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2018-02-25仲维余
仲维余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实验学校,山东 日照)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题,老师畏惧,学生痛苦。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从一味地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事语文教学20多年,现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试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文章和谐的音韵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低估学生的作用,总觉得学生不会、不懂,往往代替包办得多,放手让学生体验得少。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放手学生,大胆尝试阅读,老师提出明确具体的的阅读要求:(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2)读清节奏,缓急有致。(3)读出韵味,抑扬顿挫。朗读的形式尽可能的多样化,可以老师、优秀学生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朗读、齐读、赛读等等。老师提出听读的要求后,辅之以检测,通过老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落实朗读的要求,学生们才能读得自然、读得有序、读得有致。
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气氛自然也就活跃了,课堂也就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能体味到文中蕴含着的古典美、人文美,体会到古典美文的音韵之美,从而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
二、译读,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简约、典雅之美。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重要的词句,翻译时注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文言词语翻译的方法:“留、删、调、换、补”五字诀,留:人名、官名、地名翻译时保留;删: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边词删除;调:倒装句要按照现在的说话习惯调整顺序;换:意义发生变化的文言词语要用现在的同义词替换;补:省略句翻译时要补齐省略的成分。这样学生在译读课文的过程中就有“法”可依,就记得牢,记得多,记得有意思。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直接记录在课文原文旁边;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的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
译文时,还要明确翻译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语句流畅。即要达到古人所说的“信、达、雅”。译文时给学生阶段性的总结和方法性指导,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文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落到实处。
三、品读,赏析语言的妙处
赏析句子也是语文阅读题目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题型。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勾画文中描写抒情或阐述观点的句子,在品读中体味字里行间的情趣、意趣、理趣,从写法、内容、情感的角度感受行文的妙处。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我们可以抓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来赏析。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庭院中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纵横交错的藻荇,语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院中月光澄澈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悟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就是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何夜无明月照临,何处没有竹枝柏的影子?却很少有“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作者旷达的胸襟跃然纸上。学生们在反复品读中,透过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就可以感悟到苏轼包容万物的处世态度,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学生在反复悟读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到他在逆境中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吴均《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联系作者的身世背景,自然能感悟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总之,文言文的积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人生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古文阅读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督促,引领学生感悟文言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愿我们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试读、译读、品读、悟读四读并重,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言文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