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辞书引证疏误类举
——以《汉语大词典》“玉”部为例
2018-02-25王本灵
王本灵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书证是大型语文辞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词目、解释词义、体现源流的依据。 辞书引例必须精确恰当,这是高质量的辞书必备的条件。但考察国内几部大型的语文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等,其书证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相对于辞书的整体质量而言不过是白璧微瑕,但对于一部高质量的辞书来说,只要有弥补的可能,任何疏漏都是不应该存在的。兹以《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为例,对此作一专题考察。
《汉大》是目前我国最具权威的大型多卷本历史性语文辞书,代表了我国辞书编纂的最高水平。该书在引证时注重第一手材料,并作了大量的复按核实工作,其绝大部分书证是精确和恰当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该书在引证时也出现了一些疏漏。今以书中“玉”部的书证作为考察对象,分类指出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一一作了订正补充。希望藉此能引起编纂者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在语文工具书的编纂、修订过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一、书证疏误
(一)引文有误
1.瑑1义项②第一例 《汉书·董仲舒传》:“或曰良玉不瑑,又曰非文无以辅德,二端异也。”
按:据百衲本《汉书》卷五六,句末“也”字当为“焉”字。亦可参中华书局1962年版点校本。
2.琐 义项③首例 《荀子·非十二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欺惑万众,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杨倞注:“嵬,谓狂险之行者也。琐,谓奸细之行者也。”
按:《四部丛刊》本《荀子》 “欺惑万众”作“欺惑愚众”。实际“欺惑愚众”在句中为衍文。王先谦《荀子集解》引王念孙曰:“元刻无‘欺惑愚众’四字,(宋龚本同。)元刻是也。宋本有此四字者,依《韩诗外传》加之也。杨注但释‘矞宇嵬琐’而不释‘欺惑愚众’,至下文‘足以欺惑愚众’,始释之云‘足以欺惑愚人众人’,则此处本无‘欺惑愚众’四字明矣。”[1]90沈啸寰、王星贤亦校云:“今案:王说是,从元刻删。”[1]91《汉大》“混然”“嵬琐”“矞宇”等条亦引此例为证,均无此四字。
3.琐 义项④首例 《汉书·丙吉传》:“吉善其言,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颜师古注引张晏曰:“琐,录也。欲科条其人老少及所经历,知其本以文武进也。”王先谦补注:“沈钦韩曰:‘《诗》传:琐琐,小也。’此当为细科别,不当解‘琐’为‘録’。”
按:王先谦补注中“此当为”之“当”为衍字。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汉书补注》。
4.琐尾 义项③第二例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毛诗》‘琐尾’二字,郑笺:‘美好也。’今亦为琐碎之词。”
按:据清乾隆刻本,“《毛诗》”衍,当删。郑笺之“郑”,原文亦无。“今亦”后脱“讹”字。亦可参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该书。
5.琐琐 义项②首例 《诗·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则无膴仕。”郑玄笺:“琐琐姻亚,妻党之小人。”高亨注:“琐琐,卑微渺小貌。”
按:据《四部丛刊》景宋本《毛诗》卷十二,郑玄笺“琐琐姻亚”当作“琐琐昏姻”。亦可参中华书局1980年版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等。《汉大》“膴仕”条亦举此例,作“昏姻”不误。
6.琐琐 义项②第三例 《北史·崔浩传》:“浩曰:‘但恐诸将琐琐,前后顾虑,不能乘胜深入,使不全举耳。’”
按:原文为:“浩曰:‘必克。但恐诸将琐琐……’”引例句前脱“必克”二字。据中华书局1974年版点校本。
7.琐琐 义项③第三例 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下:“古人之史……经制述作二者是大,他琐琐不足记也。”
按:据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涧泉日记》,引例“琐琐”后脱“皆”字。亦可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该书。
8.瑶衣 义项②举一例 唐卢照邻《中和乐·歌中宫》:“祥游沙麓,庆洽瑶衣……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所归。”
按:据《四部丛刊》景明本《幽忧子集》卷三,引例“风化所归”当为“风化攸归”。亦可参《全唐诗》卷四一、中华书局1998年版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等。
9.瑶溪 义项①首例 三国魏阮籍《清思赋》:“振瑶溪而鸣玉兮,播陵阳之斐斐。”
按:据中华书局1987年版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引例“斐斐”误,当作“婓婓”。《汉大》“婓婓”条义项①:“往来貌。”此指仙人陵阳子明往来于瑶溪。而“斐斐”无此义。《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亦作“婓婓”。
10.莹 义项⑦第二例 《周书·苏绰传》:“夫良玉未刻,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及其刻而莹之,驰而试之,玉石驽骥,然后始分。”
按:据百衲本,例中两处“刻”字当为“剖”字。亦见中华书局1971年版点校本《周书》。
11.璨绮 举一例 唐黄滔《魏侍中谏猎赋》:“盖以诗中,中律锵金,成章璨绮。”
按:据《四部丛刊》本《唐黄御史公集》卷一,引例首句“中”当为“也”。亦可参《全唐文》卷八二二。“锵金”条义项②亦引此例,不误。
12.珰琅 第二例 《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冉贵却装了一条杂货担儿,手执着一玲珑珰琅的东西,叫做惊闺,一路摇着,径奔二郎神庙中来。”
按:《醒世恒言》的最早刻本为明叶敬池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收录其影印本。对比原文,“惊闺”前脱“个”字。亦可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魏同贤校点本。
13.璪 首例 《礼记·郊特牲》:“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冠,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按:例中“戴冠”当作“戴冕”。可参中华书局1980年版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按:据《四部丛刊》景宋本,末句“彼”当为“则”。上文已出现“威惠迁于下,则为人上者危矣”之句,同样的位置亦为“则”。此论近臣如果行事不正,那么君主就会处于危险之境。“则”为连词,可译为“那么”。亦可参中华书局2004年版黎翔凤《管子校注》。
15.环屈 举一例 《新唐书·朱朴传》:“其东,汉与、凤林为之关;南,菊潭环屈而流属于汉;西有上洛重山之险,北有白崖联络,乃形胜之地。”
按:据百衲本,“汉与”之“与”当作“舆”。“与(與)”“舆”形近而误。亦可参中华书局1975年版点校本《新唐书》。
(二)题名有误
1.瑑1义项②第二例 宋曾巩《旌德县薛氏墓志铭》:“韡兮翟,列封君,硈兮石,瑑铭文。”
按:据《四部丛刊》本《南丰先生元丰类藁》卷四五,文题当作“旌德县太君薛氏墓志铭”,引例脱“太君”二字。亦可参中华书局1984年版《曾巩集》。《汉大》“硈”条亦引此例为证,不误。
2.琐愞 举一例 明唐顺之《复勘蓟镇边务首疏》:“比臣等至镇,则见其人物琐愞,筋骨绵缓,靡靡然有暮气之惰,而无朝气之鋭。”
按:据《四部丛刊》景明本《荆川集》外集卷二,篇名“复勘”当作“覆勘”。“覆勘”即审核。《汉大》“诘兵”“细数”“专兵”等条亦举此文中例,均作“覆”。
3.琐微 义项①首例 唐陆贽《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奏议》:“事或暧昧,人或琐微,以利己之心,希至尊之旨……如斯之流,足误视听。”
按:检《四部丛刊》景宋本《翰苑集》卷十七,文题为“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引例“奏议”当改为“州县状”。亦可参《全唐文》卷四七三等。《汉大》“致怀”条亦引此例,不误。
4.琐琐 义项②第五例 章炳麟《文录·思乡愿下》:“晚明风烈,独有直臣,直臣可式,独有杨继盛,余琐琐皆党人矣。”
按:据民国章氏丛书本《太炎文录》卷一,题名“思乡愿”当作“思乡原”。另,引文末句“余”前脱“其”字。亦可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章太炎全集》。“土囊”“蛮俚”等条亦引作“思乡原”,可证。
5.瑶山 义项①第四例 清曹寅《畅春宴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二:“狂收瀚海鲸鲵靖,清润瑶山草木新。”
按:据清康熙刻本《楝亭诗文钞》卷八,诗题“畅春宴”当作“畅春苑”。畅春苑即畅春园,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亦可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胡绍棠《楝亭集笺注》。《汉大》多次征引此作品,均作“畅春苑”,如“窠绫”“龛火”“蜜炬”等条。
6.瑶林 义项③举一例 前蜀韦庄《和薛先辈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采珠逢宝窟,阅石见瑶林。”
按:据《四部丛刊》景明本《浣花集》卷一,诗题末尾脱“二十韵”三字。亦可参《全唐诗》卷六九五等。“吴燕”“同斟”“黛岑”等条亦引此诗,均有“二十韵”。
7.瑶琴 第三例 宋何薳《春渚纪闻·古琴品说》:“秦汉之间所制琴品,多饰以犀玉金彩,故有瑶琴、绿绮之号。”
按:此篇主要谈古琴的装饰,“古琴品说”当作“古琴品饰”。《春渚纪闻》最早流行本为《宝颜堂祕笈》本,但为六卷,不完整。笔者所见完整版本(十卷)主要有:涵芬楼《宋元人说部书》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春渚纪闻》即以此为底本。《津逮祕書》本,收入《四库全书》。《学津讨原》本,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宝颜堂祕笈》本未见此篇,后几种版本皆作“古琴品饰”。
8.瑶琨 义项①第三例 宋苏轼《李氏山园潜珍阁赋》:“眩古潭之百尺,涵万象于瑶琨。”
按:据明成化本《苏文忠公全集》,篇名当作“惠州李氏潜珍阁铭”。亦可参中华书局1986年版《苏轼文集》。《汉大》“妙2意”“百尺”等条亦引此作品例,均不误。
9.瑶觞 首例 唐王勃《宴山亭序》:“银烛摛花,瑶觞抒兴。”
按:据《四部丛刊》景明本《王子安集》卷六,篇名当作“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汉大》“佳辰”“的历”等条亦引此文中例,均无脱字。
10.璞 义项③第二例 唐元结《处观》:“吾厌世人饰言以由道,藏智以全璞。”
按:篇名有误,“处观”当作“处规”。“规”是一种文体,意在劝勉、警戒,使人合乎法度。元结有“五规”(《出规》《处规》《戏规》《心规》《时规》)。“处规”为其中之一。此篇见于《四部丛刊》景明本《元次山集》,《全唐文》卷三八三亦有。《汉大》多次引用该作,皆作“处规”。
(三)出处有误
1.玮丽 首例 《艺文类聚》卷七二引隋江总《玛瑙盌赋》:“翠羽流霞之杯,谅无闻于玮丽,岂匹此之奇瓌。”
按:卷数有误。据《四库全书》本《艺文类聚》,江总《玛瑙盌赋》在该书卷七三,非卷七二。亦可参中华书局1965年版该书。《汉大》“云彩”条亦引江总此文例,作卷七三,可证。
2.琐猥 亦作“璅猥”。举一例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辛部·庄岳委谈上》:“自荐绅先生,鄙其璅猥,存而莫论。”
按:检明代万历刻本,“庄岳委谈上”误,当在“庄岳委谈引”。又见中华书局1958年版该书。
3.瑶木 举一例 《文选·严忌〈哀时命〉》:“揽瑶木之橝枝兮,望阆风之板桐。”王逸注:“言己既登昆仑,复欲引玉树之枝,上望阆风、板桐之山,遂陟天庭而游戏也。”
按:严忌《哀时命》当在《楚辞》中,《文选》未见。《汉大》“淑清”“欿憾”“板桐”等条均作《楚辞·严忌〈哀时命〉》。
4.瑶光 义项③首例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五七:“漭瀁瑶光中,忽忽肆荒滛。”
按:引文在《咏怀》第六八,非五七。另,引例“荒滛”当作“荒淫”。黄节注:“荒淫,言荒忽淫放也。”[2]547亦可参中华书局2012年版陈伯君《阮籍集校注》。
5.环 义项②首例 《诗·秦风·小戎》:“游环胁驱,阴靷鋈续。”郑玄笺:“游环,靷环也。”
按:“游环,靷环也”是毛亨的传,而非郑玄的笺。
(四)书证不一
1.瑶玉 举一例 宋王安石《和景纯十四丈》之二:“遗我珠玑何以报?恨无瑶玉与公舟。”
按:“复”义项⑤、“枢机”条义项②亦引此诗,诗题亦同“瑶玉”。“跻”义项②引例则作“奉和景纯十四丈”,多一“奉”字。文献中二者皆有。无“奉”字的如《四库全书》本《王荆公诗注》等。有“奉”字的如《四部丛刊》本《临川集》、《四库全书》本《临川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临川先生文集》等。《汉大》引书当版本一致,否则很容易造成前后不一的问题。
2.瑶钗 义项①首例 唐元稹《会真记》:“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
按:该例有两个问题。1.作品名称不一。《会真记》亦名《莺莺传》[3]1941。《汉大》绝大多数引作后者。2.引文不一。瑶钗,《汉大》“丹虹”条引例作“宝钗”。文献中两种情况皆有。《全唐诗》《才调集》等作“宝钗”。中华书局1982年版《元稹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莺莺传》等则作“瑶钗”。
3.璀璀 第三例 元吴师道《承天护圣寺》诗:“瓦光浮璀璀,铃语振锵锵。”
按:《汉大》“铃语”条亦引此例,诗题作“次韵许可用参政从幸承天护圣寺是日升左丞”。《汉大》编纂体例虽允许对过长的诗题、文题适当省缩,但亦应前后一致。
(五)其他问题
1.琐 义项⑥(2)首例 宋王安石《郑子宪新起西斋》诗:“行看富贵酬勤苦,车马重来琐翠阴。”
按:王安石诗文集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为《临川先生文集》,一为《王文公文集》。前者如《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中华书局1959年版《临川先生文集》。后者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版本不同,文字时有差异。就引例来说,前者作“拾翠阴”,后者作“琐翠阴”,“拾”“琐”不一。《汉大》可在此例后加“琐,一本作‘拾’”的说明,或另换他例。
2.璀璀 第二例 宋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按:此诗有两首,引例为第一首,依体例,当注明“诗之一”。
3.瑽瑢 义项②举二例 明郑真《故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广信游公原敏哀辞》:“玉色頩颜,皎双瞳些;周折矩规,步瑽瑢些。”《龙龛手鉴·玉部》:“瑽瑢,佩玉行皃。”
按:书证失序。在《汉大》中,“词语的历时性是通过一系列书证来体现的。一条条书证应按时代的先后次序排列。书证的排列次序弄乱了,词语发展的脉络也就弄乱了”[4]328。《龙龛手鉴》,辽释行均撰,应该在前。
4.瑿 第二例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宝》:“属红黄种类者……为琥珀……琥珀最贵者名曰瑿,红而微带黑,然昼见则黑,灯光下则红甚也。”
第三例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四·瑿》:“瑿即琥珀之黑色者,或因土色熏染,或是一种木渖结成,未必是千年琥珀复化也。”
按:书证失序。李时珍(1518—1593),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李时珍例更早些。《汉大》亦有同时征引二例者,如“吴蓝”“浥郁”等条,均李时珍例在前。
二、溯源过晚
1.璈管 犹弦管。指美乐。举清赵翼《散花曲》诗一例。
按:明代作品已有用例。如崔世召《为吴万为别驾诞辰寿》诗之二:“安得丹砂勾漏熟,滥吹璈管祝霞觞。”
2.琐旅 猶言他乡孤客。举明杨慎《草池歌赠余懋贤》一例。
按:宋文彦博《阅史有感》诗:“弹铗始知皆琐旅,枕戈方信是雄才。”
3.琐陈 细述。举《歧路灯》一例。
按:《歧路灯》为清代李绿园著。明代已有用例。毕自严《覆甘肃阅视查出侵浥钱粮疏》:“不敢琐陈,致烦圣听。”金声《请告第二疏》:“病苦之状,未敢琐陈,以渎圣览。”
4.琐务 琐碎的事务。首举鲁迅作品例。
按:宋李新《元稹家奴》:“[家奴]事稹谨,稹倚办之,使厘琐务,薄有机见。”清李鸿章《李经方随往片》:“俯念臣老朽多病,准令李经方一并随行,俾臣不至以琐务逐细分心,庶得专力于重要各端。”
5.瑶斗 北斗星。举明沈一贯《日方升赋》一例。
按:还有更早例。宋宋庠《去年三月禊饮池上岁月易得忽复暮春因再僚属作》诗:“吾欲挈瑶斗,踞海为金罍。”
6.瑶娥 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女神。首举清朱鹤龄《思陵长公主挽诗》为例。
按:宋代已有用例。如赵汝鐩《瑶娥曲》诗:“瑶娥睡起拂菱花,埽黛插鬓云绕指。”
7.莹玉 光洁透明的玉。首举清郑燮《后孤儿行》为例。
按:宋李献民《云斋广录·华阳仙姻下》:“又一人至,顶七星冠,衣紫道袍,面如莹玉。”
8.莹腻 洁白细嫩。举清赵执信《南柯子》词序一例。
按:宋李献民《云斋广录·无鬼论》:“髻鬟峨峨,星眸滟滟,香腮莹腻。”
9.璁珩 玉佩。首举隋许善心《奉和冬至干阳殿受朝应诏》为例。
按:南朝齐王融《赠族叔卫军检诗》:“逶迤冕服,有锵璁珩。”
10.珰竖 对宦官的蔑称。举清冯桂芬《明征士刘孝惠先生像题词》一例。
按:还有更早例。明陈子龙《承天司理周公传》:“而党人必欲去之,为珰竖报仇,使士气益不振。”
11.环目 义项②向四面看。举明方孝孺《祭胡仲申先生》一例。
按:宋杨时《虎头岩记》:“远至于井邑之繁,溪山之秀,环目而尽得之。”
12.环立 立于四周。首举宋洪迈《夷坚甲志·曹氏入冥》为例。
按:唐柳宗元《梓人传》:“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13.环行 义项②环绕而行。举瞿秋白作品一例。
按:宋吕南公《秋色》诗:“起坐仰星斗,环行绕檐栏。”
14.环伺 环顾窥伺。首举清王韬《变法自强》为例。
按:宋郑獬《武备论》:“今通天下之地而守之,尝备西北而不为东南虑,岂西北之害大而东南无劲旅强兵环伺群集而然耶?”
15.环泣 围聚着哭泣。首举宋洪迈《夷坚支志甲·普光寺僧》为例。
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李简]渐无所知,忽若梦觉,见人环泣,及屋宇,都不复认。”
16.环草 衔环结草。谓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举清褚人获《坚瓠首集·代少年书》一例。
按:明王以宁《再请终养疏》:“惟有共祝太平,永矢环草。”
以上详细考察了《汉大》“玉”部书证存在的诸类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在当前语文辞书中普遍存在。笔者曾对《辞源》(二版)“走”部和“辵”的书证作过详细考察,发现“走”部引文有误问题17条,溯源过晚问题12条[5]88-89,“辵”部这个数字分别是23条和12条[6]141-143。这些具体问题在《辞源》第三版修订时均已补正。笔者也曾对工具书的书证不一问题作过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五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供修订者参考[7]40-44。高质量的辞书必须要有高质量的书证。如果书证准确性高,就会让使用者可信可据,从而大大增强辞书的使用价值;如果失误多见,让人存疑,就会减弱辞书的作用。语文工具书不仅是普通读者查疑解惑的良师益友,也是文史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得力助手。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希望它精益求精,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