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课程视域下的聋校微课探究
2018-02-25王东
● 王东
近年来,随着优生优育和早期教育康复工作的推进,进入聋校就读的聋生越来越少,而且其听力损失程度更重,伴有多重障碍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聋生的个体间差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符合聋生个体需求的个性化课程,推进聋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聋校的个别化教育势在必行。同时,随着MOOC、微课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得到运用和发展,微课已逐渐成为推进个性化学习、构建个性化课程、实施个别化教育极为重要的载体。
微课(微型视频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1]。虽然微课备受关注,然而在当前聋教育领域,一方面微课资源十分匮乏,另一方面对微课的认识至少尚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模式上照搬照抄普校,简单地以录屏加配音模式为主,没有考虑到聋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有的甚至认为微课就是从日常课堂教学中撷取一个片断;二是认为微课源于课堂翻转的需要,而聋校因聋生听力和语言障碍难以有效实施翻转课堂,因此聋校不需要微课。面对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困惑,笔者带领部分教师,在个别化教育理念指导下,以逐步构建聋校个性化课程为目标,就聋校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三年多的深入实践和探究。
一、关注个性看微课
聋生的认知发展和信息沟通有较多局限,然而他们又十分渴望了解世界和感受主流社会的精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课在聋校中的尝试运用,不仅能让聋生享受教育的快乐,感受学习的魅力,而且确实有助于聋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因此,聋校的微课开发,就必须关注聋校学科课程教与学的个性化需求。
(一)聋校微课的开发,要体现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需要
聋校微课既要成为聋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也要成为教师实施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支撑。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在聋教育中已逐步常态化,可实施IEP必须关注个体差异、关注聋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微课不仅是适应聋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IEP理念下构建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课程资源的重要元素。研究表明,微课可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2]然而,鉴于聋生与健听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较大,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决定了在聋校以微课为载体实现翻转课堂有一定难度。因此,关注聋生个性化目标需求的聋校微课开发,要同时考虑到教与学的双边需求,既要让微课成为聋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资源,也要让微课成为教师实施个别化教育、分层教学和集体授课过程中化解难点、解决重点问题的重要载体。
(二)聋校微课的开发,要体现知识点的相对独立性和个性化课程多元组合的双重需要
个性化课程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满足其个性化学习而按照课程理论开发、设计和付诸教学实践运用的课程资源[3]。个性化课程在设计维度上,要体现学科课程与个人课程、个性化学习与集体学习、教师指导的个别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三个统合”。因此,聋校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既要让微课成为解决重点和难点知识独立的学习资源包,也要根据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对如何通过系列化微课构成个性化学习资源作前瞻性思考,可以“在一门大的课程架构中包含许多微课程(群),微课程之间可以有内在逻辑,但是不应该存在显式内容依赖”[4]。例如,根据聋校八年级《桂林山水》一课教与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分别以“山的特点、水的特点、比喻句”等多个内容为主题设计微课,这些微课既能满足聋生对单个知识点的学习需求,也有助于构成整篇课文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包。同理,由多篇课文的微课群构建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包进而又构成整册教材乃至整个聋校语文学科个性化学习的课程资源包。在资源包的支持下,能满足聋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兴趣,让他们能自主地从课程资源包中选择相应的个性化学习内容。
二、跳出课堂看微课
要构建符合聋生需求的个性化课程,让其融入主流社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为其提供丰富的认知信息和主流的媒介资源,而不是过度地关注聋生的个体缺陷,以缺陷补偿之名把其禁锢在封闭和有限的信息资源之中。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微课为载体构建开放、丰富、系统化个性化课程,不仅有利于聋生拓展知识,而且有助于其从知识的构建上融入主流。然而,无论是普教还是特教,“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着教学资源与实际教学应用脱节、现有的教育资源形式还难以满足广大师生的应用需求、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等问题”[5]。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聋校微课开发中要跳出课堂看微课。
(一)拓展微课开发的视野,让聋校微课开发获得更多的支持性资源
在当前聋校微课的开发中,部分教师受制于教材的束缚,存在着就教材用教材的现象,支持性的资源不够丰富,与聋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差距较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微课的开发和运用中,注重对聋校语文等学科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标记,对照所标记的知识点通过网络搜索大量资源[6]。笔者团队把与聋校语文教材内容相对应的带字幕的300多个视频朗读资源、以成语小故事为主体的100多篇图文对应的动画短文以及从中央电视台10频道等相关频道下载的大量的公益类广告、科普类知识视频资源进行集中分类,作为支撑性资源,充分运用于聋校语文、数学、自然等多个学科的微课设计与开发中。
例如,学习《观潮》一文时,聋校教材没有配套的视频资源,而地处边远山区的聋生既没见过大海,更没有目睹过雄伟壮丽的钱塘潮,为此,笔者团队首先把走出聋校课堂、获取更多课外资源作为设计微课和实现教与学目标的突破口。在微课设计中,注重以“图”释疑,把网络中获取的《观潮》视频资源分别按照“远、稍远、近、更近”4个情景片断转化制作成4节微课,通过微课创设的微情景,图文对照、声像同步,辅之以教师及时的文本强化(以旁白形式出现),让聋生较好地理解了潮水“如线”“横贯江面”“如墙”“万马奔腾”的真实情景,也深入体会了潮来时远观风平浪静的有声无“形”,到稍远时“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再到潮水“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和“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的近景,直到更近时“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壮观情景。通过微课的微片断教学,为聋生从整体上对钱塘大潮的全面、连贯认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再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通过对网络视频资源的借用,分别针对课文中水和山的特点设计微课,让聋生在相对独立的微片段中较好地理解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对山和水的特点既讲不清又说不透的问题。
又如,笔者及所带团队教师还以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中播出的公益视频《家长好示范,孩子好习惯》《珍惜粮食反对浪费》《关注洗手方法:我国居民正确洗手率仅为4%》等资源为基础开发微课,对聋生进行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此外,为进一步加强聋生的法制教育,笔者下载了中央电视台12频道《一线》栏目播出的《罪恶无声》和中央电视台1频道《今日说法》栏目播出的《十条“帮规”》等两个反映聋人犯罪的视频资源,又从校园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网中截取了部分本校学生不良表现或助人为乐的录像,开发制作成微课,运用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班会课教学中,既真实又有说服力,教与学的效果十分突出。
(二)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升聋校微课开发的质量和运用的效果
因听觉和语言障碍,聋生更多的是以“读图”的方式获取信息(此处的读图包括对视频、图片乃至适时手语交流等动态、静态“图片”的阅读)。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以微课为载体,如何实现微课中视频、图片、文字等多要素的有机结合,让聋生在微课运用中实现“字”与“图”(广义的图包括视频、图片等各类图画背景信息)的有机联结,从而更好地帮助聋生实现信息的无障碍阅读,是聋校微课开发和个性化课程构建必须思考的问题。课堂之外的很多资源,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新闻、广告及其他众多网络媒体资源,无论是图、文、景等元素的选取、制作、搭配乃至整个视频画面的色彩设计、动画和特技的多元运用等,均对微课的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中央电视台4频道《中国新闻》节目播出的《中国最美高铁,一路“醉”美》[7],一段3分18秒的新闻视频,也可作为一节以“中国最美高铁”为主题的微课。在这段新闻中,高铁动态视频与车厢内实景交互呈现,一站一景的地图与实景照片、卡通形象与当地特产、美食照片的交相呼应和协同呈现,不仅传递了丰富的信息,而且极为生动地把“车在山里穿,人在画中游的最美高铁动态画卷”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一段视频资源,无论是在设计的理念上、信息传播的方式上以及信息构成要素的多元组合上,都对聋校微课的开发产生了深刻的启示。
三、聚焦特教看微课
微课运用于聋校教学是否有效、微课设计是否符合聋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要解决这些问题,聋校微课开发就必须回归和关注特教本质。
(一)要注重构建适宜聋生需求的微课模板
鉴于聋生视觉认知的特殊性,聋校微课开发与运用要注重通过模板强化效应提升聋生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效果。要把微课作为构建聋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资源和聋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载体,必须关注微课的实效性,内容花哨、界面五花八门且不切聋生实际的微课设计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效果。这些现象在一些聋校微课实际运用及网络资源中有众多的典型案例,比如,有些微课在课件内容展示、教师手语视频设置、师生交流互动或旁白文字信息的呈现等方面,或者要素不全,或者一师一模板,因形式花哨而导致聋生在实际运用微课时无所适从;有些微课中,因位置不固定甚至出现手语视频对课件内容遮挡的现象,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分心去关注课件、视频等多方面的信息。一定形式和风格相对固定的知识呈现方式——即模板化的知识呈现有利于聋生的快速和高效学习。在聋校教与学过程中,给予一定形式的模式化资源,有利于化解聋生的学习和认知困难。
笔者团队在微课设计中使用风格统一的模板,而且模板从课件设计时就事先做好规划。制作课件时,首先就把屏幕呈现区域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课件显示区、文字交互(旁白文字)呈现区、手语视频显示区。通过这三个区域的模板化设计,保证了课件内容与交互文字、手语视频三类要素在空间上的互不干扰。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聋生在此模式下进行微课学习能更快、更准确地获取信息,能十分自如地按照个体需求适时地从课件内容、交互文字提示和手语视频中捕捉所需信息。同时,此种模式的设计,还有利于微课开发中一些技巧的快速运用,如以幻灯片(Power Point2013)为平台,通过“课件+旁白和文字演示”直接生成视频微课,以“手机视频+软件(如美拍或小影)”生成视频微课,让一些不具备录播教室、不会使用专业视频编辑和合成软件的老师也能快速、高效地制作微课。以屏幕录像和编辑软件(Camtasia Studio)为载体,在录屏状态下,通过“课件运行+摄像头同步录制、幻灯片框架下课件集成视频+手语视频同步演示、幻灯片课件+嵌入式视频同步转换”能快速地实现聋校微课的生成,把主要视频的生成过程在幻灯片中完成,而仅通过屏幕录像和编辑软件进行录屏,优化了视频的编辑制作过程。
(二)在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小、实、细”的原则
聋生听力和语言等方面的障碍决定了其在学习深度和进度上异于普校学生,因此聋校教学要根据聋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做到“进度步骤小、学习案例实和知识点细化”。而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样决定了聋校微课的开发设计在内容选择上必须体现“小、实、细”的特点。所谓“小”是指选择的内容一定要能发挥微课信息传递的功能,要适宜用微课表达,比如数学的知识点,如垂直、平行、三角形内角和的推断等。所谓“实”是指一些可具操作示范性的教学内容应该成为聋校微课开发的主题和重要内容,比如卫生、律动、职教课中《七步洗手法》《花式跳绳》《怎样绘制艺术脸谱》等。所谓“细”是指微课设计上要关注内容细节、注重知识点细化,比如聋校语文课因为课文内容相对较长,在设计微课时最好以知识点为单位选取和确定微课的主题。如《桂林山水》中水的特点、《小猴子下山》中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等,把一篇课文中的多个知识点分散和转化为多个相对独立又自成体系的微课,这样便于对知识点的深度挖掘和细化,而且也有助于教师和聋生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和利用微课资源来学习、巩固或复习相应的知识点,真正让微课成为师生按需选择、灵活运用、自主学习的个性化资源。
总之,聋校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涉及对象、内容、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作为聋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关注聋生个别化需求和构建聋教育个性化课程资源为目标,把学科课程教与学的方法和个别化教育理论融入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践中,使微课发挥最大效益,真正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实施和推进。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5.
[3]刘美玲.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个性化学习系统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王东.电子放大课文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报告[J].曲靖教育,2015(7):16—23.
[7]央视网.中国最美高铁,一路“醉”美[EB/OL].http://tv.cntv.cn/video/C10336/bdc4761970724 acfaf10793e06d379a3,201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