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时评写作的价值与技巧

2018-02-24

学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时评老汉事例

一、什么叫时评

时评就是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等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日趋开放的多元化,网络媒体为各界人士就时事进行评说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平台,而时事评论成为人们就某件事发表自己观点的一个方式。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时评,均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时评的发展态势也反映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各种版本的教材、读本有时评选文,而且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则直接将时事新闻热点作为命题材料。如2015年全国卷Ⅰ,小陈迫于无奈将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的父亲举报一事。2016年全国卷Ⅲ,如何看待小羽带领团队致富一事。虽然2016年全国卷Ⅰ是漫画的形式,但考查的是对考试分数的看法。2017年全国卷Ⅰ,在12个中国关键词中任选两到三个关键词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可见,时评与语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也促使一线教师们更加注重对时评的学习、讲解。

二、高考时评类作文

(一)高考时评类作文的价值

1.高考改革需求

(1)时评写作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时评作文中学生对事实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前,定是对事件进行了判断、探究,得出自己的观点,这必然有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对事件发表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时评写作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表达自己心声的能力。

(2)时评写作有利于防止高考作文的套作

作为一线教师都知道,为了应付高考,老师们都会让学生背一些名人事例,如司马迁写《史记》的忍辱负重、屈原只身跳下汨罗江的爱国、韩信胯下受辱、张海迪的身残志坚、居里夫人投身于科研等等,这些被俗称“万能事例”。大多数考场作文只要审对立意,便可稍加修改将这些事例加入自己的作文中,殊不知,全国几百万考生,有近三分之一的考生都应用了这些事例,因为好用,一届传一届。且不论评卷老师审美疲劳,单说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真情感悟,使得高考作文失去了考查学生写作的价值。而事实评论型作文写作,要求就是论事,考查学生对这件事的看法,不能脱离材料另起论题,这就将学生思维限制到对这件事的思考中,即使举事例,也要跟材料中的人事高度吻合,这需要对事例进行筛选,防止了作文的僵化与套作,锻炼了学生分析现象的能力。

2.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网络微博、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对某一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高中学生越来越多的获得了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表达看法、参与讨论的欲望空前高涨。但同时,由于自身发展的特点,他们阅历尚浅,看问题比较片面,极易受到网络评论中一些负面的影响,通过时评写作,教师可以对他们片面化、肤浅化甚至极端化的思想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3.学生自身需求

(1)时评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新课程提出,高中阶段“考虑不同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单要教会学生如何结构文章,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加厚学生的知识积淀,引导他们走向更开阔宽广的天地,让学生写出真实而富灵性的好文章。时评的材料一般是最近的热点新闻,内容新颖,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而且,既然是评论,就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同一新闻事件,因作者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或思考的角度不同,其看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左。因此,时评写作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时评有利于增强学生写作思维的严谨性。时评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及其结果的有效率的表达,它所使用的思维方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其思维特征最主要的表现是收敛思维、聚焦,训练时评写作就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严谨性。好的时评文章,能精辟分析新闻背后的问题实质,剖析深刻独到,显示出较强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思维品质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3)培养学生的读者参与意识。作为一线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很空洞,读起来很干瘪,很大的原因是,一部分学生认为写作文是给老师看的,是被迫地写作,当然也就缺乏真情实感。要写好时评,需要学生有种代入感,因为需要学生表达自己的立场,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事件的参与者。写一篇文章真的是发自内心,而不是仅仅为了给老师看。

(二)如何写好高考时评类作文

1.提高时评作文的方法

要写出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因素有很多,如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构思巧妙、结构精巧、逻辑顺畅、语言准确而有表现力等,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与学生平时的积淀是紧密相连的。如何训练学生写出一篇出彩的考场作文呢?我想,日常教学中以下几点方法可以尝试。

(1)素材积累,关注时事热点

一些学生写出的作文或是大段堆砌关系不大的素材且缺乏对素材的分析,或是大段的说空话,缺乏细致分析,读起来干干巴巴。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是不会对积累的素材合理整合、运用、分析;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没注意有意识地积累事例素材,造成应试时素材的极度贫乏,连基本合适的素材都拿不出,更遑论新颖独特的素材了。就议论文而言,事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相结合,文章思维才能更严谨,更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积累事例素材的习惯,建立起自己的事例素材库。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积累事例素材呢?

首先,学生应多关注时事热点,多积累,老师可以精心筛选一些时事评论文章供学生阅读与思考。如留守儿童、老人抱团养老、工匠精神、老虎咬人事件等等。其次,学生多读《小小说选刊》《读者》《青年文摘》《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等,这能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思维。

(2)摘抄时事评论观点

学生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还不够,还需要将一些比较优秀的时评进行摘抄,主要摘抄其观点,对事件的解决办法等。同时,学生还要学会对材料事件进行归类,比如人与自我——“大学生救人”“蚁族”等关注的是自身的道德意识的觉醒;人与他人——“待用咖啡”“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关注的是对传统美德“仁”和“礼”的思考;人与社会——“老虎吃人”“彭宇案”“让善良成为善良的通行证”等是对“义”“信”“善”思考;人与自然——“穹顶之下”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思考等。

(3)时评实践活动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利用时评材料,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首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演讲。学生自选材料,然后对材料中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此事件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可以课下讨论交流。

其次,开展课堂时评讨论课。时评材料可以学生自选,也可以老师精选。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自己的立场,简单写一下自己的理由,老师单独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材料阐述观点,可以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从而提高分析能力、反应能力与表达能力。

2.高考时评写作技巧

初写这类作文的同学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受原来新材料作文的影响,容易脱离“评论”作文的要求,只是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立意,脱离材料内容,甚至完全不提材料,直接论证。为了避免偏题、离题现象,下面以具体事例来归纳可遵循的时评类作文基本框架模式与技巧,以供学生在高考中快速构思,快速成文。

材料:聂老汉年逾古稀,生活困难。因外出打工的儿子小聂,连续半年不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法官与小聂沟通无效后,法院遂将小聂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小聂因无法正常出行,工作受阻,只好到法院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了有关赡养费。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首先,读懂材料,是每个考生必做的基本工作,也是高考作文立意的基础。找出材料中的人物:老聂、小聂及法院。然后,弄清楚材料讲的什么内容。可以分别从三个人物分析,老聂,年逾古稀,生活困难,因儿子长期不负担赡养责任,将儿子告到了法院;小聂,不支付赡养费,被父亲告上法院,被法院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无奈之下,借钱支付赡养费;法院,与小聂沟通无效,将小聂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其次,明确任务。对于材料中三者行为,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对,所以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对于老聂、小聂、法院三者,我们可以有六个立场。按理来说我们选择任何一方都可以。但是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立场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挑选自己拿手的有话可说的;③挑选材料里给的暗示较多的。

显然这里面小聂不赡养父亲是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所以我们不赞同小聂的做法。当确定立场后,可以写第一段了,第一段很重要,那么如何写呢?

第一段,概述材料,摆明观点。具体为:概述材料+立场 (我认为某某行为是正确的/我赞成某某某的做法/我为某某的行为点赞)。以赞成聂老汉为例:

为聂老汉点赞

年逾古稀的聂老汉生活困难,而儿子却长期不尽赡养的义务,于是聂老汉将儿子告上了法庭。也许人们会指责聂老汉此举是“家丑外扬”,让父子俩“对簿公堂”,但是我却认为在此种情况之下聂老汉之举无可非议,我为此举点赞。第一段阐述材料简洁,观点明确,开门见山。既然赞同聂老汉,就要说出理由,才能说服别人,要想理由充分我们最好写2至3个观点。这就进入了阐述理由、印证观点部分。这一部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理由以分论点的形式呈现;②分析中可运用假设、因果、正反论证等方法;③最好有名言,这样可锦上添花;④一定要围绕材料分析。

如赞成聂老汉做法的理由:①聂老汉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这是一种求生之举;②聂老汉有被子女赡养的法定权利,这是一种正当之举;③聂老汉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更是一种普法之举。

对于分论点,我们可对材料进行分析挖掘,找出自己的理由。理由阐述完之后,再进一步提问:是不是聂老汉的行为都对,小聂的行为都不对呢?看待问题不能太绝对,也为了分析更全面,更有深度,让对方无懈可击,加一个倒数第三段,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具体可这样阐述:诚然……(对方也有可以理解之处),但是……(转到自己的观点上)。

以老聂的角度为例:

诚然小聂外出打工,生活十分困难,有自己的苦衷,但是不能作为不赡养父亲的理由。父亲毕竟年逾古稀,生活无法继续,若不是走投无路不可能将自己的儿子告上法庭。所以,我认为小聂的做法是不对的,其行为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

那么,小聂和老聂的这种情况仅仅只此一家吗?当然不是,小聂一家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事情只有具有普遍性,才更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接下来一段我们就此事联系社会,提出解决方案。具体可表述为:

此类现象并非个案,古有……,今有……,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的呢?想来有二:一是(个人层面),二是(政府/社会/国家层面)。 如:

此类现象并非小聂和老聂一家存在,如今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也造成了严重的“空穴老人”现象。对于这类现象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想来有二:首先,父子之间应该多沟通、交流、理解。如小聂就算没钱支付父亲赡养费,但若及时沟通,给以父亲精神上的陪伴,也就不会出现此不良结果。其次,政府应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帮助一些无生活来源的老人。

俗话说作文要“凤尾”,也就是结尾要漂亮且扣题。但当具体操作时,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去做。我们可以用两个简单、实用的结尾方法:由方法总结,扣题表达希冀。如:

如果做儿女的能真正体会到“孝”的内涵,多与父母够沟通、交流,不仅给以物质上的赡养,而且能多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尽到做儿女的职责,如果政府部门能多关注一下“空穴老人”,那么便能让年迈的父母安享晚年,家庭其乐融融,我们的社会父慈子孝,处处充满爱。

或者我们可以用名言总结,如:

林清玄曾说:“不只春风会舞动树叶,一片树叶也会鼓动春风,带来整个春天。”聂老汉的法律意识与无畏精神为整个社会做了个好榜样,让我们为他的勇敢点赞。

文末适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借别人的精彩来装饰自己的平凡,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所以,平时学习时要多积累素材和名人名言。

按照以上思路分析材料写作,作文的思路会很清晰,在高考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快速构思。当然,若想得高分,还需要语言的深刻性,思维的缜密性以及文章的深度等等。但是,遵循标准的结构应是考场作文最为基础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总结

时评写作纳入高中语文教学中,既紧跟时代发展,贴近生活,也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能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生活,也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就时评类作文的写作提出一点浅见,希望能给一线教师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马恩来:《时评语文价值的挖掘与运用》,《语文月刊》2011年第9期。

[2]徐迎风:《如何有效积累高考作文的事例素材》,《广东教育》2014年第1期。

[3]屈彦奎:《例谈时评作文教学策略》,《语文知识》2014年第1期。

[4]戴宏辉:《高中时事评论写作思维训练研究》,《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2期。

[5]孔燕:《浅谈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新途径——时评》,《语文月刊》2014年第3期。

[6]徐坤飞:《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之时评写作》,《学刊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时评老汉事例
时评的一般思路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刘老汉笑了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吴老汉之死
党建时评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