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发展不可或缺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学谈
2018-02-25赵铁炜
赵铁炜
(浙江省诸暨市江藻镇初级中学,浙江 诸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窃以为,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现实印证中,可以发现数学的更多奥秘和魅力,当然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从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自己折、自己涂、自己画,并鼓励学生大胆上台汇报,正所谓:“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1]的确,让学生动手操作,必将打开一个更加开阔的数学版图,必将使他们得到多方面的解放、滋养和提升。
我听过一节浙教版九年级数学“圆”的公开课,其中一个老师在上课伊始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圆有关系,如一个残破的轮片,怎样测出它的直径?如何补全?”紧接着,老师追问: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圆规,认真观察一下圆规的样子,并用它尝试画一个半径为2 cm的圆。追问:“如果让你在操场上画半径为3 m的圆,你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设置悬念:“学会了画圆,你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圆?圆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圆的位置跟什么有关?(为下面学习圆的特征做铺垫。)”
当教师分组让学生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之后,教师乘机引出“圆心、半径、直径、圆弧”等有关圆的概念。而正是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从圆心到圆上可以发散出无数条线段”“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这样的发现让学生感受到初步的极限思想,而这样的思想正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不可或缺的。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在亲力亲为中画出来的“圆”,肯定是一个自主意义上的“圆”,因而其隐含的教学价值更有深意:这样的空间观念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自主动手的基础上自然而来的,因而更能长久地贮存在孩子们的记忆库中。
二、从自主探索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好的教学应该慢一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因为“核心素养是‘慢功细活’的过程”,[2]需要“深耕细作的关注与规范”(钱理群语)。让教学慢下来的一个关键就是放权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生的过程。“自主”不仅是新课改以来最为显豁的理念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最为关键的提法之一。
仍然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在引领学生初步建立“圆”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反思问题:关于“圆心、弧长”等,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经过这样的放权,学生头脑中的圆,就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圆”,而是自己愿意探究的“圆”。比如,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一个点A能做多少个圆?”“通过两个点A、B能做多少个圆?”……
显然,让孩子们自主提出问题远远比直接抛给学生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能敞开学习的空间,因为这样的放权隐含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可见,自主发展有多么重要,自主意识的培养在核心素养发展中有多么重要!
三、在现实印证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就“圆的认识”而言,发现“圆”的更多“真相”,不仅仅是孩子们动手操作,不仅仅是孩子们自主探索,同时也在于和现实印证,以此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圆”多多思考,应该成为教师执教此课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比如,就“圆的认识”可以设计以下拓展题:
1.墨子说过:“圆,一中同长也”。你们理解这句话吗?“一中”“同长”是指什么意思呢?
2.课外探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当车轮不是圆时或者车轴不在圆心位置时,车子行驶的感觉是如何的?如果生活中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圆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3.阅读《生活离不开圆》:车轮胎是圆形才能滚动从而越跑越快,瓶盖是圆形才能旋转拧紧或者打开,因为圆的直径相等,所以圆形的井盖才不会掉下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或者事情因为缺少了圆而做不下去。
原来,古时候的墨子早就注意并研究了“圆”,原来车轮中蕴含着有关圆的很多知识,原来离开了“圆”,有时人们竟然寸步难行,原来“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引领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探究中,必将极大地为课堂增值,必将极大地淬炼和滋养学生。
从最初“动手中的圆”到“自主探索中的圆”,再到“现实印证中的圆”之探索,随着学习边界的不断扩大,“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渐渐丰满。而这,不正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