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内阁首辅梁储师承陈献章考论
2018-02-25阮东升
阮东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明正德间内阁首辅梁储(1451-1527)是心学大儒陈献章(1428-1500)门下名位最显的弟子,但梁氏《郁洲遗稿》及其墓志、行状均未记录此事。学界有认为梁储以童生从学白沙,“其后得意于科第禄仕,忘其初学耳”;亦有强调白沙对梁储的影响者。本文目的在于考察梁储从学白沙始末及今存梁氏著述不见师承记载的原因。
一、梁储从学白沙之史料来源
梁储,字叔厚,号厚斋,广东顺德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梁氏相关传记资料均未言从学白沙,但同时代人的记载此事的有:
陈献章《丁知县行状》:“侯(丁积)之同年梁编修储、李主事祥皆先生门人。侯请书以为先容。”[1](101)张诩《白沙先生行状》:“参政胡荣为提学佥事,雅重先生,常选生员有异质者十余人往受业,今学士梁储、参政李祥辈与焉。”[1](876)李承箕《与梁叔厚太史》:“切念白沙先生潜德,惟我太史以老门客其知则悉。……墓道之碑,惟我太史是图。……前日与湛雨(若水)政拟造舟特告,后竟违之。”[2](617)湛若水《问闻人谤师当如何谤师嘲师者如何》:“吾在庶吉士时,闻梁厚斋公道乡人谤石翁之言云云。吾怒之,述陈远峰画士京师时,有乡人谤石翁者,将其人打踢落楼。公默然。”[3](590)
师从一事记述甚详。其略有出入者,陈献章说丁积持梁储、李祥的书信来拜见,张诩则云“出其乡人给事董某(董子仁)书为介”,当系史学之互见法。李承箕、湛若水“政拟造舟特告”系弘治十三年梁储安南使回途经广东,“后竟违之”或是梁储复命期严。湛若水选庶吉士在弘治十八年三月至正德二年十月,教授此科庶吉士的系翰林学士张元祯、刘机,梁储时为吏部左侍郎。梁储对同乡及师门后进的湛若水述及乡人诽谤白沙之言,并对湛若水维护师门的热情表示“默然”,当与其时自己位高持重有关。湛若水之信作于晚年,对梁储颇不满意,亦即至明嘉靖间,白沙门人对梁储的评价并不一致。
二、梁储师承白沙之前学经历考
梁储幼承父、兄教导。伦以训说梁储的父亲梁健(1419-1487)“家教甚严”,梁储“克承先颜、先意”。[4](261)梁健,字祖顺,号迟庵,从乡儒区菊潭学,诵诗读书,兼明法律,尝充税长,“作诗学唐音,声调清丽”。[5]属于地方乡绅者流。梁储的家学所承未见有异于他人处。
《(咸丰)顺德县志》云梁储幼年时受其外祖母黄惟德的教育,“其后储自筮仕迄入阁,所知朝廷掌故,闻于母族为多”。[6](667-668)黄惟德洪武中选女官,历事四朝,颇谙习朝廷权利运作。梁储若五岁时受黄氏教育,黄氏年已八十余,故黄氏是否亲自教育梁储略可存疑,但以常理推之,梁储入仕之后熟悉朝廷掌故,“闻于母族为多”者,此言不诬。
梁储云:“某昔从伯氏学,主羊城邝中美先生家。时伯氏与先生甫逾弱冠,而某裁总角。”[4](316)“伯氏”系梁任,储兄,成化元年举人,南海县儒学生;[7](248)“邝中美”系邝文锦,南海人,成化十六年举人。又梁储《竹阴书院记》云:“如储之愚,亦侧闻斯教于先生长者十五年于兹矣。”[4](311)该文作于成化十一年五月,上推十五年为天顺五年(1461),梁储时年十一,“某裁总角”或即指此年。
梁储入广州府儒学在成化元年(1465),李时《文康梁公墓志铭》云:“甫弱冠,治《毛诗》,有声岭南”。[4](269)明代规定府州县儒学生员入学必须在十五岁以上,而梁任成化元年中举,当已不在南海县儒学。明制:府儒学教授一人,训导四人,教授掌教生徒,训导佐之。检《(嘉靖)广州志》,天顺五年至成化十年间,广州府儒学教授有郑万全、萧韶、王理、王纲四人,训导有司马昌、梁荣、钟宁、韦谦、农高五人。[8](290)其中王理、王纲注“举人”,其余皆未署科名,其水平当也略与梁储兄梁任相当。
梁储在府学主要治《诗经》,其祭府学同窗吴琏云:“昔在郡庠,气求声应。君《易》我《诗》,更相是正。同膺乡荐,同赴春闱。”[4](349)似得朋友丽泽之益为多。综而言之,梁储在从学陈献章之前所得有限。
三、梁储师从白沙时间、所得考
《白沙先生行状》云:“参政胡荣为提学佥事,雅重先生,常选生员有异质者十余人往受业,今学士梁储、参政李祥辈与焉。”[1](876)此事大致可确定在成化七年(1471),梁储在白沙之门为时三年。
胡荣,江西新喻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天顺七年(1463)至成化十一年提学广东。《陈献章集》卷二有《与胡佥宪提学》四书,书二、四皆在成化七年,信之内容感谢胡荣初次到访。白沙《与庠中诸友》亦有提及与此事,云:“近按察胡先生过白沙,青灯叙旧之余,辄及此方人士。”[1](245)胡荣在选生员从学白沙前后必有拜访之举,故梁储“与焉”大致在成化七年。成化十年梁储中乡试,冬赴京准备次年会试。[4](343)十一年会试不中,归娶时为吏部司封郎中的冯遵之女,[4](345)此年五月梁储尚在京作《竹阴书院记》,故归娶在五月之后。《成化十四年进士题名录》载梁储“国子生”,以行程推之,梁储入国子监约在成化十二年,其在白沙之门实际学习时间当至成化十年八月乡试而止。
梁储为诸生时,或也请益于广东按察佥事俞俊。梁储入仕后回忆云:“顾予为举子时,实出吾宪副公(俞俊)门下。后往返江都数四,受爱先生(俞庆,俊兄)者不浅。”[4](319)俞俊(1437-?),字舜卿,扬州卫人,成化二年进士,成化八年任广东按察佥事。[9](149-151)检《成化十年广东乡试录》俞俊为“监试官”,主考官二人、同考官五人皆贡生出身而职司教谕、训导,“实出吾宪副公门下”某种层度也可证实明代乡试帘外官影响帘内官这一观点。俞俊参加科举所治为《诗经》,梁储亦治《诗经》,明广东按察司行台、广州府儒学皆在广州城,成化八年梁储年已二十二,为诸生时梁储或拜谒过俞俊。
梁储以诸生从白沙游,则白沙的影响在梁储乡试中举之前后最容易看出。其乡试答卷策论尚存,另《竹阴书院记》也有对治学的论述,故此三篇是考察白沙对梁储的影响较好资料。
梁储乡试第二场题为《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取自程颢《请修学校正师儒取士劄子》。梁储答卷云因三代之风既邈,春秋之僭乱、战国之纵横、秦之逐客、汉之黄老、魏晋之清谈、齐梁之佞佛等“异端起而大义乖,风声阔略而俗益降”,故必须正风俗。正风俗之本在得人才,得人才之本在于修身,然未就如何修身作具体论述;人才如何造就、选取,也本程颢之论。考试官吴孜批云:“论旨趣渊永,词气丰缛,盖亦学之知本者也。”一般认为白沙哲学与程颢有某些联系,惜梁储并未就如何修身加以展开。第三场答卷系策论第二道,以朱子《小学》、《家礼》二书发策。《小学》一书问及其篇章结构安排,要求分析“其所以申明立教明伦敬身之略而独致意曰宠禄曰威仪”诸家所论之优劣;《家礼》一书问及冠婚丧祭四礼,要求分析“其标明家居日用之常而独致意于曰祠堂曰深衣”诸家所论的优劣。考试官吴孜批云:“答《小学》、《家礼》,惟此甚悉,其当究心者欤。”[10]虽白沙未曾专门论及二书,但明以理学取士,乡试所涉及的也是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而白沙是理学大儒,故认为梁储“学之知本”受白沙的影响亦无不可。
《竹阴书院记》言及人生天地间当以圣贤为师,圣贤已往,其道具于诗书,后人当以诗书而求圣贤之道,嗣后论及为学之方并表达了对朱熹的崇敬云:
“(元美)今兹归去,读而章句,思而理趣,上下古今,昂藏天地,皆此一举。……夫读书贵博而不可以寡要,用力贵劳而不可以无功。……然则读书为学,其必有道矣。……须当宽着规模,大着地步。宽则戒夫缓,大则戒夫泛也。土积焉而山矣,水积焉而渊矣。……朱子紫阳去莆田为不远,……朱子教人,其至矣!”[4](311-312)
“读而章句,思而理趣”基本是程朱一派道问学、尊德性一路,梁储所论也大致是朱熹之言的转述。《朱子语类》云:“为学须先立得个大腔,当了却旋去里面修治,壁落教绵密”;“(看义理)心不宽则不足以见其规模之大,不紧则不足以察其文理之细密”;“(格物致知要)表里内外周遍兼该”,“宽其程限,大其度量,积久自然贯通”。[11](130、158、419)成化二年白沙游太学《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有“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说敬不离口,示我入德方”等句,《竹阴书院记》中梁储也说自己因“磨费”岁月而“犹坠泪于龟山此日不再得之示”。此时梁储举乡试仅一年,“此日不再得之示”当同时指龟山和白沙,梁储也并非讳言师门,其后不提则原因有他。
白沙主静的自然哲学至成化十一年基本完成。[12]36-37《明儒学案》说成化五年白沙、章懋相会,白沙云“我无以敎人,但令学者看与点一章”,章懋以“但朱子谓专理会与点意思恐入于禅”对。亦即梁储在白沙之门时,白沙教学方法与朱子有异。不过据前文考察,梁储思想并无白沙自然哲学特征,他主要走程、朱格物致知一路,故梁储从学白沙所得是白沙尊朱主敬时期的思想。
四、梁储“涵养学问有自”考
梁储从学于白沙并深受其影响这一观念的确立,归功于万历四十年(1612)刊印的《新会县志》,云:
“(梁储,字叔厚),初字藏用,陈子有诗,白沙《示藏用诸友》者,即储也。……(储)立朝休休有容,至临大节,确不可夺,议者谓其涵养学问有自云。”[13](305)
此志系万历三十七年黄淳应新会县知县王命璿之聘而纂。其后相关白沙弟子的记载,多从此说。“初字藏用”资料来源不明,亦有后人质疑,但可断定此说出自黄淳。万历四十年何尚新刻本《白沙先生全集》卷八《晚酌示藏用诸友》有小注云:“藏用,先生门人,梁文康公初字也。”[14]卷八页十九下梁储谥“文康”在嘉靖六年(1527),故前此版本的白沙集不会有此注。检嘉靖十二年高简刻本、嘉靖三十年萧世延刻本均无此注。何尚新刻本系林嘉让于金陵“得甘泉湛先生京师所校刻(按:即萧世延刻本)”本,归以示黄淳。而黄淳亦久有校订白沙全集之意,“我皇上建圣真之极,昭揭正学,崇祀文庙(按:指白沙从祀孔庙)”,“顾邑中全集,岁久蠹残,淳积欲新之”,于是黄淳与林嘉让“乃闭户雠校”。[14]卷首序结合前引《新会县志》,知“藏用”一说出自黄淳。黄淳新增此说的缘由,盖以梁储政治上的成功来证明白沙道学成就。不过此说容易使人误解,以为梁储的“涵养学问”即是白沙的自然哲学。以梁储的履历考察情况看,梁储的“涵养学问”其实尚有他人影响。
杨一清说梁储“始以诸生举于乡来自南服,文名动京师”。[4](265)士子初至京而声名鹊起,必系有一番干谒活动且有人为之揄扬,而可能揄扬之人,一为梁储岳父冯遵、一为同乡先达丘濬。梁储在国子监学习时,国子监祭酒先后是周洪谟、耿裕、丘濬,故三人对梁储的影响在情理之中。成化十四年梁储会试第一,丘濬作《魁字赞赠会元梁储》云:“爰有奇士,岭海之英”,“太学贤关,英才攸萃。表以魁名,用励多士”。[15](467)丘濬七十二时,梁储寿诗有“浅薄幸随乡里后”句,[4](350)故丘濬必然对梁储有过影响。
梁储的会试座主是刘吉、彭华。刘吉撰有梁储的父母墓志铭,彭华梁储也有贺寿诗。[4](350)成化十四年三月,梁储与杨廷和等二十八人选为庶吉士,学士王献、谢一夔教之,故二人多少对梁储有影响。此届庶吉士中,梁储、刘忠、杨廷和其后皆入内阁,张澯、江澜亦位居二品,故两年的庶吉士经历,梁储亦必有友朋的丽泽之益。
对翰林前辈,梁储特别提到的一人是李东阳,“储无似,获侍教于公今且四十年。……早晩欲编缉公阁中二十年小大制作,以类相从,……庶俾后来有所矜式”,[4](319)梁储入内阁后的工作遵李东阳成画为多。《郁洲遗稿》中未提到的翰林前辈,尚可略举一二。如弘治十一年梁储主考南畿乡试回京倪岳有赠序,梁储归京后向程敏政推荐乡试所取第一人唐寅,次年也即出现了明代较有影响的科场案,故大致可确定梁储与程敏政、倪岳等也有着一些思想学术的交流。
自周洪谟至程敏政等梁储的翰林前辈,皆系明成化、弘治间的学术精英,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主流学术趋势。梁储在与这些人交往中所受到的影响,显非白沙一人所能给予,故将梁储的“涵养学问”仅归因于白沙的影响这是可存疑的,此也是道学家传记的通病,不足为据。
五、梁氏文集、传记不见师从白沙记载的原因
梁储文集、传记等不见师从白沙的记载,主要原因与时人对白沙学说的接受度有关。弘治十一年,梁储主考应天府乡试北还倪岳赠序,弘治十二年,梁储出使安南程敏政、费宏、王鏊、蔡清、邵宝赠序,均无言及白沙。此时梁储的官阶尚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其后梁储官阶日崇,当然更少有人提及白沙。可作比较的是,弘治九年李祥赴任广西左参政。邵宝赠序云:“南海李君元善始事白沙陈先生得静虚之趣,继而北游京师,闻见日博。”[16](147)或是翰林官员认为白沙的自然哲学并不适合朝廷的经筵讲官。
另一原因或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明宪宗实录》对白沙的评价甚低,梁储预修实录,当亦明了此事。《明儒学案》说实录对陈献章的评价出自丘濬之手,盖系推测之词,不过亦见丘、陈的学术观点有异。《明宪宗实录》的总裁是刘吉,刘吉在弘治初被言官弹劾甚多,白沙似乎也是“在野派”所寄重望的人物之一,但推荐者对白沙的学说也并未达成一致的评价。[17]457其后白沙入朝未果,实录对陈献章的负面评价或也有刘吉的意旨。刘吉是梁储会试座主,亦撰有梁储的父母墓志铭。凡此诸种,皆可能影响着梁储对师从一事的表述。
万历十二年(1591)白沙从祀孔庙,后二十年黄淳纂《新会县志》、校《白沙先生全集》有意突出白沙对梁储的影响,考诸史实,有诸多不合之处。白沙心学在思想史上,自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不需要梁储的政治成功来证明,黄淳热心于此,盖与理学亦是一种政治资源有关。
参考文献:
[1]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李承箕.崖李先生诗集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3册)[M].济南:齐鲁书社,1977.
[3]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6册)[M].济南:齐鲁书社,1977.
[4]梁储.郁洲遗稿[M].明别集丛刊(第一辑第69 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3.
[5]刘吉.封翰林院编修文林郎梁君合葬墓志铭[M],南海博物馆藏.
[6]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十七)[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7](崇祯)南海县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十)[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8]黄佐.(嘉靖)广州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一)[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9]戴璟.(嘉靖)广东通志初稿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0]成化十年广东乡试录[M].天一阁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11]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简又文.白沙子研究[M].香港:简氏猛进书屋,1970.
[13]王命璇、黄淳.(万历)新会县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37册)[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14]陈献章.白沙先生全集[M].万历四十年何上新刻本.
[15]丘濬.琼台会稿[M].四库全书(第 1248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6]邵宝.容春堂集[M].四库全书(第 125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7]邹智.立斋遗文[M].四库全书(第 125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