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引发思维走向深刻——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
2018-02-23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真州小学李爱华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真州小学 李爱华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维指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以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程。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并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核心知识,弄清核心知识所包含的要素,沟通各要素之间、与其它关联知识间的关系,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经验。下面,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谈谈如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深刻。
一、沟通与平均分的联系,在突出概念核心时深化思考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从分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分数源于平均分。小学生在二年级学习除法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平均分,知道在分东西时,每份分得一样多的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在初次接触分数时,从平均分引入,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而且有生活需要:分东西时,每个人分得的一样多才公平合理呀!
在这里,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蛋糕和分苹果、矿泉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从而发现:虽然都是平均分,分蛋糕需要把一个整体切开,平均分成两个部分,每一份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学生体会到:不变的是平均分,变化的是被平均分的物体的特点,以及平均分的结果的特点。不仅激发了认知的动机,而且直指分数意义的核心部分:把“1”平均分成若干份,当然学生现在所认识的就是数量“1”,还不是抽象的单位“1”。到了三年级下学期认识分数的时候,把一群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还是想象成一个连在一起的“1”,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平均分的对象还是“1”。
二、沟通与“1”的联系,在扩充知识体系处深化思考
在初次接触到分数时,学生认为的分数就是一个数量,它跟以前学习的自然数一样,也应该有大小有顺序。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分数纳入到数的序列中去,而这也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分数跟我们学过的数之间有什么关联,如果给它们排顺序的话,分数该排在哪里?因此,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感知:
在学生知道二分之一是用来表示半个蛋糕之后,提出问题:1个蛋糕被分成了几个二分之一?
在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得到的几分之一之后,提出:你还能再找出一个四分之一吗?这个圆里有几个四分之一?4个四分之一合起来是几?引导学生发现:原来几分之一和我们学过的“1”是有关系的,1里面有2个二分之一,4个四分之一……。分数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从“1”而来。
再仔细观察涂色部分和整个图形的大小,你认为这些几分之一和“1”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也就是说这些几分之一都是比“1”小的数。
这些数学活动,启迪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沟通了几分之一与“1”之间的关系,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对数的认知,在此之前,他们认为比1小的数只有0了,没想到除了0以外还有比1小的数,而且还有无数个,数的范围被扩大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扩充。
三、沟通几分之一之间的联系,在发现数学规律中深化思考
在折一折,找出几分之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在得到几分之一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跟大家分享的?让学生分享活动体验,发现对折次数越多,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感知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个表示几分之一的涂色部分就越小,初步体会到分数同自然数一样也是有大小的。
在此基础上,出示分数条,先让学生猜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感知份数与几分之一间的关系。而且把三分之一的每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就可以平均分成6份,一份就是六分之一,这也是之前折一折中发现的规律的运用。在比较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的大小中,知道可以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来判断几分之一的大小,进一步运用这种经验推断:比三分之一大的是几分之一,比三分之一小但比六分之一大的是几分之一?验证后,进一步问:按照我们发现的规律,比六分之一小的又会是几分之一呢?从直观比较到逻辑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抓住几分之一的意义、大小和顺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把知识串联成一个知识串,形成了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而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概括、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一次次地被引向深入,思维的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