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操作能力的培养方案
2018-02-24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桥美学校黎小玲
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桥美学校 黎小玲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所限,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无疑会产生困难,怎样让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和学好数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采取一些适当的教学手段。
其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对学习的内容可通过学具的操作,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对知识产生直观认识,理解数量关系实质,从而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计算规律转化为可以摸得到,看得见的实物,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操作能力的培养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一、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现代教学认为:一堂课的最佳时间是上课的前5分钟至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学习状况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对新知识接受得快,记忆深刻,思维活跃,根据一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对引导学生学具操作的时间安排,必须进行科学的调控,使教学重点在最佳的时间内突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玩玩具,如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时,教师要求带小棒,在课堂上总是会时不时听见传来学生摆小棒的声音,笔者在授课之前,对学生提出要求,先放好,老师说摆的时候再摆,老师说放好的时候就不能乱动小棒,表扬做得好的同学。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以操作促思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往往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能保留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他们能理解的东西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并且往往要借助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自己认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如认识数字10,就要提供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物品,引导学生得出数量不受形状、大小、颜色等影响,又如在教学用“凑十法来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时,电脑显示:左边放9根小棒,右边放3根小棒,教师教出问题:“图中有多少根小棒?”发现学生都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这时,再用动画展示把右边的一根小棒移到左边;接着提问:“谁能不用数就看出有几根小棒呢?”讲完后,让学生试做例题: 9+7=(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目的是使其对“凑十法”这一操作进行巩固,在巡视时,发现学生先放两堆小棒,一堆9根,一堆7根,并能按刚才的教法先把小棒凑成10,再把剩下的加起来算出得数。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物操作活动,产生“凑十”的意识,形成“凑十”表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为下一节学习进行心理的准备。
三、借助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符合逻辑,形成的概念正确,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从感性材料中揭开数与形的本质特征,确定它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同时,一年级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差,操作时则需要教师细心引导,如教学8+5时,我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学生用小棒操作,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把8根和5根重新组合;有的摆成两行,上行摆9根,下行摆4根;不过大部分学生从5根里移2根到左边变成10根,右边剩3根。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哪种摆法既全面又简便,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思考,认识到从5里移2根到左边变成10,这种比较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思维过程,揭示了“凑十法”的实质。这一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快地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出示教材第4页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照样子动手拼一拼。拼的时候,先仔细观察,用哪几块,每一块的位置在哪?拼好后小组内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哪组动作最快,奖智慧星;进而再要求学生利用七巧板进行拼摆的活动,学生们都显得很兴奋,拼成了船、人、狗、兔子等有趣的图案。学生利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活动,小组内互相帮助,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顺利地掌握了各个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学生在拼摆的操作过程中,充分地感悟、体验了学具的实践功能、训练功能,极大地发挥了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极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结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边摆、边想、边说,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