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探究
2018-02-25郑冉
郑 冉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南岗校区,安徽 合肥)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小学与高中阶段的过渡,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所起到作用至关重要。[1]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这个过程发散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独立创新意识,因此逐渐有了一个合作的过程,逐渐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身综合能力,更能将人际交往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不断增强彼此的关系。因此,合作学习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课堂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学生之间的互相积极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学习,从而互相进步,善于与他人合作,改善人际关系,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习习惯。
二、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1.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小组,一般按照3~6人组成小组,成员里面既有优秀生,也有中等生或者潜能生,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编组。[2]让一个小组的成员更能发挥其潜在性的可能。考虑到要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则要实现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水平要相当,有利于班级小组之间的竞争,组内成员水平的出入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增强小组合作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实现共赢。
2.运用科学合作方法,一个小组是一个集体,并非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在整个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发挥得更好,在小组中,肯定有不同的分配职能,每个小组有相应的组长或者记录员等,每个小组的成员各司其职,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尽力做好。所以,教师就应该做好相应的安排,讲清楚规则,合理倾听他人的看法,再结合自己的运用在实践讨论中。
3.合理安排合作的内容,对于合作的内容,不宜过难但也不宜过于简单,一般合作内容的选择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合作内容时候,一定能够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所讨论的合作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有讨论的价值。[3]比如说: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以及相关概念,理解方程两边“=”两边的参量的特点等。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在一个小组的合作下共同去讨论和研究。对于比较难懂的知识点,学生应当互相探讨、冷静思考、睿智分析,比如说,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论证时候,因为有不同的论证方法,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和论证,每个小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让小组学习的意义发挥到最大化。
4.教师要做好协调和控制作用,充分发挥好教师的职责。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合作的内容。其次,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做出更加专业的意见和指导,同时,教师也要关心学生的后续工作,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考核,调查学生在合作学习前后的变化以及收获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既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也是同伴,同时扮演着三个角色。根据小组的情况,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同时对学生的策略参与指导与评价,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对各个小组的情况做到心里有数。同时,教师应当避免小组内两极分化的严重性,应当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从表面上看,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职能进行了限制,但是对教师的职业水平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就能够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应该发挥自己的职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每个角色虽然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但是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在活动结束后也可让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也会为以后学习准备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