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实施青春期教育浅探
2018-02-24侍崇贵
侍崇贵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所实施的青春期教育,在帮助学生走好人生的关键时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实现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课程观的统一,实现双主作用的统一,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直面成长中的问题,体会青春期的美好。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新课改;思想品德;感悟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4-0064-02
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青春期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通过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探索。
【课例回放】
课题: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第一课时《感悟成长》。
导入新课:
陆续展示班级学生(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成长过程中的两幅照片。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导学生通过小时候和初中阶段照片的对比,体会到自己已悄悄踏上青春之路,从而开启本节课的青春之旅,畅谈成长的话题。
讲授新课:
(一)多彩的青春期
1. 感受青春
出示学生在“感恩教师节” “班级主持升旗” “爱心嘉年华”等校园活动照片。
[设计意图]初中生大多正值青春期初期,当然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青春期到来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青春期是人生的转折时期,是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
2. 畅想青春
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种方式解读青春,如:一个词语、一个英文字母、一首歌曲、一种颜色……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解读青春,寻找青春的意义,为自己的青春代言。
(二)矛盾的青春期
1. 青春日历
观察漫画《妈妈我长大了》后思考:该漫画,反映出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结论:青春期的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通过生生配合演绎母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受到:“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不再是父母的追随者,有时和父母难免会出现摩擦。”接着设问:“如何与父母正确相处?”并简单介绍上学期“家长来班陪读”的事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与家长平等沟通,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化解亲子矛盾。
2. 青春故事:合理想象,故事接龙
有一个13岁的男孩,脾气不好,常控制不住自己,很少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他很苦恼,就跑去问爸爸:“我怎样才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呢?”爸爸告诉他:“每当你发脾气或与人闹别扭时,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个钉子,每天回家再反思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后来……
[设计意图]针对故事中男孩变化的原因,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制力的重视。
3. 克服冲动、学会自制
“我”的过去:我曾想……;我這样做……;感悟。
“我”的现在和将来:我想……;我会……;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试图在反思“过去的我”和规划“未来的我”中对学生进行践行层面的指导。
4. 青春剧苑:“我的秘密向谁说”
其中一个小组的成员自编自演,其他小组配剧外音(谈谈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假如你是学校“聆听阁”的心理健康指导老师,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这种现象,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设计意图]一个小组的四位成员分角色自导自演,呈现剧目,其他小组围绕剧目展开讨论,介绍剧外音,然后请各小组代表扮演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认识开放性与封闭性这对矛盾,并使之走出困境。在生生互动、生生互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审视内心,敞开心扉,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5. 青春寄语
同学相伴:请若干名学生抽取课前由班长收集的“青春寄语”小卡片,进行交流分享。
家长关爱:宣读《家长给孩子的一封信》(给女儿和儿子的信各一封)。
老师教导:播放《班主任袁老师的青春寄语》视频。
[设计意图]选取家长、老师、同学这三个青春路上的同伴,分享青春寄语,共同讴歌青春,珍藏美好青春记忆,从而达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教后感悟】
1. 新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的统一
整节课中,教师始终努力尝试与学生一起成长,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放弃“尊者”的身份,以一个青春期“同伴”的姿态,与学生展开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青春世界。同时,在课堂上可以感受到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助学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重复和演示引导,如在导入环节以学生的成长照片激起学生兴趣,为后面课堂的呈现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此时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又如,“青春日历”的对话表演是对教材内容的情景呈现,当课堂上没有学生愿意扮演“妈妈”时,教师则主动说:“那让我来表演吧!”此时,教师是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出现的。此外,在“青春剧苑”这一环节,教师还是一个“导演”,发挥了课前助推和组织学生表演的功能。
2.新的课程观与教材观的统一
思想品德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教师不能完全脱离课本教学。由于课本选材的典型性,教师仍有必要紧扣课本,充分挖掘其中的资源,绝不能舍本求末。在对教材的使用上,教师既要有效利用教材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进行大胆取舍。“感受青春”“畅想青春”“青春日历”“青春故事”“青春剧苑”“青春寄语”等一系列青春话题的设计较为完整又富有层次变化,紧扣课本,立足课本,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家长给孩子的一封信》的展示、《班主任袁老师的青春寄语》视频的播放,将班会的育人模式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教育资料选取得恰当、鲜活,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效果。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眼中要有学生,要有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整节课中,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师生或生生的互动,教师不断地关注学生,始终做到“眼中有学生”。由于教师关注到了所有学生,所以让听课者感受到这节课没有“边缘生”,从而将生硬、死板的教学变为趣味、丰富的教学。
4.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需要预设。本节课有预设有生成,但还需要更多的生成,才能让课堂更加生动自然。如“青春寄语”环节,在对青春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吐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心灵触动,将课堂生成的“青春寄语”小卡片投入青春信箱,然后再分享交流,则更具意义。
此外,课堂活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如“克服冲动,学会自制”这一环节设计得较好,强调了思想品德课上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本节课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还可以尝试体验式学习。“克服冲动,学会自制”的活动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下去,让学生敢于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话讲出来,并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践行层面的指导,如“克制自己”可以让学生学会同伴监督,以利于其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