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外活动对课堂师生“对话”的影响研究
2018-02-23郑姣
◆郑姣
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中学的“英语活动月”系列课外活动作为学校传统特色教研活动已经持续多年,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针对西藏区内学生不善表达、含蓄内敛但又具有很强艺术表演天赋的学情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学科的兴趣,而且对课堂内的师生“对话”有很积极的影响。进而使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使学生英语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得以进步一提升。
一、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一)开展课外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理念的要求
教育部2018年1月16日印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其中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写道:“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动能力”。[1]新课程标准倡导英语学习活动观,意味着英语学科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该包括课外的实践和应用活动。
(二)课外活动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2]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更注重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上,能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
(三)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英语学科具有强烈的兴趣,那么学好英语并不是难事。[3]但有部分同学很难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找到自信和成就感,故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不强。而课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开放性强、参与方式灵活等特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更多的尝试中挖掘自己的潜能,找到自信、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二、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形式
“英语活动月”系列课外活动是我校的传统特色教研活动,每届英语活动月系列活动开展时长至少一个月。活动形式有:英文书法大赛,英文手抄报大赛,英文单词拼写大赛,英文诗朗诵大赛,英文歌曲大赛,英文电影配音大赛,英文话剧表演和最终的一场汇报演出。活动参与对象覆盖全校全体学生,每项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活动初赛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初赛结束后,每班选出两名优胜者进入校级决赛。整个活动由学生自主准备、分组合作,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现以英文单词拼写大赛和英文电影配音大赛为例进行活动开展过程的具体说明。
英文单词拼写大赛中的单词素材精选自中、高考大纲中要求的部分。初赛前一周,将挑选的100个单词资料分发给学生准备。一周后以班为单位进行初赛,初赛试题内容来自这100个单词,试题类型包含英译汉、汉译英、词性转换。根据初赛分数高低,每班选两名学生进入决赛。决赛分必答题、抢答题和速记题三个环节。必答题环节以看图拼写单词的方式呈现,抢答题环节根据动画情境拼写单词,速记环节20个单词1分钟速记1分钟默写。各个环节分年级分轮分组比赛,根据最终成绩得出名次。这项活动对学生的单词积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激发了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和灵感。单词拼写大赛让无聊的背单词在比赛中变得有趣起来,让学生的词汇量也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增长。
英文电影配音大赛是一项趣味性很强的活动,老师利用晚自习时间,把能体现英语语言魅力的相关电影片段在班里进行展示,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性格和声音特点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及配音角色。学生自主组建配音团队,经过一星期的准备和练习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初赛。各班选出在初赛中表现出彩的两组进入决赛,所有的配音准备和练习都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抽空自行组织进行的,教师进行辅助指导。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模仿能力,虽然在个别发音上有一些小错误,但在情感表达、语音语调方面都与原音非常接近。
每一场活动学生的表现都会出现很多惊喜,通过参与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活动,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当前英语课堂师生“对话”的现状
笔者对所教高一班级英语课堂进行观察,把班级学生按照和教师参与“对话”积极程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积极参与“对话”型。这部分学生各科成绩比较好,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强烈,基础优于其他同学,在课堂上乐于回答问题,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6%左右。第二部分为一般参与“对话”型。这部分学生各科成绩一般,对英语学习兴趣中等,学习基础一般,对自己非常熟悉的问题才会举手回答问题,人数占总班级总人数的75%。第三部分不参与课堂“对话”型。学生在课堂上精神状态不佳,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不足,对老师的提问置之不理,基本不参与任何和教师间的“对话”,这部分学生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9%。这是学生刚升入高中两个月左右时的课堂状态。
四、开展“英语活动月”系列课外活动后学生的发展情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学生问题的分析者和解答者。[4]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因此它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以英语课外活动为载体的英语学习,恰恰符合这一理念。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系列英语课外活动,第一部分积极参与“对话”型学生在活动中都进入了决赛并且获得名次,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从人数上来看,此部分学生占比从原来的6%增加到27%,在对这部分学生的访谈中学生普遍表示:课外活动的参加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学习英语的信心更加强烈,参与师生“对话”的欲望明显增强。师生的对话形式由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师生探讨”。对话内容从以往的“是什么”变成了“为什么”,“对话”形式和内容的转变,反映出学生从原本的关注知识内容变成更加关注知识的建构和问题的生成过程。课堂学习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去探究。课堂“对话”中师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部分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第二部分一般参与“对话”型学生人数占比从原来的75%变为68%,其中有些进入了第一部分,有些从第三部分中升级上来。通过课外活动的锻炼和周围学生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师生“对话”的积极性变的更高。激发了学生英语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原来这部分学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但是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在课堂上开始主动举手做答。在访谈中学生表示通过参与诗朗诵比赛,电影配音比赛、英语歌曲比赛在口语学习方面有很大提升。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五单元MUSIC时,在warming-up环节,学生主动上台演唱英文歌,歌词发音非常准确,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融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
第三部分学生人数从原来的9%减少到6%。参与课外活动以后,这部分学生人数虽然没有减少很多,但是上课的状态和在课堂上与老师的“对话”效果比之前大有很大的提升,课堂“对话”的参与性比以前有所增强。
五、结语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参与到与教师的“对话”活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著的。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发现,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对学生课堂参与师生“互动”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参加英语学习的“斗志”,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笔者尝试把这些课外活动中的有益元素融入到今后的常态教学中,以期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