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三角城市发展趋势
2018-02-22姜潇潇曹楠
姜潇潇 曹楠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以及“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将更加关注世界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资产价格的升高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扩大。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将成为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城市协作;产业升级;战略转型。
对既往规划的延续与审视
东环路周边地区是溧阳市重要的发展空间,是主城区发展的最后一片沃土,其定位问题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在以住的总体规划上,多将其定位为城市居住。既有的定位是研究人员基于以往设计和政策对地区的区域背景、资源禀赋、空间条件和发展路径的大量研究基础而做出的基本判断,其结论和规划思路不应轻易被推翻,而应该是在新的发展条件下的一次修正和具体化,在“传承”与“创新”间寻找一个“突破点”,以求平衡。
长三角视野中的溧阳
脱离边缘、寻求生机
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溧阳并没能从兄弟城市宜兴的高速发展中获得太多的益处,常州亦未能充分地发挥出辐射所辖区县的经济发展潜能,在经济总量上已被无锡和苏州远远抛下。溧阳虽地处长三角中发展最为迅猛、结构变动最为明显的苏南地区,但因其处于沿海内陆地区的尴尬区位以及《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和推进,很有可能在这新一轮沿海化的过程中使溧阳的发展边缘化,制约发展的这一“边缘效应”在“十二五”时期依然存在。因此,如何脱离边缘地带,寻求生机,融入长三角都市圈,是溧阳面临的严峻考验。
升级与转型
自2003年来,溧阳市三次产业结构趋于稳定,2009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7.6%、57.4%、35%。溧阳产业结构存在农业贡献率偏低、重工业比重偏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贡献率偏低等问题,亟待优化升级。溧阳境内地貌由低山、丘陵和平原构成,素有“三山一水六分田”之称,三面环山、地形起伏、河网密布、湖泊和水库众多、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天目湖作为溧阳的饮用水源地,弥足珍贵,这一自然资源是溧阳的“瑰宝”,亦是溧阳发展的“绊脚石”。许多对于环境有高要求的产业无法在此地落户,只能向其他地区转移。另外,生态环境的污染将会对溧阳山水城这一垄断资源造成影响,不利于溧阳发展宜居城市,从而导致区域的吸引力下降,企业易于外迁,不利于溧阳的可持续发展。
苏、锡、常的竞争与合作
调整的政策、变化的市场、无常的投资都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城市的属性。在中国的特定发展阶段下,城市能否取得良性的发展不取决于它在某种产业职能上的完美程度,而取决于它应对变化的灵活程度和适应程度。苏、锡、常三城市的协调发展更多地应该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上的共享、发展空间上的联动以及产业要素上的互补,以保证在新资本注入、新机遇涌现、新政策颁布时,三个城市能够使这种共享发挥出效率优势,以联动发挥出规模优势,以互补发挥出比较优势。
以东环路区域为起点的溧阳转型策略
第一,当前溧阳的城市空间尺度、产业层次及发育程度与长三角经济区其他同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苏州与无锡的快速发展已将常州慢慢隔绝在“苏——锡——常”同步发展的战略之外,大环境的影响使溧阳的产业发展亦面临着瓶颈。
第二,规划认为,在目前阶段,溧阳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以往日的产业定位,即传统农业及制造业为主,无风险地前进,逐步被没边缘化;二是借由“宁杭城市带”崛起转型,逐步进入长三角的核心区域。
第三,由于空间条件的限制,溧阳的城市发展不具备向北、东发展的可能性,东环路区域已在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后一块“宝地”,区域中的工业发展不具备连片发展的成熟条件,因此内部的工业外迁将成为必然性。规划认为,首先,东环路地区应当加强对土地使用的控制,避免在城区尚未成型的情况下出现工业园区沿发达的交通线盲目蔓延的局面;其次,在规划区内应考虑设置一条面向城中河的发展轴线,使之成为溧阳城市发展的地标。
结语
20 世纪60 年代初开始的 “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至今已形成并不断巩固。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達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在服务业吸收劳动力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达到 80%以上。对于整个溧阳城市系统而言,第三服务产业基地需要完善两个职能战略:第一,继续承担城区功能的延展,将与产业配套服务密切相关的城市功能(贸易、商务洽谈、科技创新等)向内部拉近;第二,作为“引爆点”带动整个溧阳的城市转型,并完善与主城区的交通网络联系,使城市紧密结合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溧阳市东环路城市设计.
[2]潘斌,彭震伟.产业融合视角下城市工业集聚区的空间转型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