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中语文教学更为适应高考要求
2018-02-25王丽倩
王丽倩
(河北临城中学,河北 邢台)
一、自主探究,绽放“创新”之花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及高考改革步伐的加快,学校对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是一味地把语文考点灌输给学生,很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依旧沉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未能及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没有把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这时如果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能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为学生“创新”之花的盛开带去阳光与雨露,进而更加符合高考的要求。
比如,在开展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讲授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这篇课文。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看到《荷塘月色》这个题目后,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于是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针对这个问题思考了起来,有的学生说:“题目为什么要设计为《荷塘月色》,这有什么含义呢?”有的学生说:“在这篇课文中,池塘里的荷花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呢?”有的学生说:“这篇文章中的月色与现实生活中的月色有什么不同呢?”还有的学生说:“这是描绘的什么地方的荷花的景色呢?”还有的学生说:“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都采用了哪些手法呢?”我对学生说:“你们说得很好,有些问题,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呢。”接下来,我把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分为以下两类:(1)总结主要内容,厘清行文结构;(2)多种写作手法共同交织,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真情。接下来,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些疑问仔细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过程中用铅笔勾画出问题所对应的语段,也就是给这些问题定位。”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有的学生说:“课文主要描绘了一幅在月色笼罩下的荷花美景图。”还有的学生说:“月色十分朦胧,幽幽的余辉投向池塘里,为荷花蒙上了一层面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提问、自己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牵手生活,扬起“兴趣”之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使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发现高考语文试卷在命题方向上越来越趋于生活化。然而,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如此一来,语文教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而是一道道语文测试题、一个个语文考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为严重的是,这已经在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划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学生的思维锁在教材上、束缚在语文考题上,根据考试大纲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从学生的真正需求出发去制定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生活化教学法与语文教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应积极主动地挖掘语文教材中具有生活气息的资源,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从而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语文之间的桥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语文素材,捕捉语文的倩影。如此一来,既可以使动态的生活与静态的语文教学相结合,又可以使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使语文教学真正地实现生活化。
比如说,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中的作文,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都十分具有生活气息,十分贴近社会热点。假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讲解语文教材中的知识,不把这些生活资源介绍给学生,或者学生自己也不去关注现实生活、不去了解社会热点,只是一味地埋头苦读,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些“中国关键词”感到陌生,他们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没有生机与活力,没有真情与实感。因此,教师必须革新自己的教学手段,积极主动地采用生活化教学法,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尽情地感受语文的魅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只有适应高考的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为学生个性的张扬与风采的展示提供更多的机会,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断与时俱进,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更加适合高考的要求,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