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打 call”
2018-02-24
“打call”这个词来自日本,原是演唱会Live应援文化之一。为了表示对台上偶像歌手的肯定和支持,粉丝们跟着节奏挥舞荧光棒、喊加油打气,一起打造热烈的气氛。伴随着“打call”高频率使用,它逐渐由娱乐领域向其它领域跨域延伸,而如今 “打call”不仅仅适用于这种偶像应援活动,当你表达对某个人、事、物的支持也可以用“打call”来表示,“打call”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加油、鼓励、称赞”等含义。在各大媒体,各种网络空间中,表示这些意义常见的语言形式是 “为 (给)xx(疯狂)打call”。
(1)为女神疯狂打call,期待女神在S9赛季再战荣耀王者,让男主播们看一看女生绝对不是坑,也有技术型女王!(中关村在线,2017年11月01日)
(2)“超燃!”“为福建医科大学八十周年校庆疯狂打call!(中国青年网2017年10月26日)
(3)他们用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志愿活动,为极不平凡的新时代“打call”。(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1月06日)
(4)看到渐入佳境的客栈,不少网友都给嘉宾点赞:“每个人每天都在进步的既视感”、“给客栈疯狂打call”。(湖南卫视,2017年10月30日)
上例中分别是“打call”表示对人、事、物支持的用例,在句中充当谓语,“为”作为介词引介“打call”的受事,“为xx”充当状语。 有时,“打call”的受事出现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句子的谓语动词常见的有“获、引、赢得”等。
(5)导演首次来华获英国驻华大使打Call谈言创作灵感来自儿时经历。(国际在线,2017年11月06日)
(6)懂车帝正能量海报引年轻粉丝打call,“抢钱计划”助力实现购车梦。(中国网,2017年10月30日)
(7)如此重情义的狗哥,赢得大家疯狂打call。(中国网,2017年09月12日)
在“打call”前除了“疯狂”来表现行为程度之甚外,还有其它状语成分来说明具体方式或程度。
(8)第一期就可以满分打call”。(红网综合,2017年09月15日)
(9)各界名人蒋昌建、任泉、李小璐、沙溢、佟丽娅等70多位业界大佬、明星以及媒体纷纷发文打call。(环球网,2017年09月28日)
(10)孙红雷,一个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的男人,不仅会吟诗作画,还会一门流利的“部落语”,除了为帅雷雷爆灯打call,还能做什么?(环球网综合,2017年08月21日)
语言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植根于一定社会文化土壤中,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除了要关注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更重要是要观照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形式,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等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语言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语言规则、表达方式、新词新语等方面。其中,语码混用(Code-Mixing)是其中一个重要现象,这种现象在网络语言更是俯拾皆是,方兴未艾,如,“恋爱 ing、word 妈、改变 ed,hold 住、who怕 who!”等等。“。至于“打call”为何能够蹿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从语言的使用者来看,网络新词的创造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年轻的网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新人类。这一群体富有开放创新意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语言的使用上他们敢于打破传统,追新猎奇,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表达,以一种娱乐游戏的精神营造了一种网络世界中集体的语言狂欢。另外,由于在网络环境中人与之间纵向交流更加频繁、密切,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网民们在言语活动中会将会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交流对象。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提高语言的交际效果,言语者必须采取不同的言语策略,使用不同的话语方式,这就是“打call”流行的修辞诱因。“Call”在英语中有喊叫,大声说出的含义,“打”指的是打气,在言语活动中,网民们将两种语码混合使用构建了一个新的语言形式“打call”。在演唱会这样一个语境中,粉丝们通过喊叫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打气加油,“打call”真实再现了热情高涨,众生欢娱的娱乐事件和场景,这比传统的表达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像这种类似网络新词还有很多,如“乐翻天”、“爆棚(场、表)”、“嗨翻”等。另外,“打call”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经历了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这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命题的严肃性,增强语言表达的娱乐性,而娱乐性正是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很大,人们以一种娱乐、游戏的心态,通过集体的语言狂欢来释放心理的压力,排解内心无聊情绪,获得一种集体归属感和存在感。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模因论为我们去研究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语言的模因是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何自然(2005)认为“语言模因信息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辛仪烨(2010)认为:“在表达关系上,流行语与一般语言项目的使用方向恰恰相反:通常的语言项目表达中,总是表达的需要在选择语言项目——我们根据表达场景的要求激活了大脑词库中相应的语言项目,使之进入句子的组合;而对流行语来说,却是对语言项目强烈的使用要求在寻觅语言表达的场景……。简言之,一个是有待表达的场景在寻找语言,一个是语言在寻找可表达的场景。”当某位网民第一个开始使用“打call”,其它“先知先觉”的网民因其新颖奇特而争先模仿,导致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流行。随后,其他大批“后知后觉”的网民们为了与那些“先知先觉”的网民进行交流,拉近与他们之间距离,于是在强势言语社团的影响下“人云亦云”,“打call”开始以连锁方式进行裂变式传播,这样就推动了“打call”的流行。
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语言本身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它会以开放的姿态从其它语言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的语言被吸纳到汉语中也是非常正常,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当代的网民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所以像“打call”这样的语码混用现象在语言心态上容易被大家接受,并以其新颖的外在形式、灵活的组合方式、宽泛的词义构成等冲击着人们的视听,使其在网络世界中横冲直闯,无往不胜。至于“打call”能流行多久我们难以断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种语码混用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家族成员会越来越多,并且会有更多的成员进入到汉语基本词汇范畴,这对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是非常有利的。我们也不必过多担心语码混用现象会对汉语的纯洁性、民族文化的统一性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而是要积极加以引导,促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现代外语》2001年第1期。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2005年第6期。
[3]邱娅梅:《从“hold住”看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4]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4期。
[5]赵湘:《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