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影响
2018-02-24王宾孙蓉胡军吴志坤龚博敏
王宾 孙蓉 胡军 吴志坤 龚博敏
[摘要] 师徒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的文化技艺类领域,师徒传承是传统保健体育文化传承的制度保证。师徒制明确了传统保健体育为师者的责任,保证了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人的质量,增强了传统保健体育同门的凝聚力。同时师徒制制约了传统保健体育技法的广泛传播,师徒制滋生出传统保健体育门派的狭隘偏见。本文为重新审视师徒制在传统保健体育中的定位及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师徒制;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 R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12(a)-0065-04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以传授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师徒传承,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1]。在中医药发展史中,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主要是师承教育,由中医师傅选择徒弟作为传人,在实行院校教学之前,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2]。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传统保健体育,深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其自身的动作技术可以理解为技艺,因而,师徒制也在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师徒传承是传统保健体育文化传承的制度保证,它以师徒关系为核心,建构了一个传统保健体育文化传承的小环境。正是在这样长期的、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传统保健体育的技术、礼法、经验、审美标准,甚至是情感与追求得以完整地传递给下一代[4]。本文通过对师徒制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深度剖析,探讨师徒制对传统保健体育的积极作用及不利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重新审视师徒制在传统保健体育中的定位及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 师徒制现象之剖析
中国人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国人的教育历来有浓厚的师徒情结。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在一个很长时期主要依赖于师徒制,在传统社会中,一切以实践经验为特征的各行诸业,往往是通过掌握着丰富实践经验知识的师辈对后继者的传带而“流芳百世”。“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师徒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社会的文化技艺类领域有其缘由。
用现代知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将人类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公式来表述的,所谓默会知识[5]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师徒制实质是师父和徒弟结对“一对一”地进行专门培训与学习的一种模式,通过师父对徒弟的言传身教共享自身经验,以及嵌套于个人观点、行为或工作共同体的难以用语言、文字和数学公式精确表达的知识,它是一种典型的“干中学、学中干”隐性知识共享模式[6]。首先,徒弟可以直接从师父那里学习到专门的技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技艺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徒弟可以掌握其要领,可以说是学到了显性知识。其次,还有些是不可以或者难以言表的,比如师父个人经验与技巧等,也就是所谓的默会知识,或者说隐形知识,徒弟还可以从师父那里学到默会知识。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写道:“一种无法详细言传的技艺不能通过规定流传下去,因为这样的规定并不存在。它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下去。”[7]默会知识只能在使用它的實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同时只有在流动和共享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其价值[8-10]。师徒在早晚朝夕的不断授技学艺过程中,两者的情感得到升华,徒弟会在无意识“潜移默化”中学到师父的“默会知识”。
用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11]。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的宗法社会,在众多的文化艺术门类中折射出中国宗法社会的光彩,其内部反射出明显的家族结构特点:第一是具有鲜明的类家族结构。师徒不仅有家庭伦理关系,还有师徒关系。当然没有亲缘关系的师徒关系也广泛存在,其运行机制是以模拟血缘关系为机制的传承关系中,也同样形成了一种以师父为中心的模拟家庭结构。可有长辈如师父、师叔、师姑等,小辈如徒弟、徒孙等,也可有师兄、师弟等,形成一张辈份有序的关系网。第二是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师徒如父子”这句简朴的民谚,就是对传习双方的模拟家庭角色定位。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择徒传技,都必须通过“师父”“徒弟”两个既定角色而组成的人际关系顺利进行。宗法制度的本质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使得武术的传承不单单是技能的继承,更是一种制度和理念的继承[12]。徒弟不仅从师父那里学习技艺(显性知识),更可以了解师父的诀窍、道德修养等(默会知识),反复磨炼技艺,方可学到绝技。
2 师徒制对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利弊分析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医药院校的特色课程[13]。师徒制在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师徒传承才使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保健体育绵延不绝。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正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特殊熟练,才使印度人具有蜘蛛一样的技艺[14]。
2.1 师徒制对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2.1.1 师徒制明确了传统保健体育为师者的责任 李泽厚先生[15]曾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会根基,我以为,是氏族家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传统保健体育的师徒关系是以模拟血缘关系为机制,它体现为一种以宗法制为特点的模拟家庭结构。“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所有拳种门派坚奉不渝的信条,同时体现了师在师徒关系中的至高地位,同时也负有着相应的要求与责任。
为师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身的道德风范、道德修养去感染熏陶学生,同时也有对徒弟的道德状况进行考察以及对徒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因为对入门徒弟进行考察的“考试官”或者说判别是否合乎道德标准的“执法官”是师父本人。而一旦师徒关系确定后,师父在传技授艺的同时,又必须负有道德教育责任。其道德管教内容主要是向学生灌输日常道德伦理,同时还要求注意培养或教诲徒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为师者必须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每一位被尊为“师父”者赖以建立个人威信和地位的“第一要义”。能够习练上乘功夫达到“技压群雄”,是历代习练者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这一价值有着极其鲜明的功利色彩,众多的习练者之所以能够经受“九九八十一难”种种考察训戒而成为入室弟子,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能从师父那儿习得真技绝艺。而为师者的技艺水平高下及传技授艺是否得法,则是决定徒弟日后能否“登堂入室”的关键所在。
为师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师者作为本门派的传承人有责任将门派典故、礼节仪式、练习口诀、习练方法、技法运用等等,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教授于徒弟。而徒弟必须有全部学会学精的义务感,把师父传授的技法融会贯通、完全掌握,并有责任挑选出适合的人选把本门派的技法继承下去,继续向下一代传授,使本门派的武术技法不至于失传,从而流芳百世。“严师出高徒”,为师者必须严格要求徒弟,加大对其的管束性,方可早日成材。
2.1.2 师徒制保证了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人的质量 为徒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尚未学,德行为先”“未习武,先观德”“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传统保健体育各门各派对择徒的道德提出很高的要求,推崇道德至上,严格遵守社会中被普遍认同的日常道德伦理。传统保健体育中众多武术门派对择徒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体现在各门派的门规戒律中,譬如《永春白鹤拳拳谱》强调习拳要坚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16]。
为徒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悟性。由于传统保健体育讲究体悟,要求传承者有较高的悟性才能掌握传统保健体育技法的奥妙,各拳种门派都恪守“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信条。同时由于传统保健体育技法的复杂性、深奥性,必须要求习练者有相应的身体条件,否则很难窥究传统保健体育的奥义。“言传身教得之于师,潜揣默识求诸于己”,为师者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同时为徒者在师父的严厉管束下刻苦训练,不断心领神会,这样有利于传统保健体育技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发展。
传统保健体育是一种防身自卫、强身健体的技艺,既然作为一种技艺就需要有专门的老师来教导传授技术,所以,要学到传统保健体育的真功夫必须要“拜师学艺”。但并不是所有人想“拜师学艺”就可以成功,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讲究“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踏破铁蹄”终于找到自己心仪已久的老师,但是还不能正式入门学艺,还需经过“师访徒三年”这个阶段,在此2~3年注重考察学徒是否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日常道德考察,还需考察其恒久耐苦的意志品质。只有徒弟的人品和武德达到师父的认可,师父方可接纳入门,古代这种师徒关系特别注重传承有序,对本门历代前辈非常尊敬,同门师兄弟长幼有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17]。其目的就是考察传承者的人品、武德、悟性等各个方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保健体育在其传承过程中对传承人都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过滤掉意志不坚定、品德不高尚的学徒,从而保证了传承人的质量。
2.1.3 师徒制增强了传统保健体育同门的凝聚力 为师者通过讲述门派典故、演示精妙技法等方式,让为徒者心服口服、忠诚于本拳种门派,增强为徒者对本拳种门派的信心,强化“共同为本拳种门派发扬广大”的价值取向。为师者通过编造想象中的对手或者制订定期考核标准,使为徒者保持危机感,勤奋习练,不断激励为徒者追求传统保健体育技艺。为师者对本门拳种技法的执着,对本门拳种技法的优势不断强化,构建了师徒对本门拳种技法的共同信仰。为师者通过长期对为徒者的灌输教导,将“以我门为荣”潜移默化地注入为徒者的意识之中,提高了传统保健体育同门的认同感,增强了传统保健体育同门的凝聚力。
2.2 师徒制对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不利影响
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是一种血缘或近似血缘的传承,恪守宗法制度,一方面形成了师父与徒弟的父与子或近似于父与子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一种合理的制度作为传承的保障,传统保健体育依靠师徒制把自身珍贵的技术招法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据国家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门派就有129种。正是各拳种门派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才形成今天传统保健体育中的武术门派林立,拳种多样的繁荣景象。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传统保健体育通过师徒传承而流传至今,但同时师徒制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2.2.1 师徒制制约了传统保健体育技法的广泛传播 师徒制制约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播交流。师徒传承保持了各种门派的独特性,但同时也制约了本流派的传播,使本拳种的生命力减弱,流派的排他性不利于拳种之间的取补融合,造成拳种内部的发展空间不断变小[18]。即使是习练的同一拳种,同属于“一家人”,由于正宗嫡传和旁系分支的不同,而导致同门之间的“不相来往”,大大制约同一拳种之间的武术技法交流。
师徒制制约对外拳种的传播交流。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以师傅经验认知为主导的习练群体表现出了强烈的排他性,师徒传承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封闭、保守、单一[19]。从各门派的门规戒律看,不能轻易传授本门派的技艺,不能轻易让他人掌握本门派的招法,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保守性,制约了拳种门派之间的传统保健体育技法交流。
师徒制依赖于师徒的顺利传承。师徒制造就出为师者的保守心态,传统保健体育传授讲究传内不传外,即使是一家人,不入此门,为师者也不会将此拳法传授。如果没有挑选出合适子弟来传承,有的师父宁愿把传统保健体育的精妙技法带到坟墓也不愿意将技法传授给外人,这样就造成此拳种的失传。一旦出现为徒者的历史责任心不强或者意外事故的发生,就会造成本门派拳种的断裂,从而使该拳种失传。
2.2.2 师徒制滋生出传统保健体育门派的狭隘偏见 栗胜夫教授指出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意识的明显表现,是武术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是社會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批判对象[20]。周伟良博士曾指出,师徒传承的历史局限主要表现在各拳种之间的门派之争上。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拳种门派的形成,本是由一种文化个体向文化复合体的扩展;模拟血缘的师徒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是种文化上的同门聚族。因而,在门内人和门外人的划分下,在拳种门派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彼此之间的门派争斗。中国武术史上,门派之争由来已久,不仅有内家、外家之争,即使同一拳种内部,如非同一师门,也为争正统、争嫡传互不服气,互相嘲讽[21]。在传统小农经济土壤中滋生、形成的师徒传承作为传统保健体育技术传承的主要形式,与门户、宗派有着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在门派之争的背后,以师父为中心的传承方式、以家长制管理为运作机制的师徒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各个门派的传统保健体育传承都离不开师徒制,又由于各个门派传统保健体育技术的独特性、保密性,再加上保守的心态,很少对其他拳种门派进行交流,只是在本门派之间流传,各个门派带有一个共性的弊病,就是蔑视、攻击对方门派,颂扬、抬高自己门派。这是一种极端的名利意识。正是由于这种门派之间狭隘的观念,促使了传统保健体育门户之见、宗派主义的出现。在传统保健体育的现代师徒传承中应融入现代内容,“放开胸襟”树立大体育观,尽力消除上述流弊。
3 结语
我们要以唯物辩证的思维来审视师徒制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以师徒相传为传承方式的师徒制为传统保健体育精妙技术的传承提供了得以流传至今的制度保障,应该承认师徒制在传统保健体育传承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其积极的历史贡献,当然在现代师徒传承中应尽力消除门户之见等流弊。在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为避免“人亡艺绝”的状况出现,我们要在国家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着重保护与资助民间传统保健体育传人。
[参考文献]
[1]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3-587.
[2] 顾国龙,龚伟.传统师承教育与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3):154-157.
[3] 刘佳丽,王宾.论道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4):158.
[4] 王巾轩.师徒制下的武术文化传承——基于吴式太极拳师徒传承的个案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4):93.
[5] Polany M. The Study of Man [M].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12.
[6] 叶茂.我看师徒制[J].经济论坛,2007(21):54.
[7] 迈克尔·波兰尼著.个人知识——迈向后批评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78.
[8] 侯小丽.教师隐性知识管理模型[J].信息系统工程,2016(12):155.
[9] 鲁团花,耿娟娟.内生理念下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36-139.
[10] 李朝辉,张丽娟.教师隐性知识分享的困境与破解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6-10.
[1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
[12] 李少杰.传统武术拳种社团化管理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16.
[13] 王宾,徐仰才,吴志坤.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武术拳操校本开发的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 14(6):164-167.
[14] 王林,秦子来.日本能剧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8,15(2):101.
[1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29.
[16] 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1.
[17] 赵国庆.中国传统武术中师徒制传承的价值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7):155.
[18] 袁勤.武术传承方式的现代教学论诠释[J].体育与科学,2009,30(4):38.
[19]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國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46-352.
[20] 栗胜夫.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2):125.
[21]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3-587.
(收稿日期:2018-03-19 本文编辑:任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