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隐性课程融入和谐寝室建设的途径
2018-02-22王禹张建双
王禹 张建双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在和谐寝室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批准号:JG18DB253);2018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辅导员在高校“三风一室”建设中作用研究》(批准号:L18BKS006)
【摘 要】 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能发挥无声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学生寝室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可以从物质服务、精神文化建设、制度风气养成、文明健康行为习惯培养几方面将高校思政隐性课程融入和谐寝室,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 隐性课程;融入;和谐寝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高校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创造了许多成功做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1] 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心理上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寝室生活上难免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近年来因寝室矛盾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因此,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充分开展潜移默化地、无声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政隐性课程及和谐寝室内涵
1、隐性课程的概念
国外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起于上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于80年代开始对隐性课程进行研究。“隐性课程”一词在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其下的定义为: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2]
2、思政隐性课程的概念
目前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尚未有认同度高的相对统一的概念,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佘双好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是指“学生从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3]笔者认为,高校思政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有意识地、有目的地、经过科学地、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利用校园物质服务、精神文化建设、制度风气养成、文明健康行为习惯培养四个方面,对学生开展无声地、潜移默化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和谐寝室的概念
和谐指的是和睦协调。和谐寝室,顾名思义,就是寝室生活中,寝室同学团结友爱、人际关系和谐,环境整洁优美,文化氛围浓厚。
二、高校和谐寝室建设的目的
1、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公寓的管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2〕9号)中指出:“高校在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中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和政治优势,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密切同学生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指导和督促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维护学生社区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秩序。”近年来,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娱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思想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学习主动性差,沉溺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紧张,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寝室不仅是学生休息的主要场所,还是学生间相互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等的重要阵地,在学生公寓中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开展和谐寝室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质。
2、增强培养大学生优质生活的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均为“95后”,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上父母多以关爱为主,个别父母甚至是溺爱。自我个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弱是一些大学生的典型特点。“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大学阶段,正是立理想,求知识,长本领的关键时期,校园生活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寝室生活就是一个锻炼实践的平台,积极开展和谐寝室建设,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塑造积极优秀的人格,提高生活适应能力,是尤为关键和重要的。
三、高校思政隐性课程融入和谐寝室建设的途径
高校思政隐性课程融入和谐寝室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1、物质服务
主要是指住宿园区的物质文化载体、学校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这一方面主要包括:宿舍楼、食堂等生活场所的美化布置;学校向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的态度、服务质量等。学校对物质文化载体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创造,给学生提供人性化、标准化、暖心化的服务,就能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图,并对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施加长期的、稳定的影响。
2、精神文化建设
这主要指高校的校风、学风、历史传统、大學精神理念,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精神文化层面隐性课程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浸透弥漫在整个大学校园里,形成一种浓重的精神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以实现思想感化、价值认同、情感陶冶、行为养成的育人目标。
3、制度风气养成
主要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行为守则、学生自我制定的公约、各种典礼仪式等。它们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存在于学生生活中,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4、文明健康行为习惯培养
主要包括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规范、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水平、文明生活习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这一方面里教职工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教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师德师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身教的作用。此外,学校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隐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注 释】
[1]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2]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A%90%E6%80%A7%E8%AF%BE%E7%A8%8B/3336684.
[3] 李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及设计[J].学习月刊,2015.03.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华网,2018.02.
[2] 钱江飞.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5.05.
[3] 李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及设计[J].学习月刊,2015.03.
[4] 余春元.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0.
【作者简介】
王 禹(1981.6—)男,辽宁辽阳人,硕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建双(1985.1—)男,内蒙古阿尔山人,硕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