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2018-02-23江苏省启东市滨海实验学校郁兴东
江苏省启东市滨海实验学校 郁兴东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列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充分说明了情感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俗话中的“文以情动人”也说明了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我国唐代文学巨匠白居易也感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动而辞发,情动而理易明。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必须引导学生披文而知道,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味佳作,把握作者的情感
苏教版初中语文所选的大部分篇目具有喜悦、悲伤、愤怒、思念等情感因素,折射出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心绪。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揣摩作品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才能让他们逐步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相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不断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其次,有的放矢地将这种情感融入阅读教学中,诱发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譬如:学生初读《散步》一文时感到该文似乎很平淡,但仔细斟酌后会感到别有韵味,这就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情感构思。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积极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关注和感受自己身边的幸福,让学生感悟到:有时候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你没有在意而已。
二、创设情境,荡起情感涟漪
情感一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产生,教师无论是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还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悬念的问题,都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窗口,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有所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譬如:我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课时,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了诗歌情景,使学生好像在美丽的康桥风光中:蜿蜒、清澈的河水在缓缓流淌着,河水里飘着清香的水生植物,斜倚在康桥两端的一排排垂柳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矗立在岸边教堂上空的一群白鸽盘旋着……许多学生陶醉了,自然地走进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拓宽了情感空间。可见,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应在导入开始时就自始至终地吸引住学生,促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反复诵读,体验作品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佳句充分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初中教材所选的不少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范文时,一定要运用恰当的表情朗读,逐步感悟作品丰富的情感,从而使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让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映入学生的眼帘。同时,针对特别精彩的片段,教师还要鼓励、引导学生反复咏诵、品味,逐步读出应有的气势和作品真挚的情感,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美妙境界。教师在进行精读指导时,可以采取分角色诵读的办法,让学生除了感悟一种情感气氛外,还要体会出作品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古语曰:“三分诗,七分读”,因此在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情感。譬如:我在执教《沁园春·雪》时,一定要让学生诵读出上阕的豪情万丈、下阕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的意气轩昂,从而感悟出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伟大的胸襟。可见,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反复诵读,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与深情。
四、结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坦言:“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美的清泉和富有诗意的感情,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化的语言感染学生,努力塑造学生的灵魂,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把作品中的“此景此情”变成学生的“我景我情”,让学生在“披文”中“入情”,在“入情”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