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得以延伸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教学
2018-02-25张英
张 英
(贵州省铜仁市第六中学,贵州 铜仁)
一、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学生,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想学生心中都有自己衡量的标准,但这些标准也是有共性的,那就是:这位老师一定是品德高尚、教学有艺术性、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如果一位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行为举止上端庄、大方、得体,学生就不会反感你;在专业造诣上常常给学生带来惊喜,学生就会佩服你,老师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崇高人格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高尚品格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我重新认识教师的定位——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和学生一同探讨成长的伙伴。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怎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激情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教材具有普遍性,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要兼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教学时,除教科书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外,还针对我校的学生来自农村这一情况,开设了泥塑课,上课时,我先给学生们讲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突出“人”是女娲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并给他们取名为“人”,意在让学生们在原形的基础上创新。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体验,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在此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强调方法,学生们在已具备经验情况下,十分投入地进行自己的创作,学生创造出了许多有趣的新形象,纷纷为自己的成果而感到高兴和自豪。此外,我还开设了“艺术文字”“装饰画”等课,从简到繁,让他们在卡片的设计、广告招贴等方面打下基础,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设计创新性理念。
三、多领域融合
美术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音乐、文学等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我在上欣赏课时,目的是通过分析书上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别,如:绘画、摄影、雕塑等所展现的瞬间之美。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各组由组长带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教材中的作品、作者的相关资料,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在欣赏课上,我发现学生们搜集的资料非常全面,让每组学生介绍一幅作品,学生能够侃侃而谈。这样的课堂,既突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上中国山水画欣赏时我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感悟到中国画深邃的意境,让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学生感触比较深,有的同学还有了动手画画的欲望,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学习中欣赏到美。
四、以直观的教学和实践代替空洞的讲解
在课程中,有些概念是学生必须了解的,而强化概念与让学生死记硬背没多大区别,并且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如果不去强调理论概念,让艺术本身说话,形象、直观地解决问题则更好,如在上“平面图形创意设计”一课,我没有给出任何理论概念,学生却明白了什么是平面图形创意设计,教师先给出一个基本形,让学生添画接龙,要求学生只添三笔画出一个新的、有趣的图形。学生合作参与后,老师告诉他们,这一过程就是平面图形设计,再让学生猜猜老师记录的图形从哪儿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用不同视角去观察事物并记录,最后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添加、变形、夸张的方法创意设计。整个过程没有空洞的讲解,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平面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五、让美延伸到课堂外的学习、生活之中去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大自然的美更让人心旷神怡。美育的实施不仅仅是在课堂,也体现在课外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写生、摄影等,领略大自然的纯真与美,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解风土人情、神话传说、诗词故事,使学生通过课堂审美与实景结合起来进行美的感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用绘画语言描绘活动的美,美在哪里,使学生感同身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另外,从学校里的环境布置、广告宣传、出黑板报、班级小报、班级环境布置、居室环境布置等方面的美化工作入手,让学生感觉美术使用的广泛性,发现它的作用。还可运用多种多样的字体和颜色配置,将学生引到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中,从而将美延伸到课堂外的学习、生活之中去。
新课程的改革为教育机制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朝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发展,使学生喜欢美术,让美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各个领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