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25

新课程(中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切入点教材内容

顾 燕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中心初中,山东 日照)

“问题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让其大致了解教学的概括内容,留下一个总体的印象,随后教师创设优质而高效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用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教授课程,随着合理的课堂设计,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而教学难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自然地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了。

如何创设一个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前提。教师把握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注意重点性、深难度和实用性[1]。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由简到繁,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养成了积极探索的思考习惯。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重点阐述“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准确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问题式教学法”首先要找准提问的问题切入点,准确切入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动力,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自我思考探索能力。例如,将问题设置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处,就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突出课程的教授重点,突破难点,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又或者在知识的生长点提问,主要是指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衔接点,这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在兴趣和好奇中学习了新知识。比如,将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与教材中的事例相联系,学生对于事件的不同认识和不同观点,正是知识的生长点之处。此时让学生加以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中找到问题答案,而这样的讨论和探索答案的过程无疑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有声有色,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的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的准确,关系到是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状态。而想要准确地把握好问题难易程度的设置,就要遵循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将要达到的潜在知识水平的自然过渡。设计问题时要在学生最近的、能够接受的、发展的范围内,所涉及的新知识要与原有的知识认知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较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转变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分两种,第一种是由直接提问向创设性问题情境的转变。直接提问是指教师直接以一两句简单的言语向学生进行提问。这样的方式如果被反复使用,其弊端就是学生很有可能会渐渐失去自主思考的动力。而用创设性问题情境的提问方式,则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比如,举一些生活或者新闻中的一些相关事例,来进行提问引入,相比于直接的提问,就会更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更具有吸引力,课堂气氛也更为生动活泼。

第二种则是课堂提问向课堂自问的转变。自问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并探索问题的答案结论。自问可以是单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进行主动探究,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解答问题。自问的方式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促使学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创新探究的能力是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2]。因此教学应该符合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通过合理恰当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应强求学生的平均发展和一味统一化。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出多形式、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激发自身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材施教,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解答,这样即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也都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整体积极性和相互合作性。

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应围绕激发学生思维和自主能动性的核心要素来进行。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注意转变问题的提问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对于所教授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兴趣都会大大提升。“问题式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不仅为学生讲授了科学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识,联系了旧知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法切入点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法策略研究之人物传记的教学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以知识产权为切入点创新德育工作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