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及应用习惯的培养
2018-02-24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中学刘天宇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中学 刘天宇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于高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以来笔者一直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习惯,在此分享一下心得。
一、备课时多关注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高中数学理论性强,其应用习惯指的是运用其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忙于记笔记、机械地记录教师灌输的内容,但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些知识,何谈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主要原因是教师备课时不关注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联系。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每节课都应想好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和这节课的知识点有关并且怎样结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自然而然就成了一种习惯。例如:学校中每个班级在间操期间的集合就可以作为数学中集合讲解的最好引例,在后面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运算等相关知识时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甚至于在复习时都可以用这个例子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形成整个跟集合有关的知识体系。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可以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如新的水费缴费政策经过数学建模分析后就是一个分段函数;分期付款问题、安排课表、粉刷房屋等生活中的问题都离不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善于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巧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利用数学的“习题课”,为学生创造应用的大环境
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排列组合的公式,解三角形等基本知识点,结合着力的合成与分解、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测量问题等生活中的实例,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更好地渗透各学科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应用习惯。这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学生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这个转变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这个过程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更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因为爱研究数学,所以爱学习数学。
三、有效利用每个应用环节,完善应用习惯的理念
每节课在理解知识点这个环节后,可以鼓励学生变换条件创造新的问题,完成题型的变式,实现举一反三,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增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心和关注每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他们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足够的信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生犯错误时,及时点拨,保证课堂积极向上,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应用习惯的培养和巩固。平时的零花钱、自己的体重、每次的考试分数等,这些都可以做问题的大背景加工变成数学问题。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而最终目的就是理解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美。
四、注意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有效衔接
新课改之后,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中增加了“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这充分说明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在校学生应该学到“有用的数学”。这就要彻底摆脱“书呆子”的学习方式,学生应该会用数学,参与到学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变被动为主动。新课标教材正态分布、导数、微积分等章节都有相应的“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但是大部分学校为了赶进度,对这些知识都不重视,但这些知识点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习惯。
五、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盲目地把知识套用在应用的环境里,这就像在上课一样,控制不好课堂的节奏,大部分学生就会变得散漫无目的。因此初高中的衔接和数学学习方法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说明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坚实的地基,因此教学中要保持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平衡,就必须先向学生讲解基本的知识点,如公式、公理等,具备了理论基础之后,再循序渐进地提供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具备丰富的课堂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功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从而把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把它升华变成习惯。
六、结语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数学的应用习惯作为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乐学、会学就是素质教育的最完美的诠释。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地达到了完善的目的。”希望各位高中生越来越喜欢学数学,会学数学,都能养成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罗素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习惯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