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结合,让童心在语文课堂飞扬

2018-02-22缪黛娟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 2017年11期
关键词:动静结合

缪黛娟

【摘 要】 静观现在的课堂,气氛沉闷,尤其随着年级的增加,课堂越加沉默,这时老师生气,学生更加郁闷,无心课堂学习的现象就越加普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反思,怎样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觉得还是应该遵循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该动的时候动起来,该静的时候能自觉静下来,动静结合,让课堂呈现熠熠光彩。

【关键词】 顺应天性;顺性而为;动静结合;欢愉有效

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因此,课堂上极易出现走神、乱动、随意讲话的现象。此时,有些老师采取强行压制的手段,表面上看课堂纪律有所改观,但若细细观察,则发现孩子们早已“人留心去”,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些教育家提出了“顺应天性,顺性而为”的教育理念。所以,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我更倾向于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无动不成课”,只是让孩子们动一动,最终成全了整堂课,既欢愉了童心,又充实了童脑,何乐而不为?

一、顺势而“动”

一般说来,每堂课开始的十几分钟,孩子们的注意力是比較集中的,但一段时间过去后,课堂形势就悄然发生了些许变化:先是几个学生不安分起来,接着是他们的同桌,然后便是以始作俑者为中心的一小圈……此时,老师若仍然“不知趣”地开讲下去,他们便会“连词成句,连句成篇”,使走神、乱动成为全班孩子共同的倾向。在上课的过程中,也不乏看到这样的状况:到最后老师根本控制不了场面,学生也根本无心再听课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是无效的。所以,早在那些“小圈”即将形成之前,老师就应顺应这种趋势,机智地主动与学生互动起来,扭转乾坤,使课堂峰回路转。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青蛙看海》这篇课文时,刚好教到请学生表演青蛙跳台阶,课堂中一个小男生正低着头玩橡皮和尺子,这位老师并没有去收掉他的尺子和橡皮,也没有对他说上课时不能玩这些东西,而是连忙走到他身边说:“这只小青蛙,你来跳跳台阶。”其他学生就喊:“一级二级跳,三级四级跳。”这位学生跳完后,老师问道:“小青蛙,你跳得累不累呀?”生说不累。学生接着说:“五级六级跳,七级八级跳……”这个学生越跳越累。这时候老师再问他累不累时,他已经气喘吁吁了,回答很累。回到座位上,孩子已经进入情境中了,注意力一直集中到了下课,再看其他学生,几乎都跟着兴奋起来,纷纷参与到了游戏中……看机灵的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又集中到课堂上来,我不禁佩服这位老师的机智。

低年级的孩子本来就好动,课进行了一半,他们的小手指玩起了花样,小屁股扭起了舞蹈,小脚丫荡起了秋千,这个时候我们低年级的老师可以准备课中操,在课上到孩子坐不住的时候,让孩子动的天性充分展露出来,那么剩下的一半课又可以正常有效地开展了。如果准备的课中操能跟课文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那就更相得益彰了。

因此,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教师应沉着镇静,采取果断而积极的措施,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使秩序回归正常,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教学的应急艺术。

二、因势导“动”

低年级课堂上,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孩子们蠢蠢欲动的现象,特别是下半堂课,这是孩子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低年级孩子的专注力时间普遍不长。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在突发情况面前,其行为语言往往一急就乱,主要表现为动作失调、语无伦次、情绪紧张等,这种现象一出现,课堂就会失去控制,出现混乱局面。有的教师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事件,怕影响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就板起面孔,采用“高压政策”,对学生的“越轨”行为严加训斥,甚至暴跳如雷,这又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思维的火花彻底泯灭……此时,老师应顺着发展趋势,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动”,既满足他们“动”的需要,又“动”有所指(指向学习目标),“动”有所得,使之更好地辅助并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时,一个调皮的男孩不由自主地学起了北风,嘴里发出怪叫声,他这一带头,男生们纷纷仿效,课堂上一下子“北风呼啸”起来。老师马上请出叫声最响的几个男生,安排他们做“青草”、“梧桐树”及“鸟儿”。少了这几个人的“呼呼”声,其他人的声音便弱了下来,此时老师提议:“北风呀,快快休息吧。”“北风”终于停了。老师回头问“青草”、“梧桐树”及“鸟儿”:“你们喜欢北风吗?”得到否定回答后,老师同情地说:“瞧,青草害怕得小脸都黄了;梧桐树都被扯成了光头,多难看呀!小鸟,你别发抖,北风已经停了。”而后请“小记者”们采访这三个“受害者”,并再想想还有哪些动植物也怕北风,各会有何表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由跟风乱动到秩序井然,形势又变得有利于进行正常教学了。

三、以“动”制静

有时孩子们的“静”是反常的,如炎炎夏日午睡过后的第一堂课,孩子们个个睡意朦胧,此时的他们貌似安静,实则尚未清醒,思维处于“待机”状态。又如双休过来的星期一,由于双休日中家庭各种丰富的活动导致孩子思想还没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上,整个人静默呆坐,在回味昨天的欢愉而显得出奇安静。面对这些情况,老师在教学时先应该让他们动一动,唤醒他们沉睡或开小差的思维。如,一次教《小鹰学飞》第二课时时,恰在下午第一堂课。为了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前先带学生学小鹰飞行,学生一个个懒洋洋的,老师鼓动性地说:“小鹰,小鹰,你不用力气飞,怎么能飞到更高的地方呢?赶快用力飞,拼命飞。”老师一鼓动,学生马上用力飞了起来。这样用力地飞行,一个个低垂的脑袋扬起来了,等飞得都起劲的时候,老师便赶紧导入课文:“哇,小朋友飞得多用力,多认真呀!课文中的小鹰是怎么学飞行的呢?”(幻灯片出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学飞行)让学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课堂一片书声朗朗。原本还是静逸的课堂,甚而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在老师情境的创设下,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文本中,课堂氛围活跃而不失有效。又如,星期一的孩子开小差不理你的尴尬课堂,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孩子聊聊双休有趣的事,把学生的思维和说的欲望先调动起来,在这样的铺垫下,再进入课堂的学习就不会那么沉闷了。

四、动静结合

只有“动”的课堂是聒噪的,而只有“静”的课堂又太过沉闷死板,那些注重动静结合的课堂,才称得上是张弛有道。但我们不是为了“静”而静,为了“动”而动,而是根据教学所需、学生所想,适时地创设出恰当的氛围。如,在教学《小河与青草》第一课时时,为了在导入新课时营造出“静”的氛围,我找来了许多有小河、青草的美景图,让孩子们伴着“淙淙”的水流声静静地观看,并用心去聆听:“小河与青草在说些什么呢?”一下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静谧的想象的自然世界中。孩子们欣赏完后,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了出来。“我听见小河在说,我喜欢自己干干净净的。”“我听见小草在说,这河水可真甜!”……这些用心体会出来的东西充分体现了孩子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也非常有助于我的下一步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小河与小草对彼此的重要性,我特地让他们想象性地模仿发蔫花草的姿态,配以拟人化语言,再想象、表演被泥沙污染的小河那无奈的语言、动作,此时,孩子们又是以“动”为主的。动也罢静也好,都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学生思路循序渐进的必要手段。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动”是走向“静”的桥梁,“静”是教师引导孩子适时而“动”的必然结果。而这“静”正是童心走入语文课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为了语文,牺牲对自己来说同样重要、甚至是难以控制的“动”,心平气和地抑或如痴如醉地享受语文课,这当然与语文本身的魅力有关,但这也与教师搭对了“桥”不无关系。顺应了孩子“动”的天性,再与“静”相结合,最终让童心在语文课堂飞扬,这“双赢”的结果,不正是每个教师都孜孜以求的目标吗?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静结合
初中音乐课动静结合教学刍议
Herbert钉结合“动静结合”锻炼治疗单纯桡骨小头骨折疗效分析
动静结合,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完美
动静结合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研究
中医心脏康复新模式初探
由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引发的思考
例谈“动静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动静适时转换的运用
让课堂张弛有度,奏响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
谈幼小衔接的数学课堂教学