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外教育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4邵培莉
邵培莉
(新乡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一、引言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系的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上的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对分课堂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存在不同之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贯穿整堂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比较强;而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讲授教材中的难懂之处(学生在自学时可能遇到阻碍的地方)[1]。对分课堂教学法与讨论式教学法都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主张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分别是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被称为PAD课堂[1]。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间隔一周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周时间开展自主学习,这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对分课堂教学法偏重于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它可以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
二、中外教育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传统的中外教育史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教师在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教学活动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本,知识的传授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一些高校在中外教育史教学中沿袭了传统的做法,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注重教材的权威性,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价值观教育。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着的、有尊严的人,他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道德生活,不注意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备课时,他们很少留意教学内容中潜藏的道德教育因素,没有将引导学生实现道德完善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因此,使中外教育史教学实现由以学科为本位到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转变是当务之急。
(二)侧重于教师讲授,学生参与不足
在很多高校,中外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多采用灌输式教法,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他们很难全身心投入学习。叶圣陶先生指出,所谓以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应当善于启迪,引导学生奋发努力,而不是指教师应当滔滔讲说,学生应当默默聆听。
在中外教育史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为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增强他们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三)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依据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做法存在不合理之处,因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全面地、动态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正式授课之前都会在学生中开展调查,让学生写出他们学习中外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指出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学生学习这门课是因为对课程感兴趣,一部分学生学习它是为了考研,大多数学生学习它是为了获得学分。中外教育史课程本来就缺乏趣味性,加上大部分学生对它不重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学习一门自己不感兴趣且对自己的发展帮助不大的课程,他们平时不看书、不听课,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学习一段时间。其实,教师和学生都明白考试成绩只能部分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成果表明,靠突击背诵形成的记忆在头脑中只能保持一周左右[2]。
三、将对分课堂模式引入中外教育史教学
(一)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中外教育史教学采用隔堂对分的形式。教师利用第一周的第一节课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的理念及具体的操作步骤,介绍对分易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课程的第一阶段从第一周的第二节课开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课下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并查阅资料,完成作业,第一阶段结束。课程的第二阶段是第二周的第一节课,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作业,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讨论一些存在共性的问题。采用隔堂对分的形式可以改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3]。安排学生课下自学和完成作业,有助于使他们巩固知识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改革评价方式
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以及课下对学习的投入情况(如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也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有助于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从而减少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复习的现象。学生参与讨论和完成作业都会得到一个分数,这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学习计划。
(二)教学改革的实效
1.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三个重要环节,分别是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和讨论分享。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以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外教育史课程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下阅读相关资料,独立完成作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开展了探究性学习,而在课堂讨论环节,他们又开展了合作学习。
2.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应当是全盘授予知识,而应当是对学生相机诱导。在中外教育史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优化了课程设计,更新了教学方法,设法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布置书面作业与课堂提问相结合、教师批改作业与学生自主批改相结合、讨论与分享相结合。教师在关注学生期末成绩的同时,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搞好学科教学的同时,也在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使师生关系重构
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促进了师生关系的重构。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除了应当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管理者之外,还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俯首听命;而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同样都是学习者,他们是平等的。
四、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签到与座位安排
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应用使学生签到变得十分便捷,不过,如果学生忘带手机或者网络不好,也会出现签到失败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授中外教育史课程时尝试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签到,允许那些在上课时未能成功签到的学生在下课后手动签到。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并没有来听课,但其他学生分享签到码后,这些没来听课的学生依然能够成功签到。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一方面向学生讲明采用这种签到方式是基于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应当自律,要对得起教师的信任,另一方面结合小组座位安排对学生是否来听课进行确认。
起初,笔者并没有对学生的座位作出特别的安排,在随机分组或手动分组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意选择座位。后来笔者发现,在座位很多的情况下,学生一般都不会选择坐在前面三排。如果学生全部集中在教室中部和后部,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基于此,笔者对各小组的座位进行了固定,每次分组后,小组成员有调整,而小组的座位始终保持不变。
(二)分组与讨论
在合班上课时,分配到某一个小组中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班级。虽然小组讨论和作业分享可以使小组成员逐渐熟识,但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合作时始终不够默契,这就阻碍了学习任务的完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对原先的分组方式进行了调整,将每次上课重新分组更改为三次课结束再重新分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在开展小组讨论时,一些小组讨论得很热烈,但讨论的问题却和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关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加强了对小组讨论的指导和监督,在学生讨论时,笔者在课堂上巡视,一旦发现学生讨论与中外教育史课程无关的话题就及时提醒他们。在教学中笔者还发现,有些小组早早就结束了讨论,而有些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较长,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些小组在结束讨论之后无事可做的情况。经过反复实践,笔者发现将讨论的时间限制在15~20分钟比较合理。
(三)作业布置与考核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个人作业以“亮考帮”的形式完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确定个人作业的数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作业太多或者太少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笔者在研究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发现,将“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的数量都确定为1~3个是比较合理的。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可以完成“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各1个,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可以完成“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各3个。合理确定作业的数量有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前所述,中外教育史课程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目前,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期中考核三部分构成。笔者认为,没有将课堂提问情况和讨论分享情况纳入平时成绩是不合理的,今后,应当根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构建更为科学的成绩体系。
五、结语
在高校中,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逃课等现象十分普遍,有研究者将这种情况归咎于目前高校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对分课堂教学法融合了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优点,既有利于教师系统地讲授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当前,在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在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笔者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例如,很多学生之前从未听说过这种教学法,骤然接触,各方面都不太适应,一些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有“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感觉。在笔者所教班级中,适应较快的学生在1~2周后就可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较慢的学生则要在3~4周后才能实现这个转变,而此时一个学期已经过了1/3的时间。
笔者认为,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中外教育史课程的教学是合理的,在实践中出现出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下一步要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完善,使这种新的教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