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探究
2018-02-25山东省菏泽市实验中学
山东省菏泽市实验中学 刘 洁
一、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况
我国1979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有关音乐教育的问题,1986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明确地把美育与德育一起列入国家教育方针,确立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近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组织机构相继建立且得以迅速发展,但音乐教育在相对偏远地区及华东华北大部分县区依旧发展不平衡,较多中学的音乐课程出现不开设及开设不科学的问题,且学生家长也普遍存在“音乐无用”“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升学”等错误观念。学校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担负了家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多重角色,因此, 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
国外音乐教育相对成熟。教育部门及整个社会都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音乐本身的各种功效。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对“音乐智能”及“艺术推进”方面的研究对其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启示。20世纪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为导向,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发展学生个性来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如瑞士的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和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体系等。
二、音乐教育与德、智、美育的关系
当今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更是强调合作、沟通的社会。音乐教育因其独具一格的特色,可将理性、抽象的物质形态转化为感性、生动的可感形态,在学生与社会之间形成互通的桥梁和纽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格和特质。接受音乐教育的中学生,能汲取到音乐教育中所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情感道德内涵的“雨露”,为其进入社会处理人际交往和提升个人音乐感知力成为一定的“润滑剂”,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音乐对智育具有协同作用。音乐的波动是以生物电的形式影响人的记忆神经元的,当大脑接收到这种物质信号,会通过神经链接传递到神经元,促使突触数量增加,更加密集,使得大脑神经网络发生了变化,使人的性情和智力得到优化。音乐上的视唱、视奏,往往能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提升听觉的审美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发展了脑神经的应变能力,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而良好的视、听功能及神经反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能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专注力。音乐对右脑的刺激可以促使左右半脑平衡发展,有助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机的协同运作,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智商和智能。
音乐的艺术效应是通过审美感受完成的。好的音乐是“真善美”的代名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和节奏通向灵魂深处”;爱因斯坦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音乐;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早在1917年就提出了“美育救国”的说法。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中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体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美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美、体验美和创造美。
三、完善中学音乐教育的措施
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传播者、教育工作者和引导者,音乐教育与时俱进的革新,对音乐教师来说也是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创新。如何使传统的音乐教育形式更能适应现代教育轨迹,首先,对教师来说,只有以“己”“爱乐”,才能感染他人,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其次,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出现教师讲、学生唱的教学形式,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努力为学生营造视、听、触、动多感官参与、多形式汇集的动感课堂,可借助多媒体现代技术和利用身边可“发声”的物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化实现音乐课堂的可视性和可动性,从而提升音乐教学活动的教学品质。此外,音乐达标考试制度可以在中考和高考中实行,研究拟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达标考试方法,以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内涵为导向,注重普及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和审美情操。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凡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受益终生。中学音乐教育对青春期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定势作用,因此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它是以“乐”来辅“德”“智”“美”等多育,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更具创造性和愉悦性。因此,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有效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