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让学生“过足瘾”的课
——《景阳冈》教学赏析

2018-02-23景洪春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景阳冈武松张老师

景洪春(特级教师)

一、纲举目张,切中白话小说的文体特征

《景阳冈》选自长篇小说《水浒传》。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小说并不多。当下,许多教师或把小说蕴含的语文知识当作教学重点来教,或把小说“三要素”拎出来反复分析,或努力挖掘文本空白提炼人物形象,殊不知,这样的小说教学还是停留在教“知识”上。张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最有价值的东西,依据小说的文体特征,确定了布点少而开掘深的教学内容。

如第一板块,张老师准确把握学情,由中国传统曲艺形式快板引入,拎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在此基础上梳理文路,切中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与白话小说的文体特征,干脆利落。

二、入情入境,领略原汁原味的文学语言

以《景阳冈》中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为例,教师细读文本,可以读出“武松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武松的豪爽与倔强”。不少教师备课到这一步,就把解读出的内容确定为教学内容,再教给学生,小说教学就算完成了。实际上,这并不是教学内容,只是小说阅读的知识。小说教学不能止于小说阅读的知识,学生的语言发展更不应限于掌握这些知识,教师需要将知识转换为适切的教学内容,即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素养。此外,从小学生的阅读经验来看,他们虽然已在影视作品中了解过大致情节,但一般学生是不会细细品味语言的。这类文白夹杂的语言,对小学生来说有陌生感,读来略显枯燥。张老师将这一语文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欣赏,让学生领略原汁原味的文学语言。要让文学语言对学生的审美情趣、阅读兴趣以及语言运用起到涵育作用,入情入境的朗读便是最适合的方法。

课文写武松喝酒的篇幅比较长,如果全部拿来指导朗读,既显得拖沓,课堂时间也不允许。张老师选取了武松要求店家再筛三碗这一段指导朗读,直抵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武松的倔强。同时,张老师将文本语言转化成对白语言,有助于学生体会角色,看似不经意,实则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拿捏。

很多教师在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往往局限在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导致学生的朗读显得刻意、僵化,也没有起到入情入境的作用。张老师采用了还原情境的办法,不断地将学生拉入人物的处境。如,当扮演店家的学生朗读声音过高时,老师巧妙地点拨:“店家声音比武松还高,怎么做生意?”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渐进入角色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总结:“找到角色的感觉”“语气要自然”。这样的点拨四两拨千斤,学生才可能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三、披文入情,再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意义

很多教师在教小说时,面对一个个鲜活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喜欢先引导学生归纳人物的特点(品质),再品味语言,然后朗读。这样的教学未尝不可,但容易陷入“给人物贴标签”之嫌,也遮蔽了学生的多元解读,且语言文字是杂糅在其中的,很难一一割裂开来。张老师采取的办法是研读语言,从演绎到归纳,再相机引导,适时小结,实现了小说文体特征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统一。

老舍曾说:“小说的第一任务是创作人物。”在引导学生读小说品人物的过程中,既要通过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言行举止把握其性格特点,更要读出人物背后的寓意,读懂典型人物的典型意义。武松是人,亦是神,堪称“神人”。他既具有天神般勇武非凡的特质,也具有真实的凡人的性情。

要想确保民主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需要确保农村财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这对于农村居民利益主体地位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帮助。按照规定,农村财务的公开时间是以每月和每季度为主,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一些村民关心的重大问题和事项的公开并不够重视,并且公开时会运用一些专业会计术语,将公开事项模糊化,致使村民无法理解公开内容的真正含义,不能真正做到财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2]。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大都是作家精心设计和安排的。精彩的细节描写不仅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还能反映人物的处境,巧妙连接故事情节的发展。武松“上山”时的心理活动便是细节描写,清晰地展示了武松从犹豫到决断的心路历程,为后文写景阳冈打虎作了必要的铺垫。张老师紧扣武松的心理,剖析武松的内心冲突。首先请学生写批注,学生大多能通过提取信息,形成对武松的判断:害怕、要面子、侥幸、自欺欺人等。

但教学没有止于此,张老师进一步追问:“假如上山的不是武松,而是张老师……”。这一问巧妙地将儿童的认知经验与好汉形象融合起来。小学生的认知世界,很容易以偏概全。武松乃血肉之躯、普通之人,但武松又不普通,他有胆量,有气魄,所以才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同时,张老师不断地帮助孩子对武松的英雄形象一次次地进行分化与重新组织,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心中的武松形象。

在“打虎”板块,张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很关键:“这一段中间,实际上是谁在进攻?谁在防守?”“在这四个动作中,有一个动作是至关重要的,是武松转败为胜,转守为攻的关键。认真比较一下,是哪个动作?”“你觉得武松整个过程的表现怎么样?”让学生辨析哪个动作最关键,看似平常,却在引导学生去分析事情的主要关节,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如果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经常有这样的训练,自然会形成快速捕捉文章关键处的能力,逐渐形成通过快速浏览便得其要旨的阅读能力。

由豪爽的武松到倔强的武松,从纠结的武松到慌乱的武松,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由部分到整体的归纳。由放到收,由开到合,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刚勇豪爽的打虎英雄,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逐渐提升为清晰的隐喻。

师:有人说——文章这样写有问题。如果让我来写,我就写,武松看了公告,然后毫不犹豫,主动上山打死老虎,为民除害。这样好吗?

生:不好。这样子太直白了。

师:直白?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生:人毕竟打不过老虎,他怎么可能主动去打?

师:是啊,武松以前打过老虎吗?

生:没有。

师:在这之前他有打虎的经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他一听说山上有老虎,就说我上去打死它,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我这样写真实不真实?

生:不真实。

师:他写武松“害怕了,要面子,自己安慰自己”,这样写真实吗?

生:真实。

师:真实!这就是武松的犹豫,武松的胆量!(板书:犹豫,胆量)

什么是真实?小说是怎样反映真实的?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把小说人物分成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扁平人物既便于读者辨认,也便于读者记忆;圆形人物往往有复杂多面的个性和近乎真实的思想感情。武松和《穷人》中的桑娜都是圆形人物。小说教学,应仔细涵泳小说作品的细微之处。有些细节,比如写武松的犹豫,看似闲笔,实则是连接情节的纽带,其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学生自己阅读小说时,不会读得如此深刻。听课至此,感佩于张老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准确把握。可以想见,张老师在备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揣度过:阅读这篇小说学生可能得到什么?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哪些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增长点,既彰显学理高度,也体现学情地气?

中国古典文论说,“文如其人”;西方文论也有名言,“风格就是人”。读张老师的文章,听他的课,与他交谈,总有一种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豪情,总有一种绝江河而下百川的气势,总有一种收放自如、疏密有致的意趣,这些是张老师的处理艺术,也是我要拜师学艺的地方。

好的小说会让人“过足瘾”,好的课堂也会让人“过足瘾”。张老师的课堂,是矣。

猜你喜欢

景阳冈武松张老师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我家里的武松
张老师喝茶
漫道三碗不过冈,武松豪饮猛虎降
武松:喝酒好赚钱
武松的醉与不醉
观笼中虎
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