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8-02-26曹慧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蛋白尿微量通络

曹慧

(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江苏 苏州 215101)

糖尿病肾病是属于糖尿病引发的慢性并发症,具有较大危害性,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甚至会引发肾功能衰竭,致使患者死亡[1]。因此,临床需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使死亡率有效降低[2]。现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方的治疗效果予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5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并按照双盲法分为2组,对比组29例患者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7岁-70岁,平均(51.56±7.76)岁;糖尿病病程5年-16年,平均(8.75±3.80)年。实验组29例患者中,有男18例,女11例,年龄48岁-68岁,平均(51.63±7.86)岁;糖尿病病程6年-15年,平均(8.86±3.95)年。两组糖尿病病程等基本资料的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之间可以比较。

1.2 方法 对比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如贝那普利与他汀类药物进行降压与降脂处理等;实验组在对比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方剂:党参15 g,山萸肉10 g,五味子10 g,泽泻10 g,黄芪30 g,山药10 g,丹参10 g,生地黄10 g,天花粉10 g,麦冬10 g,北沙参10 g,地龙10 g,南沙参10 g,红花10 g,诸药用水煎取汁,每天1剂,早晚两次口服。两组都进行1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a1微球、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对比(P>0.05)。见表1。

2.2 尿a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 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尿a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的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a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均有一定降低,且实验组降低程度优于对比组(P<0.05)。

表1 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Mean±SD)

表2 尿a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Mean±SD)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引发糖尿病患者死亡重要因素。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蛋白尿等不良症状,进而导致患者产生肾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3,4]。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是由消渴病病情长时间迁延导致的,病机为阴虚燥热与正气受损,导致阴损及阳,致使阴阳两虚。肾是元阴元阳封藏的重要场所,失封藏,肾关不固,开阖失常,导致精气下泄而出现蛋白尿[5]。因此,需对糖尿病肾病予以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其中的党参能够产生补中益气、生津的效果,黄芪具有益气升阳的作用,北沙参、天花粉以及麦冬等具有益胃生津与养阴清肺的效果;泽泻具有利水清热与补肾的效果;山萸肉五味子具有敛精益阴的作用;红花与丹参具有化瘀活血的效果,山药具有益气养阴与补益脾肾的效果;地龙有通络搜风的作用。诸药合用可实现通络活血、益气养阴以及利化湿消浊的作用,进而实现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目的[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尿a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均有一定降低,且实验组降低程度优于对比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可使患者肾功能水平与临床效果显著提高。

猜你喜欢

蛋白尿微量通络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刘光珍治疗肾性蛋白尿临床经验
付滨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及验案举隅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后的影响
分析仪预处理器在微量氧检测中的改进应用
微量泵补钠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稀释性低钠血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