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对学习的启示
2018-02-23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山东济南 250014)
《庄子·内篇·养生主》有个“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当年庖丁为文惠王宰牛,他手所触及的,肩所依靠的,脚所踩到的,哗然响声,井然有序;进刀割解所发出的声响,全都合于音率和音节……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然解体了,如同一堆泥土溃散落地一般。令文惠王拍案叫绝。庖丁解释说:开始宰牛的时候,自己眼中所看到的不过是整个一头牛。三年之后,所见到的就不再是一头头整个的牛了;到现在,只是用心神来领会,而不是用眼睛去观察,宰牛时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隔,于是乎正头牛就哗然落地了。
在普通人看来,杀牛是一件费力而又无趣的工作。但是,庖丁在这项“乏味”的工作之中却是如此投入,如此富有美感,如此富有智慧。他目无全牛,心领神会,得心应手,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了创造,获得了充分的自信,这里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一、解题的“术”与“道”
庖丁解牛,学生解题,这看起来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仔细琢磨,两者的过程和达到的境地还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庖丁开始解牛时,眼前出现的是一头头完整的牛,自己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同学们解题尤其是解新授课的习题时又何尝不是如此?新课学习完毕,大家眼前就会出现一道道“完整、坚固”的难以找到突破口、难以发现解题线索的“牛”——题目,围着题目“转”好几圈,有时急得手心冒汗抓耳挠腮也找不到如何“下手”。然而,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庖丁眼中出现的就不再是一头头完整的牛了。再后来,观看牛时只是用心神领会,一眼就把面前牛的肢体结构看透,解牛之前在心里早已把牛按其筋肉间隙、骨节空隔分解开来,按牛的自然结构杀之,于是才出现其技艺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反反复复的做练习,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大家慢慢地就能发现题目的分类,某一类题目的固定思考方式及其一般的解法;理清线索,找准突破口,通过一个已知条件推导另外的条件,看到待求问题就能明白它“暗藏杀机”于何处,不知不觉中就逐渐学会了各种结题的 “术”。经过这样长期的体验与领悟,遇到新的题目后,大家就能首先在心里把它“肢解”开来: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两者通过哪一点联系起来等,从而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后题目便“哗然解体”,解题的“道”被这样掌握了,于是解题就能做到心领神会,驾驭习题达到轻车熟路的程度。
总之,从庖丁身上,我们解题就应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一定要努力思考,善于发现与总结,才能寻找到规律,发现解题的“道”。
二、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庖丁解牛”的第二个启示就是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当然做好任何一件事都要如此。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自己的智慧和感情,那么就能使学习成为他身心的一部分,而不再感到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从而产生忘我的学习意境。达到学习和自我浑然融为一体,获得一份内在的充实与发展,就像庖丁那样充分体验工作的快乐,踌躇满志,获得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自豪。又如当年孔夫子听到韵乐的时候,如痴如醉,竟“三个月不知肉味”,那便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和中学生朋友一起时,我经常听到有同学抱怨:班里的学习环境太糟糕了,周围的同学讨论问题搅乱了自己的思路;与某某同学发生了点矛盾搞得自己没有心思学习;坐在教室里正复习功课,突然想到明天就要过周末了,不禁暗自高兴,计划起如何如何过周末的事……出现这些情况,其实是因为这部分同学还没有完全沉浸在学习之中。学习想要有效果,必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学习的时间效率如果用公式表示的话应该是×%。意味着一个学生在每天固定学习时间内,投入在学习任务里的有效时间越多,效率就越高。而学习一旦达到忘我的程度,自身与学习融为一体时,那你就能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能够耐得住寂寞禁得住周围的诱惑,达到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
三、发现、攫取学科的美
这里所说的美,有别于音乐、美术或戏剧绘画之类的艺术作品给人的感受,它是指一种关于科学的美的情感体验。一切能使大家感受有品位和兴趣的学习,都能产生这种美感,或到达这种美的境界。如语文用字词构成的一篇篇优美的乐章,数学的奇思巧索,理化的实验美,地理生物特有的自然美等等。学习不仅仅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它还有自己的美,有自己的快乐所在。关键的是大家只机械的学习缺少对学习的发现。即使是从事看似单调、乏味的解牛工作,庖丁都能让他的举手投足之间达到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何况大家从事的是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事情。因此,建议大家不妨适当改变对学习的看法,或改变对待学习的态度,从点滴的学习活动做起,把学习看成发现美、攫取美的过程,体验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及由成功带来的兴奋与欢乐,就能使学习成为丰富内在自我的途径,而不再是乏味、痛苦的事情。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如果你感到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那么请你坚信,学习的结果最终会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