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培智学校课程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2018-03-15刘嫣静
● 刘嫣静
2016年11月,教育部正式颁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培智学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有了基本要求。随着后续新教材和教参的推出,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惑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难题,更标志着新一轮培智学校课程改革工作正式全面启动。如何让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是广大培智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而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是迎接这一挑战的关键举措。
一、严谨的课程管理制度是落实新课标的根本保障
“让每位学生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是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理想的课程,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为此,我们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课程实际,用七套课程表来应对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以保障学校课程的科学运行。
其一为“学生一日学习生活时间表”。学校将学生一日在校时间均纳入课程之内,通过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的落实,体现培智学校课程的生活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其二为“班级课程安排表”。安排班级全部课程,全面落实《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一般性课程内容。其三为“学生选择性课程安排表”。安排学校选择性课程,全面落实《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选择性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多元的潜能开发和康复补偿需求,体现培智学校课程的针对性。其四为“个别化课程安排表”。主要安排个别化教育课程,即学校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性的教育需求给予针对性、个别化的教育,体现培智学校课程的特殊性。其五为“专用室场使用安排表”。合理调配并安排专用教室与设施、设备的使用,最大化地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体现培智学校课程的功能性。其六为“教师课程实施表”。在合理安排教师课程任务的同时,督促教师规范落实每日的课程计划,体现培智学校课程的主导性。其七为“学生个人课程表”。学生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根据学生个体间的巨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个人课程表,主要培养学生个体的课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培智学校课程的主体性。
科学、严谨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培智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管理的基础,也是学校个性化办学理念的深刻表达。
二、融通的课程人员管理是实施新课程的有力措施
学校课程既有分科的,也有综合的,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现行的培智学校新课程在以分科课程这一外在表现方式呈现的同时,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统整着各学科内部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课程框架更符合中重度智障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课程内容也更贴近学生生活。但是,现行的课程框架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容易给一线教师带来困扰,即在分科教学的同时,如何兼顾主题单元背景下各学科的统整。我们通过以下三项管理措施,适度减少了分科教学与综合教学之间的矛盾。
其一为驻室办公。让正副班主任同时进驻班级办公,保障学生从“来校”至“离校”的一日生活全部课程的有效落实,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时空保障。其二为包班协同。是指正副班主任基本包揽本班一般性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同时根据学生障碍程度、年龄、数量等实际需要采用协同教学的方式落实课程任务。这一措施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从“单科”向“全科”发展,增进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提升教师间的教学合作,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技术保障。其三为成立教学小组。以担任本班一般性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为单位成立一个对课程实施进行规划、分工及研讨的教学合作小组。在每一个单元主题开始前,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就本单元主题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内容以及教学进度、方法等进行详细规划、分工与统整。在单元主题教学中,不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及时调整或修正各学科的教学计划,以达到分科教学与综合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质量保障。
协作、融通的课程人员管理是培智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措施,也是学校特色化的调配运作。
三、合理的备课管理改革是用好新教材的有效手段
备课是把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利用备课改革引领教师尽快走进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是同样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学校过去的备课形式进行了优势与弊端的分析,并结合新课标、新教材的现实要求,对教师备课管理进行改革。在改革中,我们更加强调“学 生 ”“ 目 标 ”“ 教法”和“评价”等关键性因素,以下是以往备课和现行备课形式的对比。
图1 改革前的备课表
图2 改革后的备课表
从学校备课形式的前后对照可以看出,培智学校的备课管理应当力求体现如下变革:引领教师研究学生,以学生为本关注教学目标、评估,提升教学反思能力;引领教师研究教法,以学生为本考量适宜、灵动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提升有效备课能力;引领教师适度减负,解放文案工作时间,以学生为本开发教学资源,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灵活、合理的备课管理改革是培智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管理的亮点,也是学校校本化的推行实施。
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在国家宏观课程要求与教师具体实施教学之间起着“上通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落实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我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