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研究
2018-02-24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8)
2018年1月份,国务院批复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作为一项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正式获得国家批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是以大力破除低端无效供给,着力化解山东省境内钢铁、煤炭、电解铝、火电、建材、低速电动车等行业过剩产能等旧动能为目的,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着力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为了更好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尤其是山东省高职院校要积极作为,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并且要认真审视人才培养工作。山东高职院校要本着“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气魄,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是山东省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国家、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国家发展战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改革,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改革需要人才支撑。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实施无疑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影响了高职院校办学思想。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人们思想的再次解放,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就必须积极转变办学思想,其包含多个方面。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将给高职院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指导思想更新带来积极影响,将有助于打破高职教育一些不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
其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有助于高职院校强化专业特色建设。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打造十强产业,这无疑给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实施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主动对接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相关产业,完善专业设置、打造与十强产业相关的专业群和构建大课程体系,以更好地体现高育人特色。
最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将有效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力度。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是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势必要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执行力和服务意识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二、高职院校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其育人培养模式和普通高等教育育人模式有一定的不同之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存在着多种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有思想不够解放,限制了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力度;育人特色不鲜明,制约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的发挥;改革创新步伐缓慢,让高职院校有逐步丧失重大发展机遇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和影响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高职院校,特别是山东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进而造成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不够强。
(一)思想不够解放,旧因素影响依然存在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思想主要是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关的理念、行为和条件的内在和外在表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思想不够解放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行为“畏手畏脚”和规章制度形同摆设,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并且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所要求的思想和行为不相符合,一定程度上影响山东高职院校为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源动力。
1.办学理念偏技能而轻人文,不利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现需要一支综合性建设队伍,其中技能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相连,两者都需要高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等职业教育起源于技术技能培训,因此该高等教育类型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需求标准也发生深刻变化。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要综合素养高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学生单纯地具备了过硬的专业职业技能也是不满足这一要求的。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而轻人文的办学理念,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要。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素养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支撑,实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重技能而轻人文的办学理念,严重制约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虽然,高职院校提出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但是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将人文素养培育在人才培养过程认真加以实践。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现需要从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方法,山东高职院校是传承齐鲁文化的重要场所,文化传承需要高职院校形成学生人文教育的氛围。然而,高职院校不能将人文和技能等同看待的现实,导致包括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不能在高职学生脑海中有效地“生根、发芽、结果”,从而使山东本土文化所蕴涵的优秀素养不能体现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这不利于高职学生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2.新旧教学方法转换思路不当,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不理想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要新和旧做到真正转换,具体到高职教育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真正实现新旧内容和方式转换,而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学是核心,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所包含的思路,就是在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高职院校也应该顺应这一要求,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高职院校因其存在旧思维模式的影响,造成高职院校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不能取得预期效果。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创新关键在于领导、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能否形成一种默契,领导的支持是前提,教师的研究和实践是关键,学生的接受是结果。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首先强调的是思想解放,因此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创新首要的因素是该过程所有参与者的思想解放,否则,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新旧彻底转换也是无法实现的。如果高职院校没有“腾笼换鸟”的气魄,领导对教学方法创新不敢大胆支持,担心打破原有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教师不敢大胆研究和实践新教学方法,可能会采取“糊弄”方式,学生也将对新教学方法怀有“抵触”心理。没有新教学方法支撑,高职院校将不可能造就出真正适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求的人才。当然,这里强调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新旧彻底转换,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创新在本质上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这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实践过程的方法论是一致的。如果高职院校没有创新教学方法,学生也将无法真正掌握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知识,从而造成他们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中“找不到”合适的奉献位置和角色。
3.完善规章制度思维滞后,管理方式创新不足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思想解放,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在于规章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方式创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方式,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各项规章制度有普通院校和技术培训学校的影子,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很多地方还有待于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很多方面还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从而造成高职院校某些规章制度过于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的要求。规章制度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管理工作的基础,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往往导致高职院校管理方式只能局限在某一个小范围内,不能有效开展创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高职院校管理方式存在着“僵化”的现象,没有及时进行化解,造成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在整个育人工作中不能有效发挥积极作用,有时甚至会造成小范围的“波动”。借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过程的思路,不难发现高职院校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创新是辩证的关系,高职院校规章不完善的原因不外乎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人为因素是主观的而社会因素是客观的,两者发挥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前者是相关人员“不作为”而引起,后者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因此,高职院校规章制度中存在旧因素有时是“无可奈何”的,这直接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所需要的新颖管理方式,有时只是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真正有效进行创新,这种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相关人员思想不够解放和遇到矛盾不能采取向前的思维方式,从而最终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不能有效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二)专业育人特色不够鲜明,高职教育价值体现不够充分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不同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注重育人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强调了产业特色发展思路,这为山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参考。专业建设特色、课程设置特色和师资建设特色,构筑了高职院校育人特色的三大基础,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专业建设特色是基础,课程设置特色是关键,而师资建设特色是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专业建设主次不清,专业特色不鲜明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是通过专业建设来完成的,高职院校专业类别比较多,而高职院校起点专业可以凸显该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需要理工和管理类别的人才比较多,十强特色产业几乎涵盖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类别。高职院校为了实现自身的永续发展,往往需要在专业建设上下大力气,追求专业类别全面化,这就造成专业建设出现主次不清的问题,如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职院校可能就会花大气力申报和建设超出高职教育价值的“高大上”专业,从而将有限的资源用在了这类专业建设上,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其他专业发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不但需要高新技术产业,一般传统的产业也是重要支撑的条件。高职院校本应该强化传统优势专业建设,但是不能正确梳理传统优势专业和新建专业关系,从而对高职院校特色产生消极影响。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往往不切合实际的强加几个专业建设,造成其他类别专业建设投入资源较少,如某些高职院校为追求生源最大化,打着特色专业品牌效应大量招生,这样往往造成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和高职教育资源浪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新与旧的转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问题,这就意味着山东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工学类专业建设,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具有类别齐全的工学类专业,却不能将它们作为重点专业建设对象,而是将一些国家限制性的专业当成专业建设的主角,这就形成了专业建设主次不分的局面,从而导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链需求不够紧密,专业特色不够鲜明。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大课程体系特色凸显乏力
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性载体,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一般是按照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式设置,它们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实现这一目标,课程设置是关键。高职院校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的,每个课程都经过科学论证,尽管如此,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够合理的地方,比如公共课程不能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能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造成高职学生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实际上就是全体建设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在一过程中,高职学生将不可能在这一伟大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专业课程是按照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模式来设置,这个思路是科学和合理的,然而高职院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往往安排不够合理,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应该是建筑施工技术,实际操作中却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这种设置方式显然是不合适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是需要家长、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支撑,这些方面往往可以从隐性和粘性方面发挥育人作用,从而可以形成隐性课程。但是高职院校往往对这些隐性课程重视不够,出现了隐性课程处于“荒废”的状态,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无法有效合理的搭配起来,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局面将无法真正形成,进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大课程体系育人特色的凸显。
3.师资建设特色欠缺,榜样力量不足
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者,其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高职院校教师在塑造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方面发挥着榜样的作用。高职院校重视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为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职业能力,然而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其中就包含了如何教会学生做人的问题。高职院校引进教师时,往往看重教师的职业能力而不注重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这就造成一些品行不端和没有担当精神的“人士”混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打着“双师型”教师旗号进行教学工作,这些人员在课堂上往往“灌输”消极思想,给高职学生思想的形成制造人为的混乱。一些没有担当精神的教师往往从个人利益角度去思考教学和责任问题,给学生演绎了“遇到责任往后缩、利益来了往前跑”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能会“模仿”这种为人方式,而教师榜样作用完全走向了负面。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不能从德才并重角度去建设师资队伍。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调教师的职业能力是必然的,然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支撑职业技能的源动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要高职院校提供大量的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培养具有教师和师傅双重身份的教师,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往往是需要投资大量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然而高职没有“真正”投入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出现了教师往往只能发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单一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全面榜样作用,此时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的是技能而很少获取职业道德,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强,限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空间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模式等方面的革命性变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也要按照这种思路,去思考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上敢于下大力气进行改革。然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所涉及的办学体制、执行能力和服务意识等诸多方面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空间有限。
1.办学体制比较单一,无法支撑人才培养多元化需要
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是整个育人体系能否顺利运行的保障。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有着密切关系,大多数高职院校诞生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因此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特征在高职院校办学体制中还留有痕迹,这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灵活性发挥,从而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办学体制主要涉及管理体制、所有权归属和财政补贴体制,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核心部分,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体制还存在不少不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之处,如领导层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比较薄弱,造成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一定程度的“丧失”,甚至出现决策“腐败”。目前,高职院校所有权主要有两个方向:国家和民间,这样就造成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出现了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之分,两者在办学目的本质上是相同的,然而在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实践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差别,从而直接造成人才培养质量出现差别。财政补贴主要是高职院校办学资金来源的问题,实质是关系到学生经济负担问题。目前,我国对公办高职院校是有政府财政补贴的,而民办高职院校几乎没有政府财政补贴,从而导致公办和民办高职学生经济负担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办和民办高职学生健康成长。高职院校存在的办学体制不灵活和单一,直接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的单一化,这样就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需要灵活和富有活力的办学体制,这与新旧动能需要灵活的人力资源供给模式要求是一致的,而高职院校存在的单一化办学体制,限制了高职院校向新旧动能转换有效供给人才的能力。
2.执行力不够强,无法确保人才培养工作效率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执行力建设。没有执行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所涉及的每个环节,不可能取得满意效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也是一个讲究执行力的过程,其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关人员切实发挥执行力,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然而,高职院校深受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育人工作执行力方面有待改进。高职院校执行力不强,主要表现负责人不担责任,如某些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时,害怕“得罪”其他教师或者以自己小利益作为考虑问题出发点,不敢大胆对课程设置进行大刀破斧改革,而是采取推卸责任的方式,导致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执行力不强,比较容易出现表面化工作,如高职院校制定某些育人方案时,不能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方案,而是提出一些“高大上”的方案,并且还不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现有的客观情况,导致方案无法执行,从而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高职院校执行不够强与相关人员的工作态度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高职院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如普通高校,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效率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执行力直接相关,目前高职院校执行力不够强的现状,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的例子是在执行力不够强氛围下,高职学生也会慢慢养成一些不良行为,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是其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最大的贡献之一,完成这一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具备较强的执行力;没有高强度执行力支撑的高职院校,其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效率将是低下的,更不能高效率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3.服务意识淡薄,不能有效培育学生感恩情怀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现需要一怀有爱国和感恩的建设队伍。高职院校作为实现这一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中坚力量,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服务意识不论是对在校学生还是毕业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然而,在高职院校服务学生的实践中,却表现出了不同景象。首先,任课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服务学生,学生日常的课业学习有些教师不去关心,仅仅认为自己只能在课堂服务学生,而课下服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需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才会去做,这样给学生树立的“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奉献”的“榜样”;其次,有些专业负责人被动的去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因为他懂得不去做一些表面文章的举止,自己的那一部分经济利益将拿不回来,自私自利的形象跃然纸上,以为这样可以糊弄学生和领导,其实给学生塑造了一个负面形象;最后,无视毕业生离校之后的后期服务,毕业生是高职院校宝贵的财富,他们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之一。然而,在现实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有时对毕业生后期服务做得不够到位,让毕业生往往是带着“怨气”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这样的结果在他们心里很难形成对社会真挚的感恩情怀。高职院校服务学生意识淡薄是多方面原因造成,服务需要花费大量资源,毕竟高职院校办学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服务学生资源投入是不是值得,这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高职院校“怜惜”资源,而不舍得在服务学生工作方面投入资源,这将不利于为高职院校服务职能作用发挥奠定内在基础。高职院校服务学生意识薄弱现实表现在没有形成良好的教风,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没有与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
三、高职院校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应采取的措施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是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其对山东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积极作为,主动对接和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针对思想观念、育人特色建设和改革创新力度上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山东省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一)抢抓机遇,破除旧思想因素影响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给高职院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发挥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教学方法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中的动能作用以及规章制度的规范作用,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1.构建“人文+技能”育人理念,强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育人理念有着紧密的相关性。为确保正确的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向,高职院校应充分把握“工匠精神”内涵。首先,高职院校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从哲学和历史发展角度去审视“工匠精神”在当代高职学生身上的具体反映是什么,唯有如此,高职院校可以制订出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放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大局中,思考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内涵,要与“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相结合,准确把握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接合的途径,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实效;最后,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寻找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坚决防止出现流于形式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即仅仅通过道德感化和口号宣传来实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不管高职院校采取何种形式的培育方式,都要将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并且学校在整个过程中要发挥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出发,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精神。高职院校要体现地域特色,能够真正结合办学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需要来思考人才培养工作和育人理念问题。比如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主战场是山东,因此要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山东精神,引入山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理念中,同时注重将齐鲁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进入高职教育课堂,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2.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教学方法是高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环节,它决定着高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平。高职院校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教学方法,前者侧重技能知识传授,而后者侧重理论知识讲授。目前,出现了比较多的新颖教学方法,如微课、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这些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撑条件才会发挥作用,有些支撑条件在高职院校是不具备的,因此创新教学方法要立足高职院校现有条件,采取适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新教学方法,这一过程中,不能不加分析地否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比如板书授课是一项传统式的授课方式,我们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使用就排斥这种方式,这是不科学的。高职院校教学方法要注重案例的选取,为了更好的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任课教师可以将与山东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高职学生学习方法也是创新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习惯的养成。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有很多情况和问题,需要建设者采取不同的对策,为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与本科生、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有所不同。高职院校任课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这个过程需要注重针对性。教学方法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习能力和担当意识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上职业性和人文性并重、个体性和全面性兼顾,教学方法上注意融入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并且要突出项目化、综合化和做学教一体化有机融合的特点。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支撑管理方式创新
高职院校管理方式起始于规章制度,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就不可能会有管理方式创新。高职院校涉及人才培养工作的规章制度非常繁杂,为了确保规章制度实效,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与高职学生专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整改。在完善规章制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应该让规章制度发挥育人作用。高职院校除了诊改原有规章制度,还要积极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如高职学生导师制度,精准指导每个学生成长,让每个高职学生都有健康成长的引导者。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要始终以严格和科学为标准,严格约束教师学术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但是要体现人文关怀,不能搞一刀切。管理方式创新要体现出高职教育价值,要结合高职院校实际,不能盲目跟风。每个管理方式都要经过科学论证,才可以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影响。针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高职院校要主动制定对接十强产业,优化专业结构的规章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实施高职学生分类管理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实现性;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梳理校企合作办学规章,加强产教融合工作管理,通过这这种管理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企业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中坚力量之一,高职院校要积极践行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加强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工作。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国家招生政策许可条件下,高职院校要创新招生方式和管理考核制度,如采取企业标准考核生源,这样可以为高职聚集大批综合素质高的生源,从而为管理方式创新提供良好的实践对象和永续动能。
(二)强化专业育人特色建设,凸显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院校特色建设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属性。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需要高职院校做好专业优化、课程体系优化和师资队伍优化等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特色建设,以凸显高职教育价值。
1.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十强产业
按照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方案要求,高职院校要认真论证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优化升级一批传统专业,积极构建与十强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在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基础上,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同时合理分配专业建设资源,适当增加高职院校原有制造类专业群、服务类专业群建设。重视高职院校交叉专业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有效资源的效益。高职院校要将于十强产业对应的专业作为未来一段时间专业建设的重点,调整这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稳定招生数量,增加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高职院校要从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等方面,科学规划人才培养工作,做到有所为,同时要注重专业间的协调发展。为了进一步做好服务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建设所需人才培养工作,首先,高职院校要弄清楚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所涉及的十强产业与学校所设置专业相对应情况,要认真研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要求相协调;其次,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优势升级传统专业,不能“盲目”跟风申报一些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专业类别,申报专业一定要与学校人才培养基础相一致,在升级传统专业时,要吃透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实质和内涵;最后,高职院校要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专业优化升级步骤,注重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不能被动地进行专业优化升级,应该是主动积极地开展专业优化升级工作,从而能以积极态度服务好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国家发展战略。高职专业建设要以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主导产业结构调整为驱动,实现专业特色建设动态预警和产业链发展同频共振。
2.构建大课程体系,强化高职人才分类培养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高职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要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扩大人文课学分和实践课程比重,促进高职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成才。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工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专业课程,实施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将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和环境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建立企业生产过程和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塑造无缝对接。高职院校要探索职业教育“能力标准+课程体系+执业证书”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德技并修,强化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政治意识。高职院校要构建职业教育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开展与新旧动能转换相关的创业、创新教育,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高职院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协同育人模式建设,要将家长、社会、企业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知识纳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使它们成为具有育人作用的隐性课程。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构建高职教育大课程体系的方式,要注重挖掘山东本土传统文化魅力,将儒墨教育哲学思想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中,形成具有育人作用的显性课程,从而构建成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主体,并且符合高职教育育人特点的大课程体系,进而为高职院校培养符合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程建设工作所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科学合理的载体。
3.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向高职学生传播正能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了师德师风建设问题,这是教育传播正能量关键。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没有职业素养过硬的教师,也不会有心怀正能量的学生。高职院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同时要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相结合。首先,高职院校要学会“辨别”,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至两个方向:高校和企业,这两个不同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也会让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差异,这情况下学会“辨别”应聘者职业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高职院校可以从档案等传统方式去考核这些教师的成长历史,同时也要提倡新型方法的引入;其次,要辩证看待高职院校教师德与技的辩证关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核心,引进教师特别看重技能。职业教育实践表明,没有德支撑的技能,技能将是没有价值的,因此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基础;最后,高职院校要敢于“淘汰”,高职院校引进高水平专业骨干教师难度往往比较大,这就容易造成“容忍”专业教师的某些“不良”行为。比如高职院校要敢于对没有担当精神的教师可能成为专业负责人或教学“骨干”的现象说“不”,按照做好新旧动能转换的气魄,坚决淘汰“有位而不为者”。高职院校采取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向学生传播正能量。高职学生获取正能量的重要来源和途径就是专业教师行为方式,因此要特别注重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尝试物质和精神相结合奖励方式,真正做到“有为者有位有实惠”,引导专业教师养成正确的教学和学术行为,激发教师工作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向高职学生传播各种正能量,从而使高职学生具备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素养和价值观。
(三)用好诊改方法,奋力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积极作为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是高职院校自我进行改革的过程。目前,高职院校实现改革的有效途径是诊改,它是高职院校自我诊断和改革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常态性项目。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诊改思路,解决办学体制单一、执行力不强和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
1.国家和学校协同努力,破解办学体制单一化难题
国家要积极倡导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教育成功的成才观,不断完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构建“国家资格框架”,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价值的教育体系,实现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等值化。国家要重视一线生产工人的社会保障和待遇问题,让高职学生拥有职业归属感,这样有助于高职学生安心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国家应该支持各级政府将高职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前做好十强产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探索多元化的育人模式,要按照新时代要求,积极转变育人理念,要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置于学校育人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工作的首位,确保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强化高职院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价值定位。政府要鼓励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如山东省政府可以根据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格局、特点和需求,引导学校、行业协会、公司企业共同探索多元主体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并通过财税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同时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尝试探索联合培养人才可行性途径,以缓解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困局。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机构,研究多元化办学的理论,为建立产权清晰、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和运行高效的现代高职教育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国家要注意舆论引导,为高职院校探索多元化主体办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此减轻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内外压力。
2.分解目标责任,提高执行力强度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是目标责任比较强,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高职院校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本身目标性和责任性比较强,需要高强度的执行力才能得以实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诊改方式发现执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然后,结合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所需要的标准,精准定位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将每一个目标责任细化成若干个考核标准,将其分配到每个二级单位,根据他们完成情况给予严格考核。高职院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目标责任的实践方式,可以采取PDCA循环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目标的实现越来越精确。高职院校提高执行力,要发挥监督制度的作用,监督人员配置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院校要从政治高度,选择好监督人员。执行力与高职院校教职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高职院校在分配目标责任时要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让他们以积极心态高效率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高职院校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要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联系,首先高职院校要制定教职工和学生创造“人人出彩”的机会和环境的目标和责任,促进高职教育内生性发展;其次,高职院校要制订优化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课程体系相对接的诊改方案,增强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的灵活性;最后,要面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十强产业,增加学生十强产业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强度,并探索大众化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新模式,以此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
3.真诚服务学生,增加学生获得感
高职学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价值的关键主体,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具有真诚服务学生的意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就是一个服务的转换过程。高职院校服务好学生应该做好三步工作,首先,高职院校要舍得在服务学生上投入资源,要树立服务学生无小事的意识,要扩大服务学生的工作内容范围,将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纳入服务工作范围;其次,高职院校要约束服务学生人员的行为举止,彻底杜绝服务学生工作上的“耍威风、脸难看”的现象;最后,高职院校服务学生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高职院校服务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获得感,做好学生服务工作起始于制度而实践在于人员,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防止出现服务学生制度“高高挂在墙上”的现象。高职院校要严格科学利用诊改方式制定量化考核服务学生工作方案,严格约束管理人员行为方式,实现学生服务工作精细化和人文化。如将学生学习和生活难题划分成不同的项目,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专业、高效完成项目任务和独立思考所遇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服务的存在感,让学生具有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能力和意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明确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将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人才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相结合,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切实拥有学习和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他们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高职院校要以诊改为手段,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实现学生服务全面升级。
四、结语
高职院校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性比较强的工作。只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相互协调,才能取得实效。高职院校服务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关键在于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而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高职院校从思想、特色和改革创新下大气力。同时,高职院校要将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以学生为本和面向产业的内外部体制机制,化解高职院校服务新旧动能转化的实践难题。高职院校要按照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专业育人特色建设和增强改革创新力度,不断优化升级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内涵和质量,还要重视高职教育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相关理论研究工作,为解决高职院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发展战略的“瓶颈”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此外,高职院校要重点做好产教融合,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就业链的高职专业育人体系,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校研合作、家校合作模式与机制以及不断探寻山东本土传统优秀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将山东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业先进技术、产业优秀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融入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最终形成有助于提升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合力。高职院校要抓住和利用精准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历史机遇和新时代要求,以达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提升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能力的目的,从而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支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