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美术鉴赏与德育融合的教学探索

2018-02-25

新课程(中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美术德育

余 恒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中学,浙江 台州)

德育工作始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应当渗透在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之中。美术鉴赏作为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工作。事实上,美术作品的赏析,能够在冲击学生视觉之后,进一步激发学生直接的情感,此时也正是德育渗透的较好时期。本文即针对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实践展开讨论,以期探寻如何在实践中渗透德育。

一、为课堂创设适宜的人文环境

美术鉴赏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相对较为开放的学科,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而创设,属于美术学科的一部分,正如阅读一篇文章没有相同的感悟,观察了一幅作品之后,学生也不会产生完全一致的情感。加之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本身就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的发展阶段,对于事物开始形成独立的观点与看法。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教师想要组织学生学习,更多的需要关注学生本身,为学生创设和谐、平等的环境,是接下来推动教学工作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对于教室环境的布置,也要借助多媒体技术、适当的变动等进行调整,使学生处于一种自由、平等的环境,能够全面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课堂氛围的活跃,这样的环境无论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及德育的渗透都是重要的[1]。

二、找准德育渗透的角度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德育的渗透点,寻找适合的切入点。在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着手,展开教学工作,实现德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多样风格的艺术作品,在这些艺术作品之下,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与挖掘,针对不同特点、状态对艺术作品进行了解。例如,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旧时书籍的绣像画,引发学生思考,实现美术与文学的结合,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当时的艺术特征、人文情绪等,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知。在欣赏画出的梅、兰、竹、菊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背后的特质:竹子虚心而坚韧、梅花傲雪独立,这些品质也恰恰是我们成大事所必需的。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挖掘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点,之后推荐给学生[2]。

三、进行课堂的恰当拓展

艺术能够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关键在于艺术作品本身存在一定的人文气息,每一幅流传已久的作品,都是能在某一时刻达到与欣赏者内心的共鸣的。在这种情况下,对课堂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出作品背后的故事,是教师推动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的高中美术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做一些拓展。如在学习《蒙娜丽莎》之后,可以为学生介绍达·芬奇的背景,虽然达·芬奇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的不多,但是很多都是精品,之后为学生讲述达·芬奇的成长故事,能够吸引学生关注到作家本身的魅力。一个好的偶像,能够为学生带来很多的感悟,甚至能够对学生未来道路的选择产生影响,这也是教师教学工作需要关注的。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触类旁通,在讲解某一类作品的时候可以讲解其他作品,共同学习。例如前面提到在为学生介绍梅、兰、竹、菊的同时,也可以带学生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找到这些植物的共性等,恰当的拓展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寻找到人类灵魂的共性,进行德育渗透[3]。

四、在现实中找寻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现实中找寻灵感而不囿于课堂。实际上美术鉴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那么教师也可以将现实中引起美的事物带到课堂,与学生进行讨论。这可以包含一些心灵美的部分,包含我国德育的海报内容等,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生活、感受生活,并且最终反作用于生活实践,能够巧妙地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例如,在欣赏《父亲》这幅画时,教师可以展开感恩父母的活动;也可以进一步推广开来,使学生了解到家长的不容易,更多地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外卖的小哥、快递员师傅,也许他们也是谁的爸爸呢?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艺术已经敲开了学生心灵世界的大门,此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样的特点展开教学工作,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思考,进行德育的渗透,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美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创意美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