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英语教材,渗透“文化品格”教育

2018-02-24蔡皓生

新课程(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品格品格英语课程

蔡皓生

(福建省宁德五中,福建 宁德)

一个民族文化的盛衰取决于其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核心是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价值取向。品格则是一个人所具备的一种稳定的品性和人格,一旦形成,便内化为个体内在的性情和气质,不大会随着情境发生变化。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更加重视文化学习,提出了“文化品格”的概念,并非琐屑零碎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者可有可无的“文化意识”,而是把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作为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一,比起文化意识来说,文化品格对外语教学的文化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实实在在落实到外语教育文化教学的维度上。

一、“文化品格”的概念的提出

长期以来,外语课程的定位受单纯“工具论”的影响,一部分人认为,学习外语仅仅是为掌握一门交际工具,从而获得一种谋生或谋职手段,另一部分人则依据这样的观点而怀疑“是否有必要要求所有中小学生都学外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思路导向,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被归纳为“关键能力”,而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则归纳为“必备品格”,文化品格涵盖了国际理解、家国情怀、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并确定文化品格作为核心素养要素之一,“文化品格”概念的提出,是对业内原来对“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概念的一个重要超越,意味着教育者在“做人”“做事”和健康身心等各个方面对受教育者应有的全方位期待。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更加重视文化学习,把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作为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在英语课程中的内涵。“文化品格”不只限于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而是指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素养;文化学习的内容不再仅以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为目标,而是立足中国,而向世界,把英语学习纳入“大语言学习”的宏观范畴之中,将汉语学习和外语学习联手成为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强调文化知识学习的功能和目的,强调文化知识内化为人的身心素养;阐明了文化品格发展的层次性和相应的水平表现[1]。

二、分析当前现实症结

1.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英语中考和高考对文化的考查偏少,教师日常教学中也比较偏重于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偏向于词汇、语法、应试能力的传授,学生根据考试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记单词、学语法,通过做阅读理解题来提高能力、通过教师教授写作技巧,学生参照一定写作模式来训练写作能力。教师教和学生的学有时候会造成一味追求高分,忽视文化品格的塑造。

2.教师侧重英语的工具性,忽视文化品格的塑造

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许多教师仍采用以记忆、背诵、练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语言学习中拘泥于单词词组的表面意思,没有深层次理解文化背景和使用语境;片面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可以理解异国文化,对语篇的学习拘泥于表面,对蕴藏的文化缺少深度挖掘和探讨。由于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不完善,部分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课堂中无法呈现较为逼真的语言交流环境,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也只有简单的话语交流,在交际中有不恰当的语言使用,教师常常也意识不到错误,学生严重缺乏文化差异的切实体验,因而更谈不上适时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2]。

3.教材中文化失语现象明显

英语课本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载体,高中教材中材料丰富,重视在语言内容上渗透中西方文化现象,例如涉及重要节日、历史地理、文学作品以及名人传记等方面内容,但相对而言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呈现较多,而对中国文化以及非英语国家的文化呈现较少,以高中八个模块中的地理历史为例,有加拿大、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作为主要的阅读文呈现,而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则作为workbook的文章呈现,有些只是一带而过;中国文化的缺少会造成学生难以用英语表达自己文化,更谈不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也就是文化失语现象。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推进,我们不仅要学英语国家文化,也要了解世界文化,例如阿拉伯文化、拉美文化等,而这些在教材中呈现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多学习、多充电、多补充,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对教材进行增删和调整。

三、具体实施方法

1.深入研究初高中教材,挖掘文本中的文化比较

深入研究初高中教材,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深入挖掘教学文本中的文化对比,加强教学实践中的文化品格渗透。以仁爱版七年级下册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中的Let’s celebrate为例。教材中有关于The Spring Festival,Christmas,The Lantern Festival,Thanksgiving 等节日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关于中西方主要节日的介绍,根据课文本次阅读的重点是圣诞节,其次是中国的春节以及感恩节,介绍本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也可以直接把西方圣诞节和中国传统春节一起做一个对比,而后再把感恩节和中国的中秋节连接一起,这两个节日比较接近,教师从中秋节的来源、庆祝方式、内涵、传统民间传说与主题建立逻辑关系,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高中人教版必修3的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关于节日的文章以及Unit 2中所涉及的中国节日七月七,中国的乞巧节,或者说是中国情人节,每年的西方情人节,商家都是大张旗鼓地宣传西方情人节,对中国自己的情人节却是比较淡化,因而教师可以补充一些阅读材料,给学生呈现,找些类似的记叙文的阅读材料,补充后羿射日、王母赐药、夅蒙偷药、嫦娥奔月、后羿拜月的民间故事,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写一篇小小的短文。教师通过主要节日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加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挖掘文化内涵,为学生文化品格的塑立打下基础。

2.整合开发课程资源,补充文本中最新话题

当前可供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相当丰富,例如影视节目、录像资料、网络资源、报刊等,由于教材的编写难免会落后于课程改革的最新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整合教材中相关的英语课程资料,补充一些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逐渐构建学生文化品格。例如人教版必修4中的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和Unit 2 Working the land介绍了福建厦门的林巧稚和袁荣平的事迹,高中教材中介绍人物的文章,特别是介绍福建的林巧稚,学生充满了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寻找相关的视频,做适当剪辑,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不仅提供给学生视觉接触,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3.创设贴近生活经验的情境,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

学科知识只是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教师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和活动,例如每年学校都有科技节活动、研究课课程学习、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等,虽然是“旧瓶”,但教师可以把“文化品格”这“新酒”的内容给加进去,例如以人教版必修6的Unit 1 Art为例,要求学生做一期关于中国文化或印度、古巴比伦文化等的手抄报,同样人教版必修6的Unit 2 Poems,根据文本内容要求学生做个有关中国唐诗和日本俳句的学习对比,以及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Cultural Relics”的演讲比赛,以介绍世界文化古迹,例如教材文本呈现的吴哥窟、泰姬陵、长城、圆明园,以及南美洲秘鲁的马丘比丘的印加文化等,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汇报想法、阐述观点、遴选出最佳的小组代表作参加学校的活动比赛,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学习祖国文化,引导学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塑造文化品格。

外语学习不单纯是为掌握一种工具,不单纯只是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学习文化也不是单纯学习文化知识。英语课程的开设,是为学生用英语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必要的条件。英语课程也存在通过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的问题,理性对待外语学习中中外文化学习问题。尤其是将优秀的文化元素融于原来的品格之中并生成新的文化品格,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品格。

猜你喜欢

文化品格品格英语课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新闻典型人物与荆楚文化品格
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英语课堂教学
论淮剧艺术的文化品格及其深层成因
日剧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