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8-02-23于亚萍
于亚萍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均给予生活、饮食、运动指导及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 中药;灌肠;针灸;盆腔炎
慢盆腔炎是临床最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的炎症,常为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迁延所致,主要临床症状有小腹坠胀、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有异味或月经异常、易疲劳等。本病病情复杂,缠绵难愈,是妇科临床治疗的老大难。近年来,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已得到认同。本文就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15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4月-2017年3月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年龄22~49岁,平均(34.2±4.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5年。治疗组年龄23~50岁,平均38.5岁;病程4~5年,平均4.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确诊,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排除其他脏器疾病与恶性病变;1个月内均未接受过其他与慢性盆腔炎有关的治疗;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两组均给予生活、饮食、运动指导及常规西药治疗。具体用药步骤:①对照组给予氨苄青霉素4.0 g溶于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甲硝唑片0.2g/次,口服,3次/d;妇科千金片,6片/次,口服,3次/d。7 d为1个疗程。②治疗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方药组成:丹参30 g,败酱草30 g,红藤15 g,败酱草30g,土茯苓30 g,蒲公英15 g,苦参15 g,香附15 g,赤芍15 g,薏苡仁10 g,延胡索15 g,黄柏9 g,肉桂6 g,三棱10 g,莪术10 g,甘草6 g。将以上中药加水浸泡2 h,浓煎100mL,待温度至39~40℃,保留灌肠15~20 min,1次/晚,连用10 d。同时针灸治疗,取穴中脘、关元、子宫、归来、中极、八谬、足三里、三阴交、肾俞,每次选2~3穴,针刺或艾灸。每天早晨9~10时选2~3穴针刺,中强度刺激,留针30 min,隔天午后艾灸,同样选2~3穴以艾条施灸,每次灸2~3 min,共15~20 min。針刺与艾灸轮流施治,10 d为1个疗程。灌肠与针灸均避开月经期,月经干净1周后开始治疗,2个疗程间隔5 d。两组同时治疗3个月后评定综合疗效。分别于治疗开始及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做妇科检查、B超检查,以判断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治疗后,患者的原有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恢复正常,B超检查提示子宫附件正常,盆腔无包块及积液。②有效:症状消失或好转,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B超检查提示子宫正常或肥大,盆腔包块及积液减少或消失。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妇科检查局部体征如故,B超检查无改变。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8.7%)明显高于对照组(72.0%),经检验,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讨论
盆腔炎主要由产后或手术、性生活不洁引起的感染所导致,在中医上属于“腹痛”“带下”“积聚”等范畴,因外感湿热邪毒入侵,伤及任督二脉,滞于胞宫,胞脉与气血相搏结而致;或情志所伤,肝郁气滞,或房劳多产,肾虚失于固藏而致,需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相应地运用理气解郁、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法,使内环境达到“阴平阳秘”才能治愈本病。
本文所采用的中药方中,败酱草、土茯苓、蒲公英、苦参、薏苡仁、黄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红藤、丹参、香附、赤芍、延胡索、三棱、莪术具有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肉桂取其补虚暖宫之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更能增强疗效。加之针灸的疏通经络、理气止痛、调补冲任等功效,则可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抗生素。
总之,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疗效肯定,简单、经济,值得推广应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