值观教育应该是历史教育的核心”,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家国情怀”素养应有之意。而高中历史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在增加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技能、提高素养,进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的忧患情怀、法治情怀、世界情怀,才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一、忧患情怀

众所周知,提起古代中国,我们无不对她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感到自豪。但“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自我膨胀理念也成为近代中国前进的巨大绊脚石。部分国人甚至沉湎于老祖宗的家底以及盲目的排外思想而未能理性地面对近代中国的落后乃至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语云:“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培养学生的忧患情怀毋庸置疑。

案例一:

材料一:早在迪亚士远航的半个多世纪之前,中国的伟大航海家郑和曾率领庞大的船队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到达东非沿海的很多地方……航海技术也毫不逊色。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

材料二: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他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炮,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

——刘凯华《历史课堂应教给学生怎样的爱国主义观》

合作探究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和下西洋取得伟大壮举的原因。

合作探究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通过思考和探讨上述两个设问,可以明显地意识到:我们既为古代中国取得如此辉煌成绩感到骄傲自豪,又要为近代中国的落伍挨打感到忧虑,进而激发他们的忧患情怀。又如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梁启超,他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也就是说,他志在救国,忧国忧民,积极参加并领导百日维新,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总之,我们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充满民族自信心,又要激励学生摆脱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努力学习。我们把“忧患情怀”无形中融合到史料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法治情怀

古代中国,漫长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培养了国人“顺民”性格,人治色彩浓厚,法治意识淡薄。时至今日,人们的法治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是在爱国主义面前却是苍白无力或者不堪一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成为历史发展潮流,或者说反帝爱国成为时代主旋律。爱国有理或爱国无罪的思维定势在国人心中不断萌芽、发展和膨胀。如近代历史上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在“扶清灭洋”这样的爱国口号下做出的一些盲目排外行为,几年前发生的因钓鱼岛问题引起的反日行为,它们都是在盲目的“爱国有理”或“爱国无罪”思维定势影响下产生的非理性、违背法治的违法行为。不可否认,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不少青年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只重视爱国的正义性而舍弃了爱国的合法性。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法治情怀已是刻不容缓。

案例二:

材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最恨合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1)

材料二:天意命汝等先拆电线,次毁铁路,最后杀尽洋鬼子。6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合作探究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合作探究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的爱国行为。

通过对以上两则材料的有效解读,学生结合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可以得出以下两个观点。一是清朝末期义和团运动的爱国行为具有正义性和合理性;二是清朝末期义和团运动的爱国行为具有破坏性和非法性。他们的某些行为是具有破坏他人财物、人身自由甚至生命的违法行为。无独有偶,近代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爱国运动在“爱国”旗帜下亦有非理性的违法行为。如著名的“火烧赵家楼、痛打曹汝霖”。所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损害公民权利的暴力爱国行为不能再出现在现代法治社会。

三、世界情怀

信息化时代下,培养具有世界情怀的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中国教育的明智之举。曾几何时,满清王朝固步自封,在西方船坚利炮进击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换句话说,正是缺乏世界眼光的满清王朝,无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蓬勃开展的工业革命而吃尽苦头,最终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所以我们既要培育学生的忧患情怀、法治情怀,更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世界情怀。

案例三:

材料一:崇尚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为代表,其代表作分别有《明良论》《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对于鸦片战争前的“通经致用”,魏源曾说过“士之能九年通经者,以淑其身,以形为事业,谓之以经术为治术。曾有以通经致用为垢厉者乎?”意思是掌握了儒学的士人利用经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真正的“治术”。在鸦片战争中,他们提出要“以彼长技,御彼长技”。他们关注夷情,认识到“欲制外夷者,必先自悉夷情始”。从而将经世致用的“通时务”扩展到“通夷务”,使经世致用思想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大开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之风气。

——黄毅《近代经世思潮与洋务思潮之比较》

合作探究五: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经世派的思想特点。

通过上述设问,学生经过思考探究,不但意识到林则徐的抵抗精神,更重要的是林则徐的世界情怀,犹如材料所说的“关注夷情”和“通夷务”。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但是不少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时,仍然把他的爱国行为大讲特讲而未能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世界情怀。换句话说,之所以学生记住林则徐,是因为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率领清朝军队抵抗了英军的进攻,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其实,林则徐为什么能够载入史册,彪炳千秋,不仅仅是他在鸦片战争期间的抵抗精神,更重要的是他的“开眼看世界”,亦即“世界情怀”。 也就是说,正是这种情怀,这种过人之处,才使得鸦片战争中其他的爱国官兵几乎被后人淡忘,却只有林则徐一直能够被后人敬仰。诚然,学生对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并不陌生,只不过部分教师在这个知识点上重视和思考不够,未下足够的功夫,未能深入剖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深远意义及影响。

综上所述,时代在变化,家国情怀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有学者指出“时代在变化,爱国思想、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时代发生更新。”8因此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地球村,随着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培养学生忧患情怀、法治情怀、世界情怀的家国情怀素养无疑是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忧患林则徐家国情怀
画里有话
哲理漫画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林则徐禁烟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