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展我们的自然科学(节录)①
2018-02-23徐特立
徐特立
一、前进的国家与前进的政党对于自然科学不应该任其自发的盲目的发展,而应是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发展。它不独应该把握着全国的政治方针,还应该把握着全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针。尤其在中国,科学和技术落后,人力物力财力亦有限,且当着战争的破坏和封锁的严重时期,更不容许有无组织无计划的行动,在政治方面如此,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应该如此。
近两年来,自然科学在中国确实有相当的发展,但不是有计划的,而是自发的,盲目的。在第一次欧战及其结束不久的时期中,中国的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迅速地发展着。从而农业方面,首先就是植棉。于是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专门学校和大学,就伴随着工业和农业发展起来,即送学生出国留学也成为家常便饭了。这是第一次欧战前所没有见过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工厂和在学校能独立解决问题者,也不在少数。所不可解者:抗日的国防工事和购买军火问题,还依靠帝国主义国家的技术顾问;中小学教科书,全委之于商务印书馆一手包办;大学和高中采取欧美的原本或译本,其中虽有不少的名著,可作参考之用,但各种不同目的和不同程度的学校,常常采用同一的书籍;政府颁布的课程标准不能支配外来的书籍,反而被书籍所支配。所有这些都表现着培植科学人才和使用科学人才的无组织性和无计划性。
由于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国内虽有可造的青年,事前没有计划的培植,求学只是一家一人的私事。当国家多难需要技术人才时,又因平时没有组织,虽有技术科学人才,录用又未必得当。人才既少,用之又不得当,因此科学教育委之于书商,而军事秘密谋之于外国顾问。前车之覆,后车之诫,所有这些问题,是有全国意义的。我们边区也不例外,而且文化教育和经济的落后,边区更甚于腹地各省。近二三年来虽极力提倡科学,优待技术人员,但在极狭小的地区,外受日寇的压迫,内受友军的封锁,因而科学人才来此有限,图书仪器和机械,输入不易,一切需要自力更生,一切关于科学技术问题都要一件一件从头做起。虽然如此困难,真正的改造世界,终属之于先进的政党及其人民,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是为我们写照。
……对于科学的发展不是短期能完成的,所以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怎样培植科学人才问题的提出,首先就需要决定教育方针,课程标准,学校系统。至于关于科学发展的组织,除教育机关以外,还须有领导机关,如英国的皇家学会,法国的Academie,苏联的自然科学院等,且需有群众性的学术机关,如边区的自然科学研究会等。怎样分工?怎样联系?都须由先进的党在原则上领导。
二、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建设,首先必须知道:科学是什么?科学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哪里?建设的程序怎样?所有这些问题是科学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需要根据边区的实际环境来回答,同时还要根据一般的原则来回答。
要知道自然科学是什么,首先就应该知道自然是什么。因为自然科学,只是客观的逻辑主观化,即自然的规律被人类正确地反映而转化为科学。其局部的、非系统的反映即为经验或常识而非科学,经验或常识丰富起来或迟或早必然会转化为科学。但一切没有原则化的经验,在某一狭隘的具体问题上虽然常常较之一般的科学内容丰富,因为缺乏对于自然系统的了解,换一时间或换一地点即茫然无知。例如有经验的工人作长期的专门工作,对于他们的专长的了解,有时超过了领导他的工程师,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仍然脱离不了工程师的领导。因为工程师能系统了解问题,而且所了解的必然不是人为的系统,而是自然自身具有的系统,“自然是个自在地有生命的全体”(黑格尔《百科全书》二百五十一节),科学家应该吸收一切经验以丰富自己,对于科学的新的经验的了解必然会增加科学以新的成分。科学家还应该顾到实际条件的可能和需要,如果没有人力物力的一定基础,幻想提高科学是不可能的。如果当抗战开始时,在边区即提出学校正规化,不需要军事和政治的训练班,是非实际的。如果当没有中小学生的时候而提出建立自然科学院也是非实际的。但是有了起码的条件,只等待着条件完全具备,而不愿意在已有条件下加以创造,只知道天定胜人而不知道还有人定胜天,同样是错误的。可以说,空想主义和实利主义对于科学建设同样是有害的。
……我们边区同样有这两种不同的意见,曾在边师有过这种争论,在这种争论上,科学院是否应办大学,如果办大学,现在的分系是否合理,都成为争论。
科学院在去年开始时规定初中一年半毕业,高中二年毕业,大学二年毕业。并规定中学偏重实际,课程中有农林畜牧科的实际,却无原则性的生物科。经过三月之久,中学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大学改为三年。从中学到大学一年级都是原则的科学,实际问题列在大学的后二年,因此又引起许多争论。一方面人们认为边区经济落后,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边区经济落后,又在封锁条件之下,孤立的进行经济建设,不能得到商品市场的帮助,一切工业部门要实行鲁滨逊主义,即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只有专门技术,必然会行不通。而且任何大学都不是纯理论的,在第一年只是补足中学时普通程度的不够,二三年才开始专门化,第四年分科更细。至于中等学校,除职业学校外,只是中等普通,大学一年生才算是高等普通,普通原则问题越能多了解,就越能专门化。过早的专门化就只能守成不能创造。在边区新的环境下,如果只有普通科学基础不够的专门家,想把科学推向前一步是不可能的。
……
三、科学的中心任务当然是经济建设,在目前对于军事建设更为必要。至于科学对于启蒙运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却是永久的远大事业,目前并不是迫切的问题。前者是专门的学术和技术问题,后者是普通教育问题。二者是相互为用而非对立的。但只有在高等专门的科学和技术领导下,才不会脱离原则进行普通教育,所以欧美有大学分区管理中学之制度。
四、原则上的争论,应该发展,因为只有争论才会有新的理论产生出来。边区是中国一个民主主义发展的区域,常常一个不甚重要的问题引起大多数人的争论。由于技术人员专门化,所谓隔行犹如隔山,又由于学校学习的程度不齐,与服务科学界的时期不一,加上边区的科学建设方才萌芽,所有这些问题,性质既复杂,又无各种专门机关来解决,于是只有争论,没有结论,因而影响到科学界的负责人举棋不定。对于科学的一切建设,在某些部门旋兴旋废,在无原则的变更下,一方面促进科学的前进,另一方面又引起它后退。我们希望科学界发展争论,在理论上可以不做最后的结论,但实际工作必须做出正确的结论,以便有规律的进行工作。
徐特立(1877—1948),我国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是毛泽东和田汉的老师。徐特立在青年时期就开始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事教育工作长达73年,在农民师范教育、文盲师范教育、工农革命教育、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近代从事多种教育时间最长的教育家。
此文写于陕甘宁边区延安自然科学院创办之初,徐特立时任科学院院长,为了讨论自然科学如何办理的问题,徐特立组织全员师生进行大讨论。也是在这个时期,徐特立提出来教育、科技、经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科学教育和科研机关为经济建设提供方法和人才,经济建设机关为科研和科教提供物质保障,形成循环互助系统。徐特立还认为“专才”和“通才”的培养需结合起来,只有先有理论上的“通才”,才能够使“专才”深入发展地更“高、精、尖”。只有发展科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经济建设与人才教育的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