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8-02-24吉林市第七中学冯艳霞
吉林市第七中学 冯艳霞
一、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加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融入情感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基于情感的视角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明显提升[1]。而情感教育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就在于从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两方面的提高予以体现,这也与情感教育的自身特性分不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在尊重每一位学生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学生情感去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不仅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积极影响,对于初中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良好的推进作用,可见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一)以实践教学方式加强情感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提高写作、阅读与语言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塑造学生良好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也同样不可缺失。由此可见,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中的语文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懂得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在实践中去灵活运用[2]。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生活内容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利用实践的方式去强化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情感,促进学生知识获取与运用能力的提升以及加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践的方式去强化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能够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进而将知识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云朵与天气的关系尚有理解不足的地方,所以,为了让学生对两者关系有更深的了解,也为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云朵进行观察,同时记录下云朵特点以及接下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在多轮信息比对之下去寻找规律,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化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去感受文本情感
从目前来看,初中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情境创设多运用多媒体设备完成,所以,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去贴合课文文本内容的情境,创设更具丰富情感的教学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师的讲解意图,进而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情感特点。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倘若采用传统的口头讲述方式向学生讲解文本内容,在这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利用能力会显得较差,其情感也难以得到有效培养与激发。而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直观的表现方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激发情感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比如,在讲解《黄河颂》这篇课文时,文本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在口头讲述难以清晰表达时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于黄河的影像资料,并且辅以黄河为主题的背景音乐,在磅礴的黄河之景营造下,学生通过直观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也能同时感受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带来的深厚情感。
(三)融入感情阅读去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样也需要学生保持较高的自主积极性,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交流与配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很多时候都是在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实现的,教材中的字、词、句无不是作者悉心打造而成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特色,而文章中的情感输出方式可采用带有感情的阅读方法予以实现。比如,在教师有感情地阅读带领下,让学生也能够带有深厚情感去阅读文章,进而通过阅读的方式去实现情感的传递,让学生从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背井离乡以及愤世嫉俗等。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种种情感,教师则可引导学生通过融合感情的阅读去深刻体会。
比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诗中的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通过各种景色的融入烘托,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对此,教师便可带有感情进行示范阅读,通过为学生进行全文诗意讲解,再让学生融入感情与对其深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以此去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内心共鸣,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大力推行,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在针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愈发凸显。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还能够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去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进而为教育事业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莫全洪.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6(1).
[2]赖秀霞.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