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几种做法
2018-02-24潘红
潘 红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李兆基中学,广东 佛山)
一、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实验资源
以人教版化学教材为例,教材中呈现的实验资源除了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之外,还有大量的“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等栏目,只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开发,都可以将其设计成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辩证推理能力等。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化学必修一56页“科学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为例,介绍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开发教材的实验资源。
课上先让学生品尝三种馒头:
①只有面粉的馒头(有酸味,硬邦邦)
②放了Na2CO3的馒头(没有酸味,有一点蓬松)
③放了NaHCO3的馒头(没有酸味,很蓬松)
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1:为什么放了Na2CO3和NaHCO3的馒头没有了酸味?
问题2:为什么放NaHCO3的馒头最蓬松,放Na2CO3的馒头其次,不放这两种物质的馒头是硬邦邦的?
再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6页的内容,对以上两个问题提出合理猜想,根据提供的药品(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酚酞、稀盐酸等)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来验证猜想。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理念,课堂教学自然收获非常好的效果。下课的时候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小实践:周末回家尝试制作馒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升华课堂所学。
二、深度性地挖掘教材实验资源
教材中的实验往往立足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关注焦点单一,教学功能单薄,教师如能深度开发并精心设计,挖掘本实验更多的实验技能落实和实验能力培养,就可以更好地落实“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化学必修二75页“科学探究2:比较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为例,介绍教师如何深度挖掘教材的实验资源。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学生讲了设计思路“由强酸制弱酸”,一上课老师就立刻把实验装置(制气用启普发生器)用PPT呈现了出来,进入下一环节了。
笔者认为深度挖掘之后,可以设计下面几个问题:
①实验室如果没有启普发生器,其他仪器可以替代吗?
这里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启普发生器制气的原理,进行“简易启普发生器”或其他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的思考。
②实验室没有碳酸钙固体,其他药品可以替代吗?
这个问题可以为学生明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模型是:强酸+弱酸盐=强酸盐+弱酸。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碳酸盐固体都可以。
③检验CO2的澄清石灰水是否也可以有替代试剂?CaCl2溶液可以吗?
可以用Ba(OH)2溶液替代,但是不能用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
这个问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知道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药品、试剂等可能有其他可替代的方案,要学会甄别和优化。并且CO2不能让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变浑浊,更加深了学生对“强酸制弱酸”原理的理解。
三、颠覆性地解构课本的实验资源
对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如果严格按照教材的实验仪器、操作步骤、药品用量进行操作,有很多做不出明显的现象,影响甚至阻碍学生的观察推理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这时教师如能启发和鼓励学生颠覆性地解构课本上的实验,进行实验仪器、药品、操作步骤的大胆改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化学必修一57页中“实验3-6”为例,介绍教师如何启发和鼓励学生颠覆性地解构课本上的实验资源。
教材中“焰色反应”实验操作有以下几个缺点:
①铂丝成本高,很多实验室都没有配备;
②铁丝或铂丝只能蘸取极少量的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瞬间就会气化,焰色持续时间极短,极难观察到明显现象;
③酒精灯的灯芯套通常是陶瓷或玻璃制品,由于钠元素的存在而导致酒精灯火焰为黄色,难以观察到钠的黄光。
笔者在上焰色反应的实验课时,分析了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之后,没有立即进入下一教学环节,而是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颠覆性的方案改进。
经过笔者的启发和鼓励,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几个优化方案:
①将吸饱酒精的棉球在蒸发皿中点燃,然后将固体NaCl、KCl、CuCl2等洒在点燃的棉球上并观察。
②用一团新买的钢丝球代替铁丝,浸湿酒精后点燃,然后用盛装NaCl、KCl、CuCl2溶液的小喷壶向燃烧的钢丝球喷洒并观察。
③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开,让酒精灯的火焰变得更宽,然后用胶头滴管向灯芯处滴2~3滴CuCl2溶液并观察。
提出方案③的同学在当堂就实验成功,酒精灯呈现较宽且持久的绿色火焰,现象非常明显,得到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在下一节课,笔者专门准备了棉球和钢丝球等实验材料,让提出该方案的学生给全班同学做演示,也都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实际授课内容,创造性、深度性、颠覆性地运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来构建高效化学课堂,落实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