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刍议
——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
2018-02-24张庆莉
张庆莉,李 冰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网络管理中心,河南 郑州 450011)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教育信息化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的管理者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将信息科技更好地应用于管理和教学工作。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有了较大进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初步实现了网络的互通。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实了教学内容,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了教学质量。
然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一些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还不充分,信息开放程度还不高,网络安全工作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2]。例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业务数据和过程数据的获取变得十分方便,高校信息资源共享有了数据基础;然而,在大多数高校,管理部门所使用的数据管理软件各不相同,各个管理系统不能兼容,资源共享率低,这种情况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再如,很多高校不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基础设施不完备,技术人员水平不高,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校园网络很难抵御黑客攻击,信息泄露的风险较高。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一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只能满足行政部门管理的需求,还不能满足师生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需求;一些高校建立了信息平台,但数据集成的标准低,流程约束力弱,系统间联动效果差;一些高校只进行了系统的前期开发,由于用户体验不好,推广受阻,后续措施迟迟没有出台[3]。
总体来看,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在很多高校,师生对信息化建设的内涵缺乏深入了解,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人对信息化建设存在误解,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让大家能上网。一些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不热心,认为信息化建设投入巨大,而且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很多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购买的设备仅仅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设备更新速度较慢。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都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学校直接向开发商购买各类软件,很少有学校自己研发软件,或是结合学校实际对购买的软件进行第二次开发。上述种种情况严重阻碍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是不注重统筹规划。在我国,多数高校在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时缺乏统一规划,各部门习惯于从自己的业务需要出发建设数据库,这导致建成的数据库质量参差不齐,资源共享率低。在多数高校中,各部门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标准也不统一,这种情况阻碍了统计分析工作的开展。比如,一些高校的招生录取管理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之间不兼容,在招生结束后,教务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要重新录入学生信息。由于使用的系统不一致,师生需要分别参加多个开发商组织的培训,系统的维护工作也需要请不同的公司来做。各个系统产生的数据不能共享,又导致硬件资源占用过多。
三是各部门职责边界模糊。职责,指任职者为履行一定的组织职能或完成工作使命而承担的一系列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职责清晰,大家各安其位,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职责划分不清,就容易出现缺位、越位等现象。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涉及诸多部门,工作中存在着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有些工作没人做,有些工作几个部门都在做。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应当满足“互联网+教育”的需求
“互联网+”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该词最早出现在马化腾的《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文中。“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2017年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互联网+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商业智能、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逐渐应用到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在 “互联网+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也要更新理念[4]。
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社交网络、移动应用与支付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挑战。2013年被认为是MOOC爆发之年。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加入edX平台。2013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加入Coursera平台。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发布了国内MOOC平台“学堂在线”。2014年4月,上海交大发布了国内MOOC平台“好大学在线”。
在当前形势下,高等学校应当更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从“教育信息化”到“互联网+教育”转变。“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应当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工具,“互联网+教育”强调的是高校应当变被动接受信息技术为主动吸纳信息技术,实现高等教育组织流程的再造。各高校要确保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互联网+教育”的需求,校园网的存储空间、交换机的带宽等要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要保证无线网络覆盖校园和周边,要提高局域网的网速。要对各职能部门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要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工作,保障数据安全。要做好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建设高级别的加密体系和监控体系,最大限度地防止泄密。要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四、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当前,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成为普遍现象,这对校园网络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现在有三个校区,分别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英才校区、龙子湖校区、北林校区,校区间专业交叉,教师和学生多校区流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为引领,对三校区的基础网络进行了全面改造。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数字校园基础网络建设项目立项后,网络管理中心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部门多次组织校内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展调研。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拟定设计方案。方案初稿拟制完成后,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根据专家团队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优化,形成最终方案上报学校。
经过几年的建设,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三校区的网络实现了高度融合,校园网基本上覆盖了三个校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全校师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求。服务器及相关设备实现了管家式托管,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和院系的信息化应用都得到了保障。学校从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基础网络进行了改造,基础网络改造完成后,用户的网络体验度有了显著提升。桌面接入速度由过去的百兆升级为千兆,校园网实现了万兆互联,个人应用下载速率成倍提升,网络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全网实现了上网认证管理。
五、“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策略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各高等院校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智慧校园建设。目前,各高校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信息化建设是关系高校发展的大事,这项工作要由校级领导牵头来抓,必须组建一个以相关部门中层干部为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为支撑的强有力的信息化建设、运营、管理队伍。要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积极推动教学、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二是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为教学和管理工作服务[5]。只有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才能确保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当前,应当由学校牵头建立信息化应用系统,同时建设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检测、评估体系,确保信息化建设沿着规范化的轨道发展。
三是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就大多数高校而言,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人员)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技术骨干对高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熟悉,导致信息化建设针对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突出问题[6]。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当广泛吸纳熟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有教育管理经验的人员,构建复合型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全体人员的工作热情。要鼓励相关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专业研讨会,提升专业素养。
四是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高校要认真开展信息系统维护工作,定期升级网络安全系统,定期清理系统垃圾,提高系统的运转效率。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活动,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加强宣传,增强全体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师生对不安全信息的甄别能力。
五是加强高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高校要建设电子校务系统和具有在线支付功能的校园电子商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校内服务的支付通道。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完善校园卡的功能,扩大其应用范围,方便师生办理日常事务。要将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放到校园网上,为师生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要定期开展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将普遍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确保行政人员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自主学习。
六、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科技和教育实现了融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支持‘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7]。当前,各高校应当深入研究“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力求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使高校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先进,管理更加高效,学生的学习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