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本课堂”历史教学生成策略

2018-02-24李梅菊

新课程(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本课堂学本预设

李梅菊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山西 运城)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学是展示创新和生成的过程。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校以“学本课堂”改革的实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课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传统课堂注重预设,按照预设完整进行的状况已经改变,现在的课堂更强调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主动生成,注重生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成策略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通过预设促生成

预设即教师预测和设计,教师以课程标准、教学任务、学情为前提,预设问题、学习顺序和学习过程。生成即师生生长和重建,学生在质疑、交流、展示中提出新观点,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激发、捕捉和引领动态生成。

强调生成并不否定预设,预设是“学本课堂”的基础,生成则是“学本课堂”的升华,二者有机统一,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精心的预设,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课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难点、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拓宽知识面,广泛涉猎有关知识,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同时要深入了解学情,据此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任务,根据目标和任务进行预设,这几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激发生成、引领生成的基础。在预设时注意要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我校学本课堂的实践中,预设分两次,第一次是在对教材、课标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预设,学生根据预设的“学本”,自主学习,完成“学本”,自主生成。如必修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基于在预设中对教材的深度分析,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改变以往简单的、碎片的对史实的列表归纳,而是在学生自主梳理教材史实的基础上,课堂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题:一是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轨迹及实质。二是结合史实,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计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学生课堂讨论热烈,更有利于新知生成。第二次是教师批阅学生的“学本”,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进行二次预设,呈现在展示课上探究讨论的“真问题”,这体现了我校“学本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如《启蒙运动》一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了对背景的理解、归纳,过程的归纳、识记,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的归纳、识记,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做了初步比较。自主学习后提出的问题是对主要代表人物观点的理解,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理解不透。而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据此,我进行了二次预设,摘了其中一个问题做以说明。

材料一: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材料二: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材料三:一个为人尊敬而又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利去行善,却无力去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哲学通讯》

问题: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伏尔泰的什么观点?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当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公共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她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她,强迫她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问题一:上述材料反映了卢梭的什么观点?

问题二:结合以上史料,你如何理解“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两种观点的区别?

通过原始材料,既锻炼了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观点,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生成不同的观点,这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

以预设促生成,用生成的资源为以后的预设提供素材,以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二、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学资源首先是教材,但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种,而且使用教材时,不能照搬教材,要善于利用和开发教材,把教材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仅仅作为灌输知识的道具。教师要牢固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处理教材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要敢于打破教材的顺序,重新整合教材,大胆取舍和补充,灵活处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

其次是拓展性的资源。历史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教学中可以补充大量的历史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图片、影视、统计数据、对历史事件不同的观点等,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同时通过这些补充的史料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生成。

最后是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如学生不同的观点、质疑、失误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生成的导火线。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件,往往包含着学生的困惑、兴趣,接近学生整个群体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能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就会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资源,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强教研,整合教师团队资源,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分享,实现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同时将交流活动中的重要资料形成资源库;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的资源优势,发动学生阅读以及网络搜索,将他们获得的知识进行搜集整理,通过搜集学生的社会实践研究报告、学生的家庭家族历史、学生的旅游见闻等,也可以充实资源库。

三、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参与,营造生成的氛围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是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经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现行的历史教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较简洁,缺乏过程性材料,缺乏史料支撑,更多的是结论性的东西,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实现生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适宜的情境,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以利于学生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和发散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创设情境要兼顾趣味性和科学性。一要注意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否则会失去意义。二要和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结合,创设简单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带着好奇和求知欲投入课堂教学中。如讲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联系实际,创设美国总统大选的情境。首先多媒体展示美国总统大选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美国总统候选人是如何产生的?美国总统选举经过哪几个阶段?最终如何决定谁获胜?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体验总统大选的过程,学生热情十分高涨,效果很好。三要借助多种方式构建历史情境,如多媒体的使用、社会调查、角色体验等。四是设计富有挑战性、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其创新意识,生成新知,如在选修四《历史人物评价》第二单元孔子一课,在谈到对孔子的评价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几组孔子的画像,(分别是历代封建王朝时期的孔子、天主教徒眼中的孔子、新文化时期的孔子、“文革”时期的孔子)让学生先判断分别是什么时期的,画像的寓意及原因,最后总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这样层层设问,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展示,既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也注重了不同层次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学科素养得到了提升。

四、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

基础教育改革倡导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过程,真正赋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师在观念上,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参与与探究。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大胆展示。有质量的课堂应有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将发生质的飞跃,这是实现生成的重要路径之一。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每节课前让学生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课堂上由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由其他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大家共同参与,既达到了对基础知识的梳理总结,同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对历史问题的阐释和学科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如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复习课时,可设计两个表格,学生自主梳理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相关内容,在学生自主梳理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1)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探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后将探究结果小组展示,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是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分享,极大地促进了教学中的生成。

历史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

猜你喜欢

学本课堂学本预设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教育寻真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在学本课堂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教学相长新内涵视阈下的学本课堂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