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丑至极处的无言之美
——王林波《丑石》教学片断及评析

2018-02-23刘正生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汉白玉浣纱石匠

刘正生(特级教师)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说:“怪石以为美,丑到极处,便美。”贾平凹的《丑石》体现了这样的审美观。本文通过描写一块长年累月埋没于污泥荒草中,不但不被村民们重视,反遭咒骂和唾弃,某一日被一位天文学家发现,终于成了无价之宝的石头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操守的探索思考,抒发作者对那种不屈于误解、甘于寂寞生存的高尚情怀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最美的三月,我们在合肥遇见——2018年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年会暨同部编教材教学研讨活动期间,贾平凹的同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林波为我们演绎了《丑石》一课。王老师的课堂灵活但不失沉稳,大气又注重细节,教学过程流畅,环环相扣,让人回味无穷。

一、引入方言,有趣有味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1~3自然段,梳理梳理这三段都讲到了哪些人,他们对丑石是什么态度。

(学生默读思考)

师:来,我们交流交流,说说你的阅读收获。

(引导学生说后写在黑板上:奶奶——碍地面;伯父——没看上;石匠——不采用;我们——嫌弃、咒骂、想搬走。)

师: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写奶奶讨厌丑石的句子?

生: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师:读得不错,正确,流利,但是还不够。我来帮帮大家。请大家翻开课后的资料袋,读一读贾平凹的简介,你有什么发现?

生:贾平凹是陕西省商洛市人。

师:对,王老师还要补充一下,贾平凹是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人,他原名贾平娃。看到这个“娃”字,有没有感受到地地道道的陕西味道?贾平凹说话时陕西味十足。想想看作者的奶奶,这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村的老人说话的感觉,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再读)

师:真好,进步非常大!如果你能够发现并读好这句话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语气词,你一定会读得更有味道。

(生读)

生:是“哟”字。

师:你们家中的老人什么时候会说这个语气词呢?你来学一学。

(生表演奶奶说“哟”的场景,课堂上笑声不断。)

师:这篇课文语言非常接地气,作为合肥人,如果你能够用当地话读一下,那感觉应该不错!

(生读,听课教师笑声不断。)

师:老人说话常常会用到语气词,有时候还会连续多个地用。来,咱们试试看!

出示: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__:__!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生: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哟哟哟!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生: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哟!哟!哟哟哟!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师:不仅是奶奶,连石匠也讨厌这块丑石。奶奶建议石匠用这块丑石来洗一台石磨,但石匠直摇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这石匠要是合肥人,他会怎么说呢?

出示: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石匠看了看,摇着头__:__。

生:石匠看了看,摇着头:这块石头石质太细,用不成。

生:石匠看了看,摇着头:这块石头石质太细,没法用。

生:石匠看了看,摇着头:这块石头石质太细,白给我我都不要。

评析:方言有方言的价值。我国各地的戏曲有上百种,每种地方戏都是以方言为基础的,若没有了方言,这些地方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珍贵的地方戏文化遗产也就无从继承。

王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引入方言进行教学,收到奇效。会说方言的孩子不多,需要发现!当王老师发现一个读得方言味极浓的小男孩后便请他到前面表演读,现场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让学生和在场所有人感受到方言表达的趣味。

最为可贵的是王老师不是为方言而方言,而是把作家与作品与学生学习课文相结合,让学生关注每一个字,找这句话中老人经常用到的一个语气词“哟”,接着联系家里的老人,运用说方言,接着回到文本进行运用,不但激活了课堂,还上出了生活味、语言味。

现在很多学者倡导保护方言,其中保护方言的一种方法就是传承中保护——适当演演方言节目,写写方言文字。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使用普通话,但偶尔在某些环节适当使用地方话也未尝不可,因为它有还原现实生活的感觉,非常接地气,别有风味。

二、品味语言,循循善诱

师:作者写奶奶的语言,如此的质朴、简洁,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村气息。不过,大作家就是大作家,笔锋一转,接下来,你将感受到的是匠心独运的真功夫。自己安安静静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看哪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请你画出来,再多读上几遍。

(学生默读,勾画。)

师:谁有发现?读给大家听!

生: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

师:真好,非常敏锐。就是这句话,写得很有特点,像对对子一样,语言非常工整。我读“汉白玉”,你读——

生:大青石。

师:我读“细腻”,你读——

生:光滑。

师:我读“刻字雕花”,你读——

生:浣纱捶布。

师: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

生: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

师:可以凿下刻字雕花——

生:可以供来浣纱捶布。

师: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可以凿下刻字雕花——

生: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可以供来浣纱捶布。

师:真是太好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把它记在心里!

生(读):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

师:作者的语言很讲究,的确值得我们积累,不过,王老师在读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好像跑题了,这篇文章不是写丑石吗?怎么一个劲儿写汉白玉,写大青石呢?跑题了吗?

生:没有,这是为了衬托出丑石的没有用!

师:哦,原来如此。这让我想起了一篇课文——《桂林山水》。为了写好桂林的水和山,作者是这样写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师:是的,丑石太丑,它不像——

生:汉白玉那样的细腻,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

师:丑石没有什么用,它不像——

生:汉白玉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可以供来浣纱捶布。

师:就这样,作者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让丑石的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析: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对于以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来说,要破解的当然就是这个秘密。

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语言训练点是很多的,需要精选,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加强语言训练时,必须要把握好训练的度,使语言训练与文本感悟相得益彰,和谐统一。王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把第3自然段中的“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作为语言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明确要求,自读发现—动笔圈画,反复朗读—汇报发现,师生对读—引发质疑,感悟写法”,从词到短语再到句子,最后再到主题,引导学生品味、推敲语言表达的形式,领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可谓循循善诱,步步为营,自然无痕,很好地实现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同构共生。

在这里尤其着重指出的是,王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深意和感情,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很值得学习。

三、指向表达,读写互动

师:课文中写道:“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想想看,在奶奶眼中,这碍地面、也没什么用的丑石现在竟然把自己宝贝孙子的膝盖磕破了,她会怎样抱怨呢?同学们可以尝试着写一写,可以用上奶奶惯用的语气词,也可以尝试着运用衬托手法来表现。

出示: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奶奶指着丑石开始抱怨:_________。

(学生思考、书写,教师巡视。)

师: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写的?

生:(用合肥话)哟,我说你这丑石,你没有啥用也就算了,你看你还把我孙子给摔了,你让我说你啥呀!

生:你……你……你这丑石,啥都干不成,你净会惹事,你看你把我孙子摔成啥咧!

生:哟哟哟哟!你咋把我孙子磕了呢!这丑石,你简直是!唉,气死我咧!

生:奶奶指着丑石开始抱怨:哎哟哟哟哟哟,这丑石,啥都干不成就不说了,现在还把我的宝贝孙子摔了。孙子哟,你疼不疼,奶奶给你揉揉!

评析:读是吸收,是内化,是基础。写是表现,是外化,是目的。读与写是双向互动的。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机械地割裂开,忽视了文本“典型”优势。有时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阅读教学中,王老师抓住“她会怎样抱怨”这个空白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奶奶惯用的语气词,也可以尝试着运用衬托手法来表现”,有明确的表达指向。此时课堂静悄悄的,只听见同学们笔尖在纸上跳动的沙沙声,与前面的活跃形成对比,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个环节设计意图明显,让阅读走向写作——读写互动,重在引导学生超越文本,提升阅读体验,进行方法的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搭建感悟“丑到极致就是美到极致”的桥梁。如此一来,既让学生收读懂课文之利,又获得发展想象之益,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练习表达的乐趣。

猜你喜欢

汉白玉浣纱石匠
北京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
天降白玉 宝藏兴业——四川宝兴汉白玉掠影
新编京剧:伍子胥与浣纱女
四川汉白玉石材商会成立
四川宝兴网络招商推出汉白玉产业
石匠破案
浣纱舞韵
石匠的智慧
石匠
麻石匠(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