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设计原则
2018-02-25胡永林
胡永林
(吴江汾湖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既可以引导学生的听课思维,又可以使师生达到较好的交流,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历史课堂中,问题教学的模式更能综合学科的特点,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非常关键,通过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探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增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历史学科内容广泛,学科知识通及古今中外,与世界发展联系紧密,通过问题教学能使同学理解事物发展及演变,更能联系世界以拓宽学生的世界观,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再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完美收官,既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也提升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
然而问题教学不能只重形式,更要重视问题的质量,故问题教学关键还在于高质量地设计问题,做不到这一点,问题教学就起不到好的效果。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老师从前讲到尾,学生只是听和记”已不符合现代教学的潮流,而老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将更突出,要改变学生为学而学的现状,特别是历史学科,一定要把历史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去寻找联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问题的设计进行研究,不能流于表面形式,多考虑启发性、探索性的因素,通过老师的引导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有明确说明,指出历史课堂要注重问题适用性,要把课堂的提问作为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及源头,教师在问题探讨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侧重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且,内容上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要与社会发展及现实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目前基础教学课堂中的不足,以及新课改有针对性的要求,查漏补缺,通过有研究型问题教学模式,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问题教学模式有哪些原则可循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探究。
一、设计问题展示手段要丰富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丰富的展示手段很有效,可以形成一种合作、探究及融入课堂的氛围,除了教师必要的阐述之外,可以用显示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也可以是能实物投影的资料),播放一些视频影像等,通过这些课堂素材,提出一些问题,让知识更直观,也更能引起深入探讨的兴趣。当然,教学资料也要有选择,要找到学生兴趣的触点,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而不能为用而用,千篇一律,失去应有的效果,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时提到货币发展,出示中国古代相关货币的图示,然后提出这些货币出现的时间及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的导向性问题,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更积极地去探讨。再如,讲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可用影像资料向同学展示相关的科技发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新,同时设计问题,这对欧美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自豪,也可以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更多的了解。
二、设计问题多与现实联系
历史学科虽然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历史上的事情还是与现实相联系的,所谓以史为鉴、情境再现就是其实际的意义,不管是让学生有更多感受或激发学习主动性的需要,还是体现历史的时代性、发展性来说都是有必要的,所以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可考虑与现实及实践相结合,例如在上《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身边存在的近代物品,甚至可以是当时的报刊资料等,也可以通过和长辈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及他们能听说到的更久远的事情,这些在现实中可以找到或接触到的,能更好地帮助同学了解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相关内容,因为是亲身参与、实践而来的,所以使得原来较为乏味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甚至有同学把家里的旗袍拿来,作为课堂展示的一部分,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设计问题要适应同学的知识水平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大原则,不能空中楼阁,导致无效课堂,所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程度进行问题设计也非常重要,这也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避免出现超越学生感知的问题,而导致学生失去信心,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得不偿失的,同时问题设计也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历史问题设计要关注同学间的合作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做好主导,把握课堂的整体脉络,此种设计老师只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好指导和指点即可,帮助同学如何合作,共同发挥合作的精神,如在上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一课时,在讲到各个朝代君主权力时,可以让同学融入当时的情景,课上准备三个简短的剧本(三个皇帝——秦始皇、唐太宗、乾隆与大臣的对话),让相关同学根据抽到的剧本分别表演,通过“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对话,让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表演分析出他们分别是哪个皇帝与大臣的场景,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使同学们都融入课堂之中,学习兴趣及积极性高涨,更有利于课堂的开展及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