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
2018-02-24广东省惠东县港口中心小学林川燕
广东省惠东县港口中心小学 林川燕
一、德育工作的内涵与范围
道德教育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一般来说,道德教育是全体人类都应该接受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包括社会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其中家庭道德和学校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社会道德是家庭道德和学校道德的升华和归宿。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家庭和学校道德素养,那么进一步培养优良的社会道德就变得比较容易。从狭义上来说,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呵护学生成长
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够健全,没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他们对外界事物敏感,情绪波动明显,因此班主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关爱。小学德育旨在教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感恩心灵,树立正确的学生价值观。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班主任应从小事做起,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正确引导学生。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切忌一味地说教与指责,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感觉亲近,感受到关爱。
小学生通常都是很敏感的,在小学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教师应该做到平等对待、不歧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这样才能促进德育的发展。当学生做错事的时候,班主任要尽量避免直接或公开批评,充分考虑学生的忍耐力和自尊心,以委婉的方式教育学生。而在表扬学生的时候,教师则要将德育融入其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对与错的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与价值标准。总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优化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与帮助,在教师管理工作中合理运用更具有效性的沟通方式。
(二)举办丰富的实践活动,渗透道德教育
实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根本途径,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仅仅通过口头教育的方式不足以很好地完成德育工作,班主任应当多举办实践活动,将德育渗透到这些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对学生道德观念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为贫困地区捐款,让学生从每个月的零花钱中节省出一块钱,再汇聚许许多多的一块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既帮助了别人,做了力所能及的善事又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另外还可以开展慈善义卖活动,由学生们自己制作一些工艺品或者小礼物,通过集市卖出去,把义卖所得捐给贫困地区的学生。又比如为了弘扬保护环境和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理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中捡拾垃圾或在校内种植一些树木,这一方面加强了班级的团队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小学生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德育实践活动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等,班主任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结合实践的教育,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德育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创设积极氛围,推动德育工作进行
古人曾经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平常的工作当中,小学班主任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的道德教育氛围,让小学生们能够在日常学习当中逐渐发展良好的道德素质。在平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格外注意德育环境的建设。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法:首先,在教室四周的墙上挂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的熏陶。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让学生以一种更为有趣、更易于接受的形式对道德教育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建设。最后,要对教室内的板报进行巧妙合理地运用,可以将板报分成若干个主题板块,留下一个专门作为德育板块,进行德育宣传。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学生自己参与德育宣传工作,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三、结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而育人远远要比教书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最关键的时期,加强德育观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观念,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具体来说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要不断思考,不断摸索,不断进步,致力于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对社会有益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萍.浅谈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Z1).
[2]王廷山.明确方向 抢抓机遇 大力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内涵化发展[J].河北教育 :德育版, 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