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问“底” 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2018-02-24山东省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时迎梅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 时迎梅
国家目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关于教学方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所采用的基本都是直白的提问方法,而没有采取新颖的提问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问所涉及的知识也只局限于课本内容,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让学生学习到一些课外的知识,而且这种提问方法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所以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教师一定要采取创新的手段对相应知识进行提问,利用符合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特点的方式来有效提问,从而促进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追根问底
(一)追根问底的意义
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一问一思中把他们引向问题的关键处,引向数学知识内核,引向思维更深处。当学生滞留于思维表象时,教师不妨多采用追问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追问中得到发展与提升。教师在有心地“举一”点拨后通过追问鼓励学生积极地“反三”类推,如此“举一反三”,可以作为一个数学学习的策略,运用于探究新知的过程。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拓展了学习领域;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发散思维。
(二)追问要追
小学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一般只停留在课本的表面知识,而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们只是随口一答,甚至有时候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上。相对而言,这种提问方式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既没有加深学生的记忆,也没有让学生产生更深一步的思考。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所问的问题应该是值得学生深思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学习到一些课外的知识和解题方法,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十分灵活,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
(三)追问要巧
教师的提问要做到灵活多变,就是所谓的“巧”。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难免存在着不灵活、含金量也不高的现象,使提问失去了本身的目的和意义。真正的提问应该充分利用提问的作用来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利用巧妙的方法,将问题提出来,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散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多地了解到课外的一些知识。
二、追根问底的有效方法
(一)设计趣味性问题
设计趣味性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错,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阶段,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例如,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可以利用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小故事来引导他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曾经有位老师利用孙悟空摘桃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堂的学习,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来告诉八戒孙悟空所摘桃子的个数。这种问题既涉及了数学问题,也引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就是有趣的提问。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
设计开放性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提问只局限于一小部分、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话,那么学生思考的内容也就这么多,这就使学生的思维范围受到了限制,让学生思考的范围只局限于课本中。所以教师的问题应该涉及多个方面,这给孩子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联想到其他的知识点,这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很大很好的帮助,一定程度上也开发了学生思维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设计应用性问题
所谓应用性问题,就是问题相关于日常生活。这种问题的提出,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本身所存在的价值和生活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的提问环节在小学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注重每个问题的提出,巧妙地利用提问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各种方式提出各种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令军,辛琦媛,陈慧君.“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16,37(05).
[2]丁学保.通过试题评价,引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淄博师专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