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8-02-23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劳技鱼头劳动

丁 尧

(江苏省宿迁宿豫张家港实小 江苏 宿迁 2238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新时期教师的重要使命。本文着重就如何开展小学劳技创新教学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激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其实,完成一个劳技作品,从材料的搜集准备,到创意设计,直至最后完成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制作动机是关键:让学生对拓展延伸的制作内容感兴趣,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让这一项活动成为促成学生友好交往的推进器……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抓手。

比如,在孩子们学完中国结单元后,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在不增加难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为此尝试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创编赛: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用学到的编织技法,编一个作品活动中,学生绞尽脑汁,创意多多:他们有的利用鞭炮结细细长长的特性,穿插编织成各种形态,一个个充满古韵的字体让人眼前一亮;有的用毛线编织了长长的平结,一圈圈绕起,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尽显美姿…… 如中国结贺卡制作活动。学生尝试着将中国结固定在硬卡纸上,通过中国结与水彩笔的完美搭配,结构精巧的鞭炮结爱心、美丽的小花园,可爱的熊猫吃竹图……成了贺卡上最能传达美好祝愿的图案。活动结束后,他们互赠贺卡,传递友谊。如“给你N个喜欢吉祥结的理由”活动。活动中,有的学生将外观像花朵的吉祥结,多个整齐地排成一排,看上去就像美术课程中的多方连续图案,然后将它们固定在一布条上,一条美丽的腰带就诞生了。很多学生受到启发,也做了各式的手环与花环。各类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进行劳技课外拓展实践的内动力,让他们突破了固有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在新的活动形式中,运用老的技巧,求新,求变,在发挥“创意”的平台上,获得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寻得了发展友谊的渠道。

二、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鼓励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向老师、向同学、向自己质疑问难,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与翅膀。

例如,教学《剖鱼》一课,针对课文中剖鱼的操作步骤,一学生提出:“老师,新鲜的鱼是活蹦乱跳的,能不能先把活鱼搞成昏迷状态?”对于这一可贵的智慧小火花,我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哪些简单方便的方法可以把活鱼搞成昏迷状态?在讨论中,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提出了一些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并且在短时间内既准确又迅速地表达了以下三种想法:(1)用乙醚把活鱼迷昏;(2)把鱼摔在地板上使其昏迷;(3)用菜刀背敲击鱼头使鱼昏迷。学生们一致觉得第三种方法简单方便。于是我提议把剖鱼的操作方法由四点更改为五点:1.一只手捏住鱼腹,另一只手用菜刀背敲击鱼头,使活蹦乱跳的鱼呈现昏迷状态。2.去鳞除鳍。把鱼放在砧板上,一只手按住鱼头,另一只手用采刀(或剪刀)从鱼尾向鱼头方向刮去鱼鳞,用剪刀剪去鱼鳍。3.剖腹。从腹鳍剖到肛门,用菜刀横着剖开,不可切入太深。4.去鱼鳃和内脏,并除去粘在鱼腹内壁的一层黑膜。5.用清水把鱼冲洗干净,再沥去水。学生打破了常规思维定式,创造性地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思路,产生奇妙的又是合理的答案。

三、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劳动与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思维训练性很强的科目。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具有灵活性、发散性、独立性、深刻性、广阔性等特点。

创新不是凭空臆想,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上的。劳技课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课后或回家实践。课堂教学俨然成了脱离实践的纸上谈兵,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者,首要问题要努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如小学四年级下学期中有“喷水枪、小方桌、相框”等这些内容,在材料准备上很难齐全,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一方面我利用清明回乡的机会,尽可能多的准备竹筒、竹片等材料,一方面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制作组,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使同学有了更广阔的思维和动手空间,更容易激发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结果,在课堂上,我发现有许多组做出的小水枪、小方桌,并不和教材上一个模样,而是用其他可行性材料制作出了美观、功能齐全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创造性的学习了知识,发展了才能。

四、结语

总之,劳动教育,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使他们保持终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并能自立于未来社会非常重要和必要,而且对于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焕发他们的创造性活力具有特殊意义。在以物质劳动为取材对象的劳技课教学中,从开始的新课导入到课中的实践探索,再到交流、评价、延伸的各个阶段,处处充满了创新因素与题材,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条件。

猜你喜欢

劳技鱼头劳动
渔夫、鱼头怪和阿拉丁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一碗鱼头面的江湖自由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人本”思想在小学劳技培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应用
热爱劳动
小猫“鱼头”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吃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