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游仙诗》现存篇目考论
——兼与赵沛霖先生商榷
2018-02-25孙倩
孙 倩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自1983年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出版以来,“郭璞《游仙诗》现存十九首”几乎已成学界定评,实际上这其中存在一定的误解,且逯钦立并没有将《游仙诗》的残句辑录完整;今人赵沛霖《郭璞诗赋研究》是继连镇标《郭璞研究》后又一研究郭璞的力作,在此书中赵沛霖大胆提出新猜想,认为郭璞《游仙诗》本来就为十首,其余皆为修改时舍弃的残句。在学术研究中,科学地划定研究范围与得出准确的研究成果有着直接关系,值此郭璞《游仙诗》篇目又陷争议之际,本文考察郭璞《游仙诗》的历代辑录情况,梳理其流传脉络,并结合赵沛霖研究郭璞的新作略陈鄙见。
一、历代典籍辑录郭璞《游仙诗》篇目梳理
《晋书·郭璞传》称:“(郭璞) 注《三苍》、《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上林赋》数十万言,皆传于世。所作诗赋诔颂亦数万言。”[1]又《隋书·经籍志》载:“晋《弘农太守郭璞集》十七卷;梁十卷,录一卷。”[2]可见梁代就已经有郭璞诗文的辑录本了,只是早已亡佚。现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关于郭璞《游仙诗》的辑录本,当属南朝萧统的《文选》,其中选录郭璞《游仙诗》七首。《文选》虽为选本,但对郭璞《游仙诗》的保存与传播实有筚路蓝缕之功。后代学者整理的郭璞集中,《游仙诗》的辑录顺序与《文选》丝毫无差,由此略窥《文选》所录《游仙诗》对后世影响之深刻。
唐人的四大类书中,《艺文类聚》、《初学记》与《北堂书钞》均有收录郭璞《游仙诗》,三者共计十三首(重复不计),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引郭璞《游仙诗》凡四处。唐宋类书中引郭璞《游仙诗》少有全者,多是只言片语,郭璞《游仙诗》中的十余则断句多出于此。
直到明人冯惟讷撰《古诗纪》,郭璞《游仙诗》继《文选》后,千余年来第一次被大规模地收集与整理。此书可谓历代收录郭璞《游仙诗》的集大成本,共收录郭璞《游仙诗》十四首,完整者十篇,残句四则。冯惟讷编纂《古诗纪》,旨在“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3]P1685,其辑录过程,见于张四维《诗纪序》:“始事于甲辰之冬,集成于丁巳之夏,岁凡十四稔。先生宦迹且遍四方矣,遇通儒博士,无不出而订焉,骤见之编、郡邑之载、金石之刻,无不取而核焉”[4],可知此书实为冯惟讷呕心沥血之作,其学术价值已被古今不少学者详述,此不赘言。之后,明人张燮《七十二家集》,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人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皆以《古诗纪》为底本,所辑郭璞《游仙诗》,不出十四首之外。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郭璞《游仙诗》现存十四首”的说法被学界广为认同。如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1963年版),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1973年版),胡国瑞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1980年版) 等均采此说。直到1983年,今人逯钦立广纳群书佚文,并一一加以勘误审定,凭一己之力,毕生之学完成《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内中收录郭璞《游仙诗》达十九首之多,为历代之最。相较于冯惟讷《古诗纪》,逯本多出的五首取自《韵补》、《太平御览》、《北堂书钞》与《文选注》,惜皆为残句。自此,各文学史抑或专著论文凡论及郭璞《游仙诗》篇目,几乎一致采用逯钦立的“十九首”之说,尤其是在通行各高校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引用此研究成果之后,郭璞《游仙诗》现存十九首几乎已成学界定评。
实际上,倘若要按照逯钦立的原意,“郭璞《游仙诗》现存十九首”的表述是不够准确的。逯钦立辑录了《古诗纪》等总集中的郭璞《游仙诗》十四首,所录顺序却略有差别。他将自己在《韵补》中找到的“吐纳致真和”等四句提前,再把原来在《古诗纪》中的第十四首“纵酒濛汜滨”等六句放在第十二首的位置上,最终形成如下诗篇:
吐纳致真和。一朝忽灵蜕。
飘然凌太清。眇尔景长灭。(残句十一)
纵酒蒙汜滨。结驾寻木末。
翘手攀金梯。飞步登玉阙。
左顾拥方目。右眷极朱髪。(残句十二)
四渎流如泪。五岳罗若垤。
寻我青云友。永与时人绝。(残句十三)
逯钦立按:“以上三则当为一篇。”[5]P867这种微妙的调整连镇标、赵沛霖已在各自的郭璞研究著作中提及[6]P12-13,[7]160-162,并给予逯钦立极大的肯定。因此,与其说“郭璞《游仙诗》今存十九首”不如“十七首”更符合逯钦立的意见。不过,由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体例的限制,逯钦立并没有展开论述,连镇标和赵沛霖均认为合并后的三则诗内容完整,并和第九首游仙诗的结构主题完全相同,逯钦立极有可能也是按此推测。
然则恰恰是因为和第九首游仙诗诗意结构完全相同,这三则才不可能出自同一诗篇。郭璞《游仙诗》现存的十首完整篇目中,各篇之间相似句极多①,但不见有两首结构题旨完全相同的诗篇。同是咏叹时光飞逝之快,第四首言“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第七首是“晦朔如循环。……蕣荣不终朝。蜉蝣岂见夕”,后面诗意却不大相同,第四首承仙道难寻之悲,第七首转隐遁修仙之乐。郭璞《游仙诗》中,常有希求隐遁句,悲时叹逝句,修仙实践句,遐想升天句,与仙共游句,每一类诗句内容相似只是表述略有差别,游仙诗的题材本身限定了其诗歌内容的广泛性,而郭璞的高妙处乃在于将这些单调的素材错综复杂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意味丰富的游仙诗,并以过人之才力配以妙笔生花的描写,间以坎坷的身世之感,使得游仙诗较前人在结构内容、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上均有较大的突破。郭璞《游仙诗》之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结构多变,连镇标与赵沛霖却因三则残句结构题旨与第九首相同就认为当为一篇,反是不合《游仙诗》的特点,此三则残句更有可能是分布在三首或是两首不同的诗篇中。因此,形容《游仙诗》残句的数量词,当以“则”、“句”之类更为准确,笼而统之言“十九首”、“十四首”,都是不甚严谨的说法。
此外,逯钦立辑录的郭璞《游仙诗》中并没有钟嵘《诗品》中引用的诗句“奈何虎豹姿”与“戢翼栖榛梗”。钟嵘是南朝人,距离郭璞所在朝代不过百余年,所见资料要比后人全面且准确得多,且钟嵘此评流传至久,影响甚广,将此两则残句纳入到郭璞《游仙诗》研究范围内,还是很有学术研究意义的。又有《北堂书钞》 (清光绪十四年万卷堂刻本)卷一百五十引郭璞诗:“翩翩寻灵娥,口②然上奔月”,逯钦立将其录于郭璞诗末,题名为“诗”。曹道衡却认为“虽未说明是《游仙诗》,句意似亦属游仙”[8]P319,连镇标也说,“是地道的游仙诗句”[6]P13,当同纳进郭璞《游仙诗》残句范围内为是。
至此,郭璞《游仙诗》的残句,当为十二则。
二、赵沛霖《游仙诗》篇目研究质疑
以上,主要是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综合各家意见,认为郭璞《游仙诗》现存十首整篇,十二则残句③。今人赵沛霖大胆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直接从文本内部入手,认为前十首游仙诗内容和结构已经十分完整,并通过残句和前十首完整篇目的系统对比,推定这些残句“都是写作过程中或在最后定稿时被删除的诗句”[7]P174,“组诗《游仙诗》定稿本来就是十首,而不像有些学者说的十九首或十四首。”[7]P174
赵沛霖认为,《游仙诗》前十首“主题统一,内容集中,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段落分明,衔接紧密”[7]P174,是一组“严格遵循生活逻辑和历史真实的优秀组诗”[7]P174。但赵沛霖的推理和他之前考证郭璞隐居青溪时间的结果是相抵牾的。
对于第二首诗中涉及到的隐居时间及地点,赵沛霖考定为郭璞“避地东南”途中,“青溪”即为今河南登封。“郭璞约在永嘉元年(307)踏上避地东南之路,此时郭璞已三十二岁,大致在永嘉二年(308) 至洛,离开洛阳后向东南到登封,中间有段隐居生活,在第二首游仙诗中有充分的反映,郭璞最晚于永嘉五年(311) 到达江南”[7]P44-45。如此说来,第二首诗中所言“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必为写实之句,此时,诗人年龄应在三十三至三十六岁之间。
但是,在其后的论证中,为了彰显《游仙诗》内在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完整性,赵沛霖又将第二首游仙诗说成是作者的追忆之辞。赵沛霖将前十首《游仙诗》的正文内容(《游仙诗》其二至其十)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三两首诗,为学道修仙实际践行的初始阶段;第二部分为第四至第七凡四首诗,写学道修仙的原因和思想基础;第三部分为第八、九两首诗,是学道修仙实际践行的继续阶段;第十首诗是最后一部分,诗人实现宗教理想,修炼成仙。何以修仙实践会在修仙原因和思想基础之前呢?为了解决这个逻辑矛盾,赵沛霖提出《游仙诗》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为了符合历史真实和生活逻辑,即郭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和修仙历程安排《游仙诗》内容,第二、三首诗是作者追忆年轻时修仙实践的作品,“诗人从十几岁就开始学道修仙,‘少年不知愁滋味’,这种体验和诉求(指前文所说对生命悲剧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的深刻体验以及对于摆脱悲剧性命运的强烈诉求)在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的心里是很难萌生的”[7]P136,“至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对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更是无从谈起。”[7]P136因此,学道修仙的原因自然应在其后。
实际上,赵沛霖对于郭璞隐居地点及时间的考论还是比较严谨的,但是为了说明《游仙诗》衔接紧密,逻辑清晰,强把实写之句说成追忆之辞,以至于论证前后抵牾,无法服人。至于称赞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游仙组诗执正驭奇,收放有度,取得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再则,赵沛霖认为残句在思想内容上均与前十首重复,在艺术表现上也是大为逊色,故而推定残句非《游仙诗》的一部分。
就思想内容来看,一个诗人所作组诗中两首诗乃至多首诗的个别诗句有相似处并不为怪,在郭璞现存《游仙诗》中此种情况尤多。比如前十首诗中的第四首和第七首,前面几句均是感叹时光流逝之快,如果只从内容来看,“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与“晦朔如循环。月盈已复魄。蓐收清西陆。朱羲将由白”等句实是同一机杼;再如第二首诗中的“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与第三首诗中的“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第一首诗中的“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与第七首诗的“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第四首诗中的“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咤”与第五首诗中的“潜颖怨清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第三首诗中的“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与第十首诗中的“琼林笼藻映。碧树疏英翘”;第一首诗中的“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与第三首诗中的“放情凌霄外。嚼蘂挹飞泉”;倘若不联系上下文语境,连第七首中的“王孙列八珍。安期炼五石”也是极易和第六首中的“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等句混为一谈的。因此,因为残句与完整诗篇的某些句子思想内容相似,就认为残句是删改时舍弃的句子,这样的逻辑是不严谨的。
从艺术成就上说,赵沛霖认为残句和整篇相比,在艺术构思上明显劣于后者。但在具体展开分析时,赵沛霖有多处颇为牵强。比如对残句四“静叹亦何念”等句的分析,赵沛霖认为残句的内在逻辑不够清晰,前四句为时间推移之悲,后两句却言沉寂下僚的悲愤,两者之间转折突兀。倘若我们读到《游仙诗(其五)》,便可看到相似的结构安排:“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实际上,这四句正好处于诗意转折处,前六句为一结构层次,第七、八句为一结构层次,最后两句总束全诗,将前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倘若不结合全诗来看,只根据残句的只言片语是不能够判定诗歌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结构安排的。再如对残句九“啸嗷遗俗罗”两句的分析,赵沛霖将之与“啸傲遗世罗”对比,认为“啸嗷”不如“啸傲”更为传神生动。赵沛霖不知“啸嗷”中“嗷”字是逯本误,“啸嗷”实应为“啸慠”的。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引用书目,《昭明文选》依胡刻本,而在《昭明文选》胡刻本中,实作“啸慠遗俗罗”[9]。又《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景宋本作“啸傲遗俗罗”[10],并在“傲”下注有“善作慠”的字样,进一步证明逯钦立辑录时是误把“慠”作“嗷”的。“慠”字古与“傲”通,也就是说“啸慠遗俗罗”与“啸傲遗世罗”意思完全相同,哪里有优劣之分?赵沛霖未经考证便直接依逯说,在“啸嗷”与“啸傲”上大做文章,实为大意。对于残句“奈何虎豹姿”,“戢翼栖榛梗”,“登岳採五芝”等句的分析,赵沛霖更是模糊其辞,只说内容与前十篇有重复,艺术成就的对比则略去不谈。拿残句与整篇比艺术成就,本就不甚科学。有一些诗歌,单从个别语句难以领悟作者匠心,必须从全篇来看方能懂得诗歌的妙处。因此,不目睹全篇,只从个别诗句的比较上很难判定孰优孰劣。即使一些残句的个别用词上不够生动鲜活,但因组诗中难免有诗歌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亦不能作为残句是弃句的依据。
此外,从钟嵘《诗品》对郭璞的评价,也可大略推测郭璞《游仙诗》的篇目情况:
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翰林》以为诗首。但《游仙》之作,辞多慷慨,乖远玄宗。而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戢翼栖榛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11]P63
钟嵘说郭璞《游仙诗》“辞多慷慨”,但就现存诗篇来看,唯第五首慷慨之意稍浓,其余不过只言片语,悲多于慨,强为“慷慨”之句,即便如此,慷慨之辞在整组《游仙诗》中依然是零星少矣。钟嵘之所以这样说,恐怕组诗中原有许多感慨愤世的激烈之语,钟嵘是见过的。此外,钟嵘用一“多”字暗示其概括的是郭璞《游仙诗》体现出的总体风貌,钟嵘评价其诗不以定稿为依据,却用两句修改过程中抛却的残句未免有失严谨,不当有此失误。更何况,钟嵘给予郭璞很高的评价,认为其诗是“中兴第一”,李充《翰林论》更是以之为“诗首”。郭璞诗歌主体是《游仙诗》,若仅有十首只怕很难得此殊荣。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郭璞《游仙诗》远不止十余首,只是在时代的动荡与交替中大量散佚了。
郭璞生活的时期(两晋之交)已是兵祸频仍,之后又历经南朝的政权更迭,隋唐宋元明清的改朝换代,每一次动乱都伴随着典籍的大量散佚。世家子弟诸如稍早于他的陆机、陆云,稍后于他的谢灵运的文集尚且不能保存完善,郭璞本人出身寒门,没有良好的物质保障,使其诗作保留完好,实是难上加难。《晋书·郭璞传》载“(郭璞)所作诗赋诔颂亦数万言”[1],《隋书·经籍志》尚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十七卷”[2],到了《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就只有“《郭璞集》十卷”[12-13]了,及至《宋史·艺文志》,“《郭璞集》六卷”[14],可知其诗文已经散佚得十分严重了。从诸典籍记载中我们大略可观《郭璞集》的流传情况,在《郭璞集》散佚过半的情况下,其《游仙诗》不仅能保存完整,且尚能看到不少删改过程中的残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以上可知郭璞《游仙诗》远不止现存完整的十首诗,十余则残句均为《游仙诗》的组成部分,并非如赵沛霖所言《游仙诗》本只有十首,其余残句皆为定稿时删改的句子。
一旦这个结论被推翻,赵沛霖基于此的一系列论证结果也将受到质疑。赵沛霖对《游仙诗》组诗的主题研究与篇目研究是相辅相成的[7]P175,如果《游仙诗》篇目远不止十首,那么意味着《游仙诗》的主题并非像赵沛霖所说的那样明确且统一了[7]P174,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新材料难以发现,郭璞研究进入瓶颈期之际,赵沛霖采取的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是颇有创新意识的(如将郭璞的神仙道教信仰引入到《游仙诗》的研究中),可以说为郭璞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只是对于郭璞《游仙诗》篇目的探讨,尚需商榷。
最终,结合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录郭璞《游仙诗》完整者十篇,残句九则,另加钟嵘《诗品》中所提残句两则,《北堂书钞》中残句一则,对于郭璞《游仙诗》现存篇目的准确表述,当以“完整者十篇,残句十二则”为宜。
附录:郭璞《游仙诗》现存诗篇辑录
一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
二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
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
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三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
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嚼蘂挹飞泉。
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四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
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
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咤。
五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
珪璋虽特达。明月难闇投。潜颖怨清阳。陵苕哀素秋。
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注释:
①参见本文第二部分:赵沛霖《游仙诗》篇目研究质疑,有详细论述郭璞《游仙诗》中的相似句.
②《北堂书钞》作“口”,实为“眇”之讹误,逯本改为“眇”.又,清人张英《渊鉴类函》(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作“悠”.
③参看本文附录:郭璞《游仙诗》现存诗篇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