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通话轻声的学习
2018-02-25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重庆 400055)
普通话音节在语流中都有一个固定的调值,但某些音节在词语或句子中有时会失去它原来的调值,念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我们称之为轻声,这个念轻声调子的音节叫做轻声音节。[1]
一、轻声的读法
轻声音节出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它的读音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们的实际调值、音长要受其前一个音节的影响。它们存在于口语的双音节词中,属于“重·最轻”的轻重音读音格式。在川渝黔方言中,轻声音节很少,双音节词语的两个音基本上读成一样高,有的后一音节甚至比前一音节还要高。比如:“妈妈、钥匙、麻烦”等轻声音节,在川渝黔方言中,往往把后面的音节念得很重,听起来硬梆梆的,方言味很浓。那么,轻声词应该怎么读呢?[2]
1.掌握好轻声调子“轻短模糊”的问题。这主要是解决轻声的“音长”,也就是“短”的问题。无论哪种轻声,都要求口型自然放松,读得又轻又短,有一定的模糊感、阻塞感,随意、自然一些。读好轻声,诀窍之一就是把轻声音节前面的音节念得稍重一些、稍长一些,轻声音节自然就会念得短一些而且轻一些了。那么,如何“短”,“短”到什么程度呢?例如一个“四二拍”的音乐小节:“ 1 2 ”,其中,“1”和“2”各占一拍,如果这个小节改成“ 1·2 ”,那么,“1”占了一拍半,而“2”只有半拍。这里的“2”就像是轻声词中的轻声音节,它的“音长”只有半拍,轻声的“短”就可以这样来理解。不过,在读的时候,它的“音长”甚至会更“短”一些。需要注意的是,轻声实际上是“读着短、听着轻”,因为“短”,所以感觉“轻”。
2.掌握好轻声调子“调值”的问题。这主要是解决轻声的“音高”问题。语音实验证明,轻声音节失去了原有的调值,变为轻声音节特有的音高形式,即轻声调值。它的“音高”受到它前一个音节声调高低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轻声音节前面的音节起音高,则轻声音节的调值相对就低,反之,如果前面音节起音低,轻声音节的调值就略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当轻声音节在阴平、阳平、去声音节后面时,它的调形是短促的低降调,其调值为“31”,例如:(阴平+轻声)“桌子zhuōzi、哥哥gēge”,(阳平+轻声)“房子fángzi、头发tóufa”,(去声+轻声)“扇子shànzi、弟弟dìdi”。
(2)当轻声音节在上声音节后面时,它的调形是短促的半高平调,接近阴平调,其调值为“44”,例如:(上声+轻声)“老实lǎoshi、姐姐jiějie”。此时,上声音节发生变调,变为“半上”,调值为“21”。如果“上声+轻声”中的轻声音节的原调是上声调时,按这种方式读就会感到不自然,很别扭,这个时候就要把“上声+轻声”中前面的上声音节变成阳平调,后面的轻声音节再按照“阳平+轻声”的读法来念,这种情况不多,常见的有:“把手bǎshou、打点dǎdian、找补zhǎobu、哪里nǎli、晌午shǎngwu、大海里dàhǎili”。
实际上,轻声音节所谓的“轻”是指其调值的音高和原调不一样,实际发音时,其声母、韵母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所以在听感上觉得“轻短模糊”,是心理感知作用,并不是说轻声音节的声音会减弱多少,其音强并不一定比正常重读音节弱。
二、轻声的规律
必读轻声词。必读轻声词一定要读成轻声。
1.有规律的轻声音节。
(1)语气助词“啊、吗、吧、呢”念轻声。例如:“唱啊、好吗、说吧、人呢”。
(2)结构助词“的、地、得”念轻声。例如:“我们的学校、努力地跑、唱得好”。
(3)时态助词“着、了、过”念轻声。例如:“看着书、喝了水、去过北京”。
(4)名词或代词的后缀“子、们、头、么”念轻声。例如:“桌子、我们、石头、这么”。[3]
(5)单音节名词和动词重叠形式的第二个音节念轻声。例如:“爸爸、姐姐、看看、说说、山沟沟”。
(6)动词后面的某些结果补语念轻声。例如:“盖上、拧开、站住”。
(7)量词“个”常读轻声。例如:“一个、那个”。
(8)方位词“上、下、里”以及“边、面、头”在合成方位词中要轻读。例如:“墙上、乡下、手里、东边、上面、前头”。
(9)“上、来、去、出、开、见、住”等单纯趋向词在动词后要轻读。例如:“爱上、拿来、进去、使出、打开、看见、站住”。
(10)动词和补语之间的“得、不”,表示能够或不能够,要轻读,例如:“吃得开、吃不开、想得到、想不到”。
(11)动词后的“不得”,表示不能够或不可以,一般两个音节都轻读。例如:“怪不得、舍不得、由不得”。
(12)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合成词做补语时,两个音节都要轻读。例如:“钻出来、走进来、跑过来、收回来、好起来、涌上来、落下来、走出去、望进去、推过去、退回去、踩上去、做下去”。
此外,需要注意,夹在重叠动词中间的“一”,夹在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的“不”,并非是必读轻声,往往只是轻读。“一”或“不”的读音不是依靠前一个音节变为轻声,只是在音量稍有加强的时候,受其后面一个音节的影响而发生变调。例如:“走一yì走”、“看一yí看”、“走不bù走”、“看不bú看”、“起不bù来”、“拿不bú动”。
2.没有规律的轻声词。
某些常用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要读轻声,这些轻声词经常会在口语中用到。例如:“爱人、玫瑰、朋友、漂亮、意思、便宜、位置”。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这些轻声词均有标注,这些轻声词没有规律可寻,需要在日常学习中进行记忆,不断积累。
3.“两可”、“两读”轻声词。
“两可”轻声词又称为“可读”轻声词语,是指“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词语表”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这类词语标注声调调号的同时,在相应的音节前标有轻读符号(加圆点)。在口语表达时,“两可”轻声词实际上是读成轻声的,在普通话测试时,“两可”轻声词如果没读轻声,一律不扣分。例如:“知道、值得、邻居”。
“两读”轻声词是指读轻声与不读轻声在词语的意义上是不一样的,这要根据词语出现的语境来确定它是否应该读轻声。例如:“兄弟xiōngdì(指哥哥和弟弟),兄弟xiōngdi(“弟”读轻声时,指弟弟)”;“运气yùnqì(词组。武术、气功的一种炼身方法),运气yùnqi(“气”读轻声时,表示幸运)”。
三、词语的轻重音格式
学习轻声,还必须学习掌握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我们在读一个词语的时候,有的音节(字)读得轻一些,有的音节读得重一些,读得重一些的称作词重音。词语中的词重音位置具有一定的形式,通常称为词语的轻重音格式。
1.大多数的普通话双音节词语是“中·重”格式,也称“后重”格式。即前面的音节读得轻一些,后面的音节稍重一些。一些书面语色彩较浓的双音节词语以及科技、经济、文化等新词也属于这种格式。当然,必读轻声词和可轻读词语例外,它们属于“重·最轻”(“重·轻”)和“重·次轻”的格式,即“前重”格式。有一部分“重·次轻”格式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明确标注轻读,例如:“分析、老虎、制度”,如果将这部分“重·次轻”格式词语的后一个音节轻读,感觉是“前重”格式,则语感自然,是普通话水平较高的表现之一。
2.大多数的普通话三音节词语为“中·次轻·重”的格式。例如“小提琴”,“小”读得不是那么重,“提”稍轻一点儿,“琴”读为重音。有些三音节词语中,若有音节为必读轻声音节,那么这个三音节词语就可能读成“中·重·轻”格式,例如:“不在乎、不自在”,或者读成“重·轻·轻”格式,例如:“去不得、小朋友”等。
3.大多数的普通话四音节词语为“中·次轻·中·重”的格式。第一个和第三个音节读得不是那么重,第二个音节读得自然轻一点,最后一个音节读为重音。例如:“风调雨顺、百花齐放”等等。
掌握轻声词语是学习普通话的基本要求,在普通话朗读和说话时,特别要注意词语的轻重音格式,如果把一些“后重”词语念成轻声,会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反之,如果把“前重”格式的词语读成“后重”格式,听起来会觉得生硬不自然。所以,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掌握轻声的规律,才能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