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唱腔艺术的传承研究

2020-09-11

福建茶叶 2020年8期
关键词:淮海戏唱腔茶文化

李 龙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1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的历史概况

1.1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的起源与发展

1.1.1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的起源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清乾隆年间连云港市海州区一带流行的太平歌和猎户腔,后来成为以打地摊形式演出的“对子戏”、“三小戏”,其中女角均由男艺人扮演。二是清乾隆时,山东历城有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两人,身背大鼓三弦,到连云港市的海州、灌云、沭阳(现属淮安市)一带卖唱乞讨,从此,便播下了淮海戏的种子。

淮海戏在晚清的时期才逐步形成,淮海戏的唱腔技巧源于海赣述灌(海州、赣榆、沭阳、灌云)等地的“拉魂腔”。“拉魂腔”的起源总的来说有三种,一是与以上所说的相同,山东历城有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二人外出逃荒,身背大鼓和三弦,在海州沭阳一带以卖唱为生,渐渐的播下了“拉魂腔”的种子。二是在清末道光年间,山东临沂有个姓金的艺人,他把演唱艺术传给邱、黄、桑三个徒弟,他们三人又广收徒弟,从而将“拉魂腔”发扬光大。三是清道光年间,在海州一带有邱、葛、杨三个民间艺人卖唱,从而留下了“拉魂腔”。

1.1.2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的发展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分别为清末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70年代末改革开放时期。淮海戏从产生到逐步成熟、由小变大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得到民众的喜爱,其根源是其源于民间,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的是真实的人民生活,鲜活人物形象的塑造,通俗易懂的演唱风格,都是淮海戏的艺术魅力所在。

清光绪六年后,淮海戏艺人首先是自由结班,后来主要发展成以打地摊演出的形式出现。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淮海戏逐渐发展,表演形式不断丰富,女艺人不断涌现,此外,淮海戏还吸收了其他剧目形式和特点,唱腔也逐渐得到了革新,表演上也由单纯的说唱变为带感情的表演唱。

由于是源于民间、发展在民间,因此淮海戏的在民间的影响力一直比较大。每次专业的淮海剧团下乡演出,都围满了前来观看的父老乡亲。每个淮海戏剧团每年下乡演出上百次,总能受到百姓的热拥。而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百姓也非常喜爱演唱淮海戏,走在公园里或者小桥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用简单的乐器在演奏或者演唱淮海戏。而随着淮海戏近几年的发展,一些周边地区也有较多的地方,经常进行淮海戏的演出。相信,不久的将来,淮海戏的影响力一定能扩大到更多的地方。

2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的唱腔艺术

唱腔的形成大抵是某些古老剧种流传各地,同当地的剧种结合,或同各地方方言、音乐结合产生支派的结果,是某些戏曲剧种在音乐上和演唱方式上具有较多的共同点,一般把这些关系密切的剧种和腔调统称为一种唱腔。淮海戏的唱腔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特点。

2.1 拉魂腔

拉魂腔是淮海戏的主要唱腔。拉魂腔,又名柳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究其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由鲁西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二是源于连云港海州,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猎户腔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三人的加工而形成拉魂腔。

淮海戏的主要唱腔即拉魂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狂、爽朗、嘹亮。女唱腔宛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唱腔大多以徵调和宫调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以宫调式为例:

这是较早的淮海戏《喝面叶》中的一个唱段,本段主要以说唱为主。以无伴奏高腔为主。

较早的淮海戏的唱词大多是民间故事和百姓自身的生活,唱腔特点与演唱技巧大多与淮海戏锣鼓相符合,从而形成了淮海戏的独特的音乐风格。锣鼓在淮海戏的演唱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淮海戏演唱一般是在有锣鼓的引导下开始的。例如:淮海戏著名剧目《皮秀英四告》中的一场中,皮秀英拦轿,锣鼓起|急急风|流水转|四击头|亮相,皮秀英疾呼“冤枉”,中军曰:“你有何冤枉”。这里就可以充分的看出在淮海戏的唱腔里面锣鼓起重要作用的特点。节奏鲜明、唱词明了易懂,较早的淮海戏的唱词大多为连云港市的方言,后来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后才逐步演变为普通话。

此谱例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代表,充分验证了笔者所提到的几个方面。

2.2 并存于拉魂腔的其他唱腔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多元素音乐的混入,淮海戏才渐渐演化为较为正规的戏曲化。现在的淮海戏中其他的唱腔很少有华丽旋律线条,但是淮海戏是源于民间,给人以平易近人,浓郁的贴近生活的气息。既有刚劲又有力粗犷的“金风调”、也有有高亢悠扬的“二泛调”等腔调。例如:经典剧目《豆腐宴》的一场中,王麻子与刘大婶的一问一答就用到了“金凤调”和“二泛调”。口语化的强调渐长,通常是无过门伴奏,这样的唱腔有益于被听众听的更加清晰,能让一、二百句叠唱词一气呵成,多而不厌,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再加上锣鼓和管弦乐的伴奏,演唱时鼓声不盖字,腔唱交替,别具风格。另外,淮海戏还运用“东方调”及“好风光调”两种曲调。这种曲调的优点是可塑性大、风格强、地方性色彩浓郁,有各自的功能及特点,各为其多种行当的演出形式所使用。“东方调”的大致特点为中间数声自由,多种感情的变换相对自由,从而形成了长短不一的完整唱段。“好风光调”的唱法更为多样,这是由于在近代时期,多元素文化的植入而导致的良好的一个变更。可以构成大唱段和小唱段。

3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的唱腔艺术的传承对策

茶文化背景的淮海戏的传承保护工作,不仅仅是对淮海戏进行搜集、整理、拍录等,这只是博物馆式的保存,而淮海戏需要的是活态的传承。其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

要对淮海戏进行传承保护,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当地政府可以在群众当中积极倡导淮海戏,例如举办各种规模的淮海戏艺术节、演唱会等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淮海戏,熟知淮海戏,意识到传承淮海戏的重要性,从上到下树立起保护传承淮海戏的观念。此外,还可以把淮海戏打造成当地的文化品牌,大力推广淮海戏,扩大淮海戏的影响力,把淮海戏推向更大的舞台。

3.2 保护淮海戏传承人

淮海戏的传承模式是口传心授,是靠人来实现传播,因此对淮海戏传承人的保护十分必要。由于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淮海戏的生存环境逐渐减小,民间传统戏剧一旦失去了生存环境,就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为了传承淮海戏,就要保护传承人。首先,政府可以对淮海戏的从业人员进行普查登记,对代表性的传承人要给予肯定,这样才能使民间的传统文化有传承下去的可能;其次,要鼓励淮海戏艺人收徒授艺,政府可以给开课收徒的老艺人们一定的资金支持,对淮海戏团队、班子进行扶持。

3.3 鼓励学校参与保护传承

中小学参与保护传承可使淮海戏保护传承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学校的参与使淮海戏传承更加快捷与广泛,提倡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可通过开设淮海戏兴趣班,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讲授淮海戏的文化,展示淮海戏的魅力。吸引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淮海戏的学习,使淮海戏保护传承得到更好的发展。

4 结语

淮海戏作为地方戏种的一个典型代表,有着地方小戏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唱腔特点还是表演形式,都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一个阶段,要坚持传承基础精髓(拉魂腔)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可以借鉴一下更为成熟的戏种的唱腔技巧。在唱腔的变革方向上应该多向更贴近现代气息,从根本上抓住年轻人的心。再者是表演形式方面,可以适当的增加更具趣味性、互动性、生动性的舞台表演素材,从而达到符合时代的基本发展特征。再者就是要继承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吸收其他戏种的精华,从而达到取其之长、补已之短的目的。我国像淮海戏这样的地方戏还有很多,目前正在逐渐的被流行音乐、新的流行元素冲淡。因此,保护好地方戏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本文浅析的对淮海戏的介绍,能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毕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消失了就不会再有了。

猜你喜欢

淮海戏唱腔茶文化
淮海戏表演艺术及传承分析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淮海戏
——连云港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茶文化的“办案经”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