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海戏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路径*

2018-02-2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淮海戏淮海唱腔

(泰州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淮海戏与柳琴戏、泗州戏同起源于“拉魂腔”,因为在淮海地区非常的流行,也被老百姓称为“淮海小戏”。1880年后,徽剧、京剧流入淮海地区,淮海戏大胆吸收,革新唱腔,丰富表演,使“淮海小戏”的表演艺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涌现了“一家班”、“同庄班”、“师徒班”等大量淮海小戏班社。传播地区除了淮海区域的十多个县地外,还蔓延到皖东北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淮海小戏被江苏省文化厅定名为“淮海戏”,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淮海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影响,淮海戏听众日渐减少,出现无人继承、逐渐走向灭亡的危险。2008年6月,由江苏省淮安市、连云港市等共同申报的“淮海戏”项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海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和发扬淮海戏承载着苏北地区丰饶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乡音,对于淮海戏的研究和传承不论是中华人文精神还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都有着很大的价值。[1]

一、淮海戏的起源、发展

淮海戏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淮海戏于今有不少于240年的时间。对于淮海戏的产生,民间有三种说法:

首先是清乾隆年间,山东历城有一对手足分别叫唐大牛、唐二牛兄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二位兄弟身背大鼓和三弦,在沭阳一带以卖唱乞讨为生,而后有邱、葛、杨姓三人随着唐氏兄弟俩研修手艺,播下了淮海戏最初的种子;第二种说法是约200多年以前,在海州就是现在的连云港一带,由民间风行的“太平歌”、“猎户腔”两种民歌的传唱,通过邱、葛、杨三人加以革新,形成“怡心调”和“拉魂腔”,在连云港灌南一带流行,后逐步形成今日的泗州戏、柳琴戏和淮海戏;第三种说法就是淮海戏发源于秦腔,根据清朝李调元所写的《雨村剧话》中记录:“秦腔始于秦州,盛于长安,流入晋、冀、鲁、豫至淮水止”。由此可以看出,淮海戏可以看作秦腔的一支,后融汇徽剧、京剧和柳琴戏,经过时间打磨而形成的新剧种。

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苏北地区创建了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基础之上,抗日民主根据地组织淮海艺人先后成立了“艺人救国会”和实验小组,并且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反内战》等一批现代戏,对当时人民群众抗日和打击日寇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力量和战斗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泗阳、灌南、淮安等10多个县地都纷纷建立起了淮海剧团;五十年代中期,由大众淮海剧团改名江苏省淮海剧团,灌南、泗阳、涟水等不仅建立了淮海戏职业剧团,还办起了与淮海戏戏曲教育学校,为淮海戏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专业的新兴血液和后继人才。这批淮海戏剧团和艺人们在党的“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创作改编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如《催租》《三拜堂》《皮秀英四告》等,这些剧目还分别被湘剧、黄梅戏、越剧、粤剧、评剧、黔剧等剧种进行学习和移植;同时,淮海戏艺人们也结合时代和社会创编了一大批现代戏,如《姑嫂看画》《借驴》《海花》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响。随着淮海戏剧目创作的高度发展,淮海戏的伴奏与唱腔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提高。知名淮海戏老优伶谷广发等在[金风调]的基础上,发扬创编了男声基本唱腔[东方调];而四大派别中的杨云发等改创出了[小丑调];女腔也构成了如[好风光]等多种形式的基本调;而以前所用的[二泛子]经改进,也发展为淮海戏的一个重要女腔。乐队除增添了唢呐、板鼓、大鼓、堂鼓等乐器外,还创制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淮海高胡”。行当方面也大胆突破,已分为正旦、小旦、彩旦、老旦、刀马旦、老生、正生、小生、武生、老丑、大乙丑、小耍丑、奶丑、武丑、大花、黑花、红花等。演出地区空前壮大,往北去有山东等地,往南也有无锡等地。[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影响,淮海戏听众日渐减少,年事已大的的老艺人纷纷离开舞台,现代青年艺人青黄不接,淮海戏出现无人继承、逐渐走向灭亡的危险。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给淮海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淮海戏艺人人克服困难,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先后产生出如《豆腐宴》《赶集》等一批反应时代和人民生活的优秀产品,并通过剧团及演员自身努力,取得两朵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一朵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好成绩。2008年6月,由江苏省淮安市、连云港市等共同申报的“淮海戏”项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淮海戏传统艺术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淮海戏的起飞和发展增添了有力的翅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淮海戏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一定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砥砺前行,绽放异彩。

二、淮海戏的艺术特征

1.艺术形式

淮海戏自诞生之处,就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是一个不仅能在舞台表演,还可以在农村街头“摆地摊”进行演出的戏剧剧种。它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城乡民众在日常的走路、劳作、休息时也会在嘴中哼唱淮海戏,淮海戏已成为苏北区域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剧种。淮海戏的表演形式有着非常浓厚的乡村特色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其中像淮海戏表演中的“猪吊腰”、“鸡刨塘”、“野鸡溜”、“脚尖走”、“驴打滚”、“狗拜年”、“鳖爬走”、“鬼扯转”、“膝盖走”、“穿八字”、“矮步蹬”等这些栩栩如生艺术表演,十分活泼而有趣味。淮海戏的剧目产生十分简便,不受世俗的影响,不墨守成规,大部分都是以反应广大农村乡下和日常生活题材来创作,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2.唱腔曲调

淮海戏的唱腔爽快大气、活泼明亮,以沭阳方言以及沭阳附近的泗阳、海州方言声调为基础发展而来。其中主要唱腔为板式唱腔,用大量民间小调做为副歌及兼唱。男性的主要曲调为[东方调],女性的主要腔调为[好风光]。淮海戏的曲调和唱腔在创作中,可塑性大,风格性强,在组腔时,女性的[好风光]唱法分为大、小唱段。男性的[东方调]唱数自由,多种感情加以变换,形成长短不一的完整唱段。淮海戏唱腔还有辅助调[二泛子][彩调][金风调]等。这些曲调都曲折优美、个性鲜明,生动表现了淮海戏中叙述、抒情、悲愤、欢乐的丰富情感。

3.服装道具

淮海戏的服装道具早期比较简单,没有绚丽多姿的灯光舞美,行头服饰也是以简洁的衣物而且多以生活中平常可见的衣物为主,乐队的音部也不齐全,乐队仅有三弦和大锣。日常演出则是在地上放一张芦席,乐队也是并排坐在一张凳子上,四周围着观众。在演出时,通常一个艺人可以演绎几个角色。道具主要以手巾和扇子为主,佩戴自己制作的配饰。随着淮海戏的发展,它的服装道具从原来的不够讲究,逐渐发展为一些色彩艳丽的戏服以及种类繁多的头饰配饰等,逐步与京剧看齐。

4.剧目与流派

淮海戏的剧目种类众多,传统剧目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的称号。例如《皮秀英四告》《樊梨花》《大金镯》等三十二大本和《催租》《骂鸡》等六十四个单出。而且编演了《大后方》《小板凳》《拾稖头》《春回粮仓》《十里香》《生死怨》《豆腐宴》等一大批现代剧目。

淮海戏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形成了西南和东北两大表演派系,东北的优伶更多以演唱功力驰名,西南的艺人更多凭借做工闻名。如单维礼融合了徽剧的特征,将[金风调]高音区转为低音,从[哭腔]转变为[悲调];葛兆田模仿工鼓锣唱法,缔造出[小滚板][一挂鞭],使他能一口气唱二三十句;女艺人王大娘把女腔[二泛子]创编为[嗨嗨调],把地方小调、琴书、工鼓锣等元素都融入到里面,获得了大量戏迷的喜欢和追捧。于此同时演出动作也有很大的发展,女艺员葛殿林之妻花蝴蝶、谷大娘(白蝴蝶)及赵大娘(赛蝴蝶),因为表演动作迷人优美,被广大戏迷称为“三蝴蝶”。在淮海戏艺术风格上,还出现了丑行杨派(杨云发)、生行谷派(谷广发)、旦行范派(范珍美)、旦行杨派(杨秀英)四大流派,四大流派以行当、唱腔、表演的不同风格彰显了淮海戏的丰富底蕴和地方特色。

三、淮海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

1.传承的关键是保护传承人。从调研中,笔者深刻的感受到大多从事淮海戏传承的人生活比较清贫,不能安心的从事于淮海戏的传承和创新。因此,对传承人的保护要受到社会和政府的支持,提高淮海戏艺人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在进行传承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传承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也要加强,不断创新和提高淮海戏的演唱、演奏和表演技艺。

2.继承发展,与时俱进。淮海戏这一中华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必须结合当代人民群众的娱乐和精神需求,创作和编排具有时代特征的戏曲艺术,并和当代多样化艺术形式相结合、与当代文化科技相结合。要提高淮海戏的观赏性和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打造群众基础。相关文化部门大力召集组织各个地区的艺术团体交流互动活动,积极探索走出国门的新举措,举办国际国内、政府民间等多种形式的淮海戏艺术节,炫艺比武,提高淮海戏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3.培养新一代,创新机制,深化创作。由政府、企业等投资建立多种形式的淮海戏艺术少年儿童人才培养机制,如民间艺术进校园,淮海戏基金等。进一推进淮海戏的创作机制,激励当今淮海戏艺人在迎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时间节点的时代主题进行淮海戏创作,推出淮海戏创作新成果。

结语

淮海戏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是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要传承和保护,不能让这具有光辉历史,群众喜闻乐道的艺术表演形式在我们这一代人丢失。研究淮海戏的起源、发展,分析淮海戏的艺术特征,提出淮海戏的传承、创新和保护措施,将对淮海戏的普及、繁荣和当代民族民间音乐创作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淮海戏淮海唱腔
淮海戏表演艺术及传承分析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唱腔艺术的传承研究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