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简谈
2018-02-25李波
李 波
(吉林省通化县综合高中,吉林 通化)
常言道:“得阅读者得天下。”可见,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语文试卷阅读材料根据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等,其中文学类文本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剧等。相比于实用类文本而言,文学类文本的语言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外部特征:其一,文学类文本的语言超越了客观规律;其二,文学类文本的语言超越了语言规则;其三,文学类文本的语言超越了陈述功能。
正因为文学类文本这些显著的外部特征,使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难度明显增加。下面笔者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浅显论述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分析文章布局结构,粗知文章大意
分析文章的布局结构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条件。唯有全面了解了文章的布局结构,才能完整地了解文章的大意。文学类文本的布局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恰恰相反,文学类文本的布局结构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对于部分高中生来说,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总是搞不清文章的布局结构。
事实上,部分高中生之所以不能够清晰地分析文学类文本的结构,是因为他们对文学类文本的各种结构了解不够全面。如果高中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过程中,能够一丝不苟地分析各种类型文学类文本的布局结构,那么,在考试过程中遇到文学类文本的时候,分析文章布局结构对于他们来说就易如反掌。
比如说,文学类文本的结构从局部上来说,主要包括开头、正文及结尾。而开头、正文与结尾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其实就是本文随后将要提到的表现手法。文学类文本的结构从整体上来说,通常会按照时空、情景以及逻辑等要素徐徐展开。如常见的线索有人物《孔乙己》、事物《两块面包》、感情《故乡》以及时间《马裤先生》等。
当高中生熟知了文学类文本的各种布局结构之后,在考试过程中,对于文学类文本的布局结构,他们就会一目了然。
二、聚焦文章表现手法,把握文章主旨
相比于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有形形色色的表现手法。如果阅读者不能够聚焦这些表现手法,那么,这些阅读者就很难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文学类文本的表现手法形式多样,有开门见山、托物起兴、托物言志、卒章显志、叙事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反衬、烘托、以乐衬哀、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以及设置悬念等。
窃以为,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高中语文在平时教学文学类阅读文本的时候必须要将表现手法的讲解穿插到课堂教学之中,进而让学生深谙各种表现手法。
例如,在引领学生完成《怪人》这篇文学类文本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抑扬法,即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这种表现手法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文本内容变得曲折离奇。
再比如,2012年江西卷中的《报复》这篇文学类文本,运用了突转法,在情节结束处异峰突起、出人意料,使情节顿生波澜,令读者回味无穷。
因为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各种表现手法烂熟于心,所以在阅读文学类文本的时候,他们就能够迅速聚焦表现手法,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三、研读文章细枝末节,体会文章情感
情景交融是文学类文本的显著特征之一。准确透彻地理解文学类文本自然也就离不开准确无误地体会文学类文本的思想情感。阅读者要想准确无误地体会文学类文本的思想情感,必须要仔细研读文章的细枝末节。在有些时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表达的情感却是千差万别的。
为了提升高中生研读文章细枝末节的能力,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即教师在平常的阅读训练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习通过研读文章的细枝末节准确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
以作家克拉夫琴科的《冰窟窿》这篇文学类文本为例。学生在笔者的引领下仔细研读了文本的细枝末节。在此基础上,学生明白了:女人的儿子掉进冰窟窿是她发现真爱的原因,而正是这冰窟窿剥夺了她忏悔救赎皈依真爱的机会。
学生在仔细研读文学类文本细枝末节的过程中,不仅更加透彻地理解了文学类文本的主旨大意,还切实体会到了文学类文本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
俗话说:熟能生巧。提升高中生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能力,除了要让他们掌握阅读文学类文本的各种方法之外,还要让他们多做一些典型的练习题目。通过让高中生完成这些典型的文学类文本练习题目,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加熟练地掌握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方法,还能够积累阅读文学类文本的实际经验。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多措并举指导高中生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文学类文本的方法以及积累阅读文学类文本的经验,借此提升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