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2-22叶美丽
叶美丽
摘 要:教育供给侧为应用统计学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针对应用统计学目前的自身特点和供给侧的特点,剖析了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应用统计学专业培养的需求导向、基础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手段、校企联合等,为培养应用统计学实践性人才提供依据。
关键词:教育供给侧改革;应用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现状
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众多学科结合本专业特色进行路径探索。学者提出从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缺乏与社会资源的接轨。对应用统计学专业而言,企业需要高技术、高灵活性、适应性强的技术人才,因此要扩大统计专业人才有效供给,提高统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市场需要。学校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应用统计学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统计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纲要,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专业基础理论、软件应用;课程实践,包括提供见习实习、学科竞赛、实践调研的机会;教育环境包括多媒体、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但是,社会企业需要大量实践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尤其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有极高要求。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方进行剖析:一是统计岗位,就业方向为办公统计、库存统计、市场研究、资料挖掘等;二是人才专业需求,需要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软件应用能力;三是个人能力,包括数据处理、分析、协调能力及学习能力、写作基础和表达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研究
学校课程设计方面
第一,就业导向不明确。应课程教学模式太过单一,缺乏市场和社会的应用案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第二,教材重理论、轻应用。教材基础理论课程的设计周期长,忽视统计工具的使用,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学以致用;第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笔试”为主,无法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对学生应用素养的考察。
校企联合方面
第一,见习、实习方式单一。学生无法了解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需求;第二,综合性技术人才供给不够。学校的理论教学方案导致学生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计研究
供给内容体系
第一,压缩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低年级课程安排较少、学习周期较长、统计应用软件涉及较少。应调整周期,提前安排软件应用、实践课程;第二,有针对地供给教材。理论教材过多,应增加案例分析以及软件教材,最好是相结合的教材,使知识系统化;第三,就业导向供给。教学中适当分析、讲授未来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前景,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第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理念。首先是转变学生在课堂的角色,从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其次,开展互动式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相关课外实践活动或比赛;最后,刺激学生补充式参与学习,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答疑解惑。
第二,校企联合,实践“教法”。开展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与社会接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实践动力、竞争意识等。具体改革方式:第一,校企联合中,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设置一定的门槛,比如考试、面试等,让学生在学校提前感受到社会的优胜劣汰,并将之化为动力;第二,学生见习过程中,企业可为学生“量身定做”专业技能,即为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学生要按时完成相关任务,学用合一,理论和实践双吸收,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这样能尽早对自己的专业进行定位,明确就业方向。
结语
当前教育领域出现了质量和效率问题、教育理想与社会需求的问题,因此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提高了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了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的象牙塔,遨游驰骋于社会。因此,在对教育领域原有供给、服务的改造和轉型上,则需努力调整改善原有教育供给中的僵化、单一、缺乏个性和吸引力、脱离学生实际的做法,而教育供给侧改革就做到了;另一方面,丰富了教育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可选择的包含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了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实现了丰富多元的可选择性,对学生的需求给予了最大的尊重,可对企业、社会供给全面应用实践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小凤.“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新闻编辑学》教改初探[J].西部学刊,2018(02).
[2]高丹桂.地方高校非财会专业财会类基础课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12) .
[3]罗艳芬.供给侧改革的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国际财,2018 (59).
[4]黎传熙,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营销专业叫该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学报,2018(02) .
[5]李未,李志瑶,李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