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留守
——对农村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思考

2018-02-24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单亲教养监护

(青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恩格斯在美国民族学家L.H.摩尔根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家庭演化的历史形态分为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无论是哪个时期,家庭形式如何演变,其都担负着养育职能、赡养职能、经济职能、教育职能。早在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周易·人》中就有“教以家为先”的论述,伴随着家庭的出现家庭教育孕育而生。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奠定基础,而教养方式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内涵及特征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也由此十分重视家庭教养方式,早在古代西周时期周公的《姬旦家训》就早有体现。目前,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用词也尚不统一,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或“养育方式”,还有的学者使用“教育方式”。“养育方式”与“教育方式”二者关注点不同,很有必要在概念上要做出区分,不能混用。前者是儿童作为生物个体的需要,儿童从出生到长大,首先作为一个生物个体,他有成长的生理需要,需要来自父母长期的照顾和关爱;后者是作为个体成为“社会人”的需要,个体成长面临着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进程,因此需要父母传授知识与技能,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笔者认为用“家庭教养方式”较为贴切,涵盖了“抚养”和“教育”双重职责。

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的研究,学者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划分。虽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划分并不统一,但从形式上划分为积极的教养方式和消极的教养方式是无可争议。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一般是父母采取民主、平等、宽容、理解的方式与子女相处,父母在实施家庭教育时能够顺应子女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采用良好的态度和适当的方法对孩子指导、教育。而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一般是父母采取专制、权威、冷漠、严厉等方式与子女相处,忽视子女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会提高孩子个人对目前生活的感受,易于培养孩子待人接物热情的态度,使孩子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促进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从而有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平等的交往方式,往往能更好地让子女感到父母的关爱,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带着充满爱的心灵关爱自己和他人;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的错误,维护孩子的自尊,易于使孩子获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和存在感;理解子女的想法与行为,有利于亲子间换位思考,理解儿童是独立的人,是与成人有很大差异的人,从而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特征在家庭教育中因材施教。

对单亲监护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理解要建立在对“单亲监护型”的概念的明晰上,单亲监护是由儿童父母中的一方承担监护职责,纵观现有文献,对于单亲监护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二是留守儿童的单亲监护。然而,有些学者不同意将此类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归于单亲监护的范围内,原因主要是“监护”是法律术语,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外出的父母一方是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对儿童具有监护的权利和义务,对留守儿童仍可以通过特殊的渠道履行监护的义务。但我们需要清晰地看到,即便外出父母一方在法律层面是其监护人,然而现实情况是其父(母)每年最多回家两次,陪伴儿童的时间很短,无疑他们在时间上无法保证对儿童的陪伴,其监护义务的履行存在但却微乎其微,而且单亲监护作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之一在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的划分中已被广泛采用,因此将这类留守儿童称为“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是可取的。以上我们对“单亲监护型”作了较为明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单亲监护型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解读,即是指父母一方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固定的行为管教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它比较集中的反应了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

中国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每个中国父母为孩子的家庭教育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单亲监护型的家庭中,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往往可以做出重大牺牲。有研究表明,家庭结构的类型影响着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由于单亲监护型家庭的情况比较特殊,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和困难,这也就决定了这种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复杂性,那么在单亲监护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如下:

首先,在单亲监护型家庭教养方式中,其监护人在自我情绪的调控和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心态失衡。现实生活中,单亲监护家庭的父母面对亲人的离开、痛苦和孤独不仅要调节自己的情绪,还将面临沉重的家庭劳务、子女的教养以及人际关系再适应等问题。长此以往,常常力不从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一旦遇到问题,心理压力增大,负面情绪的积压,心理压力的增强处理不当,往往带到家庭教育中,影响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减弱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

其次,单亲监护家庭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往往是不完整的、不合适的。一部分监护人出于补偿的心态,对于孩子的愿望和要求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在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培养的孩子往往自私专横,以自我为中心,对待其他人和事缺乏同情心;此外,另一部分家长将自己对于孩子的强烈的爱转化为对其的严格要求,把所有的期望寄托于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对其期望过大,这会造成孩子精神负担过重乃至强烈的抵触。

此外,对子女的期望曾两级分化趋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主要体现在对子女成才的基本看法和培养子女的最终价值倾向上。父母一方的离开,单亲抚养的劳累,心灵的无所依靠,使得多数单亲监护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全部的情感、期望寄托于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但也有少部分家长走入另一极端,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只希望孩子平平安安、身体上没有问题,其他方面不予约束,任其发展。

最后,单亲监护型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性别教育易于失衡。在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共同承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父亲和母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中,母爱是一种自然关怀,是出于本能的、无条件的、最初的爱,诠释了亲密、关切的母子关系与情感;而父爱代表着一种威严、理性、严格的爱。一般而言,缺乏父爱的孩子会形成偏阴人格,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办事不果断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偏阳性人格,表现为心胸狭隘、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等。而在单亲监护型家庭中,由父母一方长期陪伴孩子,子女只能接受来自父亲或母亲单方面的影响,而父母一方的缺失使得另一方必须承担着“父亲”与“母亲”双重的性别角色,这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角色冲突,久而久之使得孩子很容易产生性别角色的偏差。

二、单亲监护型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了由传统型向以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现代型社会的急剧转型期,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外出务工是农民工获得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是现有社会形势下的必然要求。但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由于户籍制度、农民自身的经济情况及城市诸多政策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学习、生活,农民工父母与其子女之间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结构模式,造就了一批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获取较为丰厚的物质待遇的同时,其自身素质、生活理念、教育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高级需要建立在低级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影响高级需要的产生和满足,因此父母外出打工,儿童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其对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亲人的离开导致家庭结构不完整,由此带来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应运而生。

(一)家庭情感培养的影响

家庭情感是一种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爱,是不同于一般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爱,是一种超越利益、功利的爱。①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P150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儿童对父母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强烈的情感关怀的需求和依赖。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社会变迁的加速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结构被破坏,常年不能陪伴孩子,致使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家庭归属感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依托于家庭生活,因此家庭教育条件和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对家庭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指出:“一个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让孩子在出生的几年中享受最普通的母爱的母亲,一个很少能见到自己孩子的母亲,是不能称其为孩子的母亲的。在这种条件下长大的孩子,以后对家庭是没有眷恋的,他们在自己创立的家庭里也永远不会感到一点家庭味。”一方面,工作压力以及忙碌的生活使父母无暇顾及儿童的家庭教育,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加之农村父母学历不高,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家庭教育观念淡薄,没有意识到沟通交流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由此带来父母与孩子的情感关怀和交流减少,在没有交流、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实施家庭教育必定阻碍重重;另一方面,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长期不能陪伴左右,使得儿童对父母没有概念,与父母关系疏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亲子关系发生变化,儿童不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由本应双向互动的亲子交流方式变为单向被动的交流。儿童对父母的物质生活的依赖、期待父母提供相应的生活条件的同时,更有对于父母情感方面的依赖,希望父母能够更多的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甚至不惜通过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引起监护人的注意。家庭给予孩子的爱以及在家庭中孩子情感的培养,是外出务工挣再多的钱也无法交换的。

(二)基本社会伦理与行为的影响

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是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遵守伦理道德,并且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这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对儿童实施基本社会伦理与行为规范教育。现实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教育中施教者缺失,儿童的基本伦理道德与行为教育难以得到满足,即使是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留守在家里的一方无暇顾及儿童。此外,囿于农村家庭教育固有的弊端,父母往往忽视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这很大程度上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孩子,普遍存在道德真空、行为失范的问题;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道德情感的缺失、道德行为习惯培养、道德意识薄弱的严重问题;在行为上,放任自由、缺乏管教,严重的走向犯罪。

(三)人身安全方面的影响

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由另一方留在家中监护,监护人忙于农务或工作,承担着家庭大大小小的事务,在繁重的劳务和精神压力的双重积压下,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力不从心,安全问题没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没有老师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就成了一群无人监管被放之任之的“自由人”了。一方面,儿童的自控能力很差,安全意识淡薄,同时对突发性灾难的发生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和自救能力,由此导致留守儿童人身安全被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另一方面,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缺少对孩子安全问题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由此造成留守儿童自身行为失范;此外,尤其对于女童而言更是容易遭到非法的侵害,关于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报道屡见报端,经常有留守女童被强奸或者诱奸生子的悲惨事件发生。在童年遭受过性侵害的留守女孩,她们不仅在身体上遭受了巨大的伤害,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在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伤害,身心的伤害严重影响了她们的成长,同时影响他们顺畅地融入社会。

(四)学习学业的影响

“孩子的发展取决于父母的发展。”①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P139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对孩子学习的好坏、品德的形成以及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教育理念更加先进,较为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教育方法也更加合适孩子的需求,教育能力更强、教育效果也会更好。此外,文化素养较高的父母在创设家庭教育环境、处理家庭成员关系以及组织家庭活动等方面也做的更好。而对于农村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而言,一方面农村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儿童学习的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父母一方不在身边,作为监护人的另一方精力不济的情况下,无暇顾及儿童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业成绩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辅导,加之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固有的意志力薄弱、自觉性较差,学习成绩便差强人意了。有研究者针对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学习状况及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督和指导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总体上在父母打工后呈下降趋势。②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7).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担任着培养、教育子女的任务,父母首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时还需要在现实情况下争取提高自己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知识,在学业上对孩子进行指导和监督。

三、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结合。③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7).家庭结构包括家庭成员数量、成员身份及关系、家庭规模等,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的实施有直接影响。“家庭的完整和团结一致,是正确地、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的条件。”④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P147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依托于家庭生活,因此家庭教育条件和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对家庭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务工,家庭结构遭到破环和孩子见面机会少的可怜,接触时间有限,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爱莫能助;留守的另一方往往为了弥补子女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而过于娇惯溺爱,对子女放任不管,这很大程度上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正是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现有处境。

(二)父母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的在文化方面内在的、稳定的品质,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教育理念、道德情操、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的运用,也影响着家长的职业、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方式和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因此,父母的文化素养是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实施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的发展取决于父母的发展。”⑤A.C.马卡连柯.家庭与儿童教育[M].丽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25也就是说,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较为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教育理念更加先进,教育方法更加合适孩子的需求,教育能力更强、教育效果也会更好。此外,文化素养较高的父母在创设家庭教育环境、处理家庭成员关系以及组织家庭活动等方面也做的更好。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提出,要给予儿童“适合的教育”。所谓“适合的教育”,首先是合乎人性的教育,其次是适合学生群体特点的教育,再次是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三者具有词典式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偏废。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而言,父母对家庭教育没有足够的正确的认识,无法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对家庭教育的实施就无从谈起;此外,基于农村教育固有的缺陷,父母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教育水平低下,能力不足,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上要么溺爱,要么放任,要么惩罚,想要给予“适合的教育”可谓力不从心。

(三)父母的态度

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也是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对子女的关爱方式、以及对子女的期望三个方面。首先,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影响子女的成长、发展,父母真正的关心、抚养孩子,满足孩子成长所必须的物质需求,重视学业成绩,关注其心理健康、道德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孩子思想、行为的进步。反之,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孩子无法获得家庭的温暖,态度冷漠,对生活和学习缺乏信心,不愿和父母沟通交流,烦恼无处诉说,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影响其价值观、行为。此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使用恰当的方式关心、热爱子女也至关重要。首先要理智施爱,不能一味的迁就,儿童处于未成年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而非溺爱、一味的迁就。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平,对子女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有重要的影响。普遍认为,父母对子女期望水平越高,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激励越大,由此子女学习动机越强,其学业成绩、道德品质也就普遍提高。反之则会是子女缺少信心,学习动机不足,由此造成学业成绩、道德品质下降,阻碍子女健康成长。

四、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应然状态

(一)走向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

心灵是相对于身体而存在的不可触摸的精神层面的物质,它是“潜能,是精神,也是一种物质,一种看不见的潜在物质,一种虚空的客观存在”①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P139,是人生存的根基。关怀是情感的表达,是精神的慰藉。美国关怀伦理学家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②马建勋.心灵哲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P18这就表明:其一,关怀是一种责任,它意味着你对被关怀的人以及事物负责;其二,关怀人内在的、内隐性的精神世界,凡关乎精神世界则需要人通过外在的关怀行为所体现。关怀分为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两种类型,自然关怀“源自于人的本性,是原始的、最初的,带有一定的冲动色彩”,而伦理关怀是以自然关怀为基点,源于人的道德情感的关怀。

在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作为关怀主体的父(母),其对儿童的关心既包括自然关怀,也包括伦理关怀部分。首先,作为母亲(父亲),他对孩子的爱是出于本能的行为,是自然的、冲动的、无需过多价值判断的关怀。其次,自然关怀是远远不够的,关怀是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双方共同建立的双边关系,而非只是关心者单方面盲目、冲动的去爱,作为关怀关系建立主体的父母和留守儿童处于平等的地位,倘若出现何种原因使得被关心者否认关心的存在,这种关系就会瓦解。而在此过程中,关心者和被关心者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相互交换的,关心者同时也可变为被关心者,被关心者也可以变为关心者。

人的情感、心灵是内在的,不可触摸的存在物,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缺失具有内隐性,很难被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不重要。恰恰相反,亲情的缺位、心灵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因此,父母只有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认识到他们对关怀的渴望以及心灵情感的缺失问题。而现实生活中,一部分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大多时候是单向的、不对称的,这就需要引导其学会关心,具备关心的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心关系。另一部分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一方出去外边打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忽视了孩子对情感的渴望和需求。物质生活的需求是必须的,但物质生活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世界的满足,儿童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对其心灵的关怀、精神情感的满足尤为重要。“爸爸,你再不陪我玩,我就长大了”短短一句话,吐露了多少儿童童年的心声。“长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由、独立以及越来越少的亲情时光,在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对父母的定义是不同的,小时候爸爸、妈妈是英雄,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是可以将心灵依附的人,而在这个阶段缺少了陪伴,缺少了心灵的关怀,对儿童成长必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二)走向关注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它承担着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任务,因此就要求父母在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是关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内容上要追求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对此,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做过详细的论述,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详细的阐述了绅士的家庭教育包括家庭体育保健、家庭道德教育以及家庭智育。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家庭应对儿童实施家庭体育、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和任务。可见,由于历史文化、时代背景的不同,从古至今对家庭教育内容的阐述不尽相同。即使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家庭教育实施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体而言主要包括德、智、体、美以及基本知识和基本生活技能。

身体素质是个人生存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体育。洛克在《教育漫话》的开篇就指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①洛克.教育漫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P4家庭体育要保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尽可能补充必要的营养需要;二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督促孩子进行户外运动;三是保证孩子人身安全,增强孩子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心智尚未成熟,这时需要父母的及时正确的指导,然而留守儿童缺少有力或有效的监管,儿童人身安全很难得到保证,易产生安全隐患。在已有研究中,留守儿童除了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外,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缺少来自父母双方完整的爱,得不到正常儿童所需要的情感关怀,由此导致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德育在教育中起统率作用,而家庭教育作为“人之初”的启蒙教育,对儿童德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每个新生命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无知无识的生命个体,要想把它培养成人、成才,就必须具备生活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此,古人已有详细的论述,孔子在实施家庭教育时,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诠释了孔子对家庭德育的重视,家庭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儿童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树立功利性的家庭德育观,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父母一味的追求分数与成绩,片面的把家庭教育理解为智力开发、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孩子的评价则是成绩好一好百好,成绩差则认为一事无成。

智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进行家庭智育时必须注意科学性和全面性②[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P27,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智力培养,又要注重道德品质。此外,在对儿童实施家庭智育要遵循科学、有效地方法与原则,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此外,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培养儿童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赵忠心认为,家庭也担负着儿童、青少年美誉的任务,具体是表现为:第一,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享受美的能力;第二,培养孩子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第三,培养孩子高尚的精神情操。总之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家庭都是具体的、唯一的,因此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实施家庭教育,要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以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全面发展。

(三)走向理解、平等、赏识的家庭教育

在封建社会,人与人交往的本质特征是人身依附关系。家庭奉行“父为子纲”的男子主义为中心的家长制,子女唯父命是从,亲子关系完全是权威与服从、命令与执行的关系。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受到父母教养程度的提高、家庭成员平等地位的确立、以及科学的教子、育子观念的形成,亲子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应走向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平等和欣赏的过程。

理解是建立在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和内心世界了解的基础上,并能对儿童的思想、言行做出合理的解释。这就要求父母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倾听,用平等的心态感知儿童的所知、所想、所为,善于发现儿童不同于成人的想法、行为,不以成人的标准分析、判断儿童的行为,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蒙台梭利针对家庭教育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二是尽可能支持孩子活动的意愿,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三是必须时时警惕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特别是对外来的影响,比家长想象的还要细腻敏感。③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52此外还要对自身经常反思,常常反躬自问:“我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应该如何积极引导?”。

儿童在家庭中具有独立的人格,与父母有平等的家庭地位。而在现实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某种家庭权力的运行,家庭的权力主要掌握在父母手里,强调服从与尊重权威,这样就使得家庭教育充满了等级化的色彩,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权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父母常常用自己的权力支配孩子,儿童很少有决定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机会。由此,改变家庭权力分布,重视儿童的家庭地位,倡导家庭民主、平等显得尤为重要。

赏识就要求家长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儿童,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也就是说,赏识教育要建立在信任、包容的基础上,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就要求我们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儿童犯下的错误,而往往现实生活中父母在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会居高临下的批评,甚至采用打骂的方式,从而使孩子失去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此外,赏识教育要求我们尊重和激励儿童,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到:“父母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自己的孩子”,这也就是说父母和孩子之间应保持的平等的关系,不以家庭权利随意支配孩子、控制孩子的行为,而应该积极鼓励,以表扬、肯定为主。

猜你喜欢

单亲教养监护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单亲爸爸育儿经:军事化管理收服“公主心”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论倾听单亲子女心声的策略
单亲妈妈张柏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